作者:趙東雲(安徽新華學院)
在抗戰烽火中誕生的新四軍中,女兵屬於較特殊的群體。由於出色的工作,她們深受戰友們和群眾的愛戴,往往被稱為“軍中花木蘭”。然而在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中,卻有四位女兵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四大金剛”,這是怎麼回事呢?
“四大金剛” 雅號的由來
說起“四大金剛”雅號,就得先說說新四軍“老八團”。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新四軍開始組建,一大批進步青年加入各支隊、團的服務團,不久又被合併進入全軍的服務團,因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女同志,於是新四軍中有了女兵。
1937年底,根據中共中央和長江局指示,戰鬥在桐柏山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周駿鳴任團長。1937底至1938年春,八團正在豫南一帶整軍訓練、擴充隊伍,經北平和河南省中共地方黨組織的推薦,楊寒、樊西曼、唐覺民、王典訓4位女同志先後來到這支部隊參軍,被分配在團政治處工作。
入伍後,楊寒、樊西曼、唐覺民、王典訓剪去長髮,穿上粗布軍裝,戴上軍帽,打起綁腿,紮起皮帶,遠遠望去,與男戰士毫無區別。四位年紀不大的女戰士,在老八團這個革命大熔爐中,從不矯揉造作,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豫南整訓期間,她們不講特殊,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擁擠的民房,地方鋪稻草當床,蓋的是單薄的軍毯,和男戰友別無二致。
1937年12月,豫西南地主武裝在得知老八團主力外出的訊息後,對團部所在地焦作園發動突然襲擊,企圖一舉消滅留守人員。危急時刻,4名女戰士和團部其他同志一道,拿起武器,沉著冷靜地和敵人展開激烈的鬥爭。她們和其他指戰員一起堅守陣地,一直堅持到主力部隊回援。戰鬥結束後,團首長對4名女戰士提出了表揚,戰友們也對她們戰鬥中的英勇表現欽佩不已,稱讚她們堅毅果敢,戰鬥中“帶著一股男子漢才會有的陽剛之氣”,後來,有人半開玩笑地說4位女戰士為部隊的“四大金剛”。不久,這個叫法便在部隊裡流傳開來。
征途中不知疲倦的宣傳員
1938年2月,根據上級指示,新四軍第四支隊八團集中於確山縣竹溝進行整訓,為東進抗日做準備。楊寒、樊西曼、唐覺民、王典訓一面積極參加軍事訓練,一面分頭到基層連隊教唱抗戰歌曲,並走上街頭,舉辦軍民聯歡會,為群眾演出活報劇,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救亡主張,把竹溝一帶的抗日動員活動搞得熱火朝天。
3月8日,八團在邢集舉行誓師大會後,便踏上東進抗日的征程。從豫南到皖西、皖中,漫漫征程五六百里,途經大別山,行軍艱辛。4位女戰士與其他戰友一樣,揹著揹包、米袋,一路跋山涉水,從不叫苦。途中,政治處派她們負責部隊的宣傳鼓動,4個女兵立即出發,行進在部隊前方,見到鄉鎮、村落,就用石灰水、鍋底灰、毛刷在牆上書寫各類抗日標語,動員當地民眾參加抗日;或在沿途路邊樹上、石頭上放置謎語、口號紙條,供戰士們猜謎、觀看,以鼓舞士氣、消除疲勞。遇到艱險路段,幾個女兵就站在路邊高處,或歌唱,或呼喊口號,一面為行進中的戰友們加油、鼓勁,一面提醒戰友們多加小心。由於長途艱苦行軍,她們的腳底都走出了成串的血泡,疼痛不已。但她們從不叫苦,並相約不告訴領導和戰友,用針挑破血泡、簡單包紮後繼續工作。
團領導見4位女兵過於辛苦,就有意分配她們跟隨後衛部隊一道行軍。她們剛一加入後衛部隊,就主動承擔起各項收容工作,熱心照顧傷病員、尋找掉隊戰友。到了宿營地,幾個姑娘不及休息,立即開展群眾工作,並進行社會調查。部隊出發時,她們便在宿營地分段檢查紀律,處理遺留問題。
參加戰地服務團
1938年四五月間,老八團進抵皖中舒城、廬江、巢湖一帶。為適應鬥爭形勢需要,部隊成立了戰地服務團,由樊西曼(23歲)擔任團長。服務團的任務繁重,除了隨時準備參加戰鬥外,還要組織民工輸送傷病員,在戰地、駐地開展民運、宣傳工作,動員民眾積極支援新四軍。
在新四軍首戰蔣家河口戰鬥勝利後不久,幾位女兵再次接受了抗日戰火的洗禮。1938年6月,八團在大關、小關之間設伏打擊敵人。當時,已佔據合肥、徐州的日軍,結集重兵由皖中向大別山進攻,八團決定在桐城至舒城間的大關、小關之間的公路沿線設伏,以6連擔任主攻,其他部隊擔任掩護、阻援任務。次日上午,當日軍運輸隊進入伏擊圈時,6連戰士們開槍射擊,並很快發起衝鋒,一些沒有槍械的戰士揮舞著大刀、紅纓槍也勇敢地衝進戰場。這次戰鬥,擊斃日寇10餘人,俘虜1人,我方傷亡5人。王文山排長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戰鬥結束後,樊西曼強忍悲痛,和戰友們將烈士的遺體抬下戰場,整理好遺容安葬。
1938年秋,根據上級指示,老八團越過淮南鐵路進軍皖東。10月,八團在巢縣夏閣鎮襲擊日軍小隊,和敵人進行白刃戰。戰鬥取得了勝利,但特務連連長褚學忠、戰士趙銀多壯烈犧牲。當天下午,4位女戰士為烈士整理遺容,並參加了烈士追悼會。追悼會上,4位女戰士手持紙紮的白花,唱著“安眠吧,勇士”的悼歌,和全團指戰員共同緬懷親愛的戰友。
1939年春節初一,日偽從合肥、巢縣調集800餘兵力,突襲八團團部駐地東山口、方老人窪一帶。八團在當地群眾的支援下,憑藉地勢奮勇反擊,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4位女戰士和戰友們共同戰鬥在第一線,和醫護人員救死扶傷,並利用戰鬥間隙,進行宣傳鼓動,為戰友們鼓勁。這一仗,斃傷日寇70餘名,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團士氣,更在群眾中樹立起新四軍的威信,4位女戰士和服務團的形象也越發為群眾所喜愛。
為開闢和鞏固根據地貢獻力量
初入皖東後,對敵鬥爭越發艱苦,4位女戰士和服務團依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戰鬥。她們走村串巷,到老鄉家裡走訪、調查,在街頭、集鎮組織軍民聯歡會,演活報劇、話劇,唱抗日歌曲,動員地方民眾支援抗戰。她們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捉漢奸》《打鬼子去》等活報劇,深受群眾的歡迎。樊西曼在《放下你的鞭子》中扮演青年工人大老李,惟妙惟肖,觀眾印象深刻,大家親切地稱她為“老李哥”;唐覺民在《打鬼子去》短劇中扮演三嫂,情真意切,深深打動了觀眾,取得了極好的宣傳效果。
透過4位女兵和服務團卓有成效的工作,皖東民眾很快被動員起來,以各種形式支援新四軍抗戰——有的捐款、捐物,幫助部隊解決給養,有的騰出房屋,供新四軍戰士們居住;還有許多當地熱血青年主動要求參軍,更有不少群眾還幫助新四軍偵察敵情、傳遞情報、協助治療傷病員……皖東地區很快掀起了抗日高潮。
多年後,周駿鳴團長回憶起這段往事時,特別稱讚4名女戰士說:“那時她們到處寫標語,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教群眾唱歌,起了很大的作用。”戰友黎立堅在回憶戰爭歲月時,稱讚4位女戰士“確實為團隊做了很多工作,她們有堅強的意志,有革命必勝的信心,她們是婦女中的先行隊,是婦女的驕傲”。
1939年秋,根據中共中央“發展華中”“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以八團為基礎,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五支隊在羅炳輝司令員的率領下,繼續東進,在津浦鐵路線兩側開展遊擊活動,著手建立皖東(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樊西曼、楊寒、唐覺民、王典訓4位女戰士接受了新的任務,被分派到路西地區的定遠、滁縣、和含,在中共蘇皖省委統一領導下,組織起多個精幹的民運組,積極發展地方黨組織,動員廣大群眾,成立青抗、農抗、兒童團等群眾性組織團體,為鞏固根據地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40年春,在中共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領導、指揮下,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配合作戰,先後取得路西、半塔反頑戰役的勝利,淮南根據地初具規模。為加強根據地政權建設,樊西曼、楊寒、唐覺民、王典訓等幾位女同志,被分別派往定遠、盱眙、來安等地,擔任縣委組織部部長、區委書記等職,繼續為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揮灑汗水。
來源: 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