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周純粼
編輯 |
德勤在2021年對25個國家的26,000多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以探討關於影響汽車行業的各種關鍵問題的意見,包括先進技術的發展、電動車購買意願、出行方式變革等等。這些調查對於汽車製造商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為先進技術買單的意願仍然有限
在全球大多數市場上,大多數消費者不願意為先進技術支付更多的費用,因為他們已經被市場“慣壞了”,覺得新車理所當然就應該標配新技術,但卻不應該漲價。
分國家和地區來看,中國市場消費者更能接受為新技術額外花費一筆費用。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在“安全性”、“車聯網”、“娛樂資訊”、“自動駕駛”、“多元化動力總成”各項中,都最捨得花錢。其中,更多的人願意為“安全性”、“自動駕駛”和“多元化動力”花費額外費用。
另外,從資料中可以看出,德國消費者最“不注重”安全性配置。有70%的受訪者不願為安全性技術花費超過500美元。不僅如此,德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也“不感冒”,有69%的受訪者不願為這類技術額外花費超過500美元。
從另一方面講,這或許也代表著更多的德國人有著對操控傳統機械汽車的渴望。
整體而言,德國、美國、日本這些傳統汽車強國對新技術的買單意願普遍低於中國、印度、東南亞地區的消費者。
對電動化車輛的興趣來自於其較低的使用成本和更好的用車體驗
報告指出,消費者對電氣化車輛的興趣集中在對更低的燃料成本、環保意識和更好的駕駛體驗上。然而,續航和和充電基礎設施仍然是電動車普及的障礙。
報告指出,世界各國汽車市場的消費者幾乎都將“減排和環境因素”作為他們購買電動化車輛的“首要”或“第二重要”的因素。
除了中國消費者之外,其它主要汽車市場消費者還將“可節省加油錢”作為購買電動化車輛的靠前因素。這反映出中國消費者實際上並不那麼在意電動化車輛省下來的“油錢”。
尤其值得一提是,僅有中國消費者將“提升駕駛體驗”作為他們購買電動化車輛的“第二重要”因素。這與傳統燃油車在擁堵路況下的糟糕頓挫體驗有關。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什麼中國車企喜歡著重宣傳電動車“極致駕控”。
在“下一輛車購買哪種動力型別車”的調查中,該報告得出結論“韓國、中國、德國”選擇下一輛車為純電動車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23%、17%和15%。
而日本消費者更偏向於下一輛車買混合動力車,比例達到37%。這與日本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20多年來對日本市場的“混動最高”理念的灌輸有很大關係。而美國消費者則仍然對內燃機車“情有獨鍾”,69%的受訪者下一輛車仍想購買純內燃機車。
里程焦慮和基礎設施缺乏仍然是障礙
那麼,在那些不願意購買純電動車的人群中,是什麼因素打消了他們的購買意願?
報告指出,中國、德國、美國都有超過20%的受訪者認為“續航里程焦慮”是最大因素。日本、韓國、印度消費者認為“充電基礎設施缺乏”是阻礙純電動車購買的最大因素。
由此延伸,另一項有趣的調查是“各國消費者認為單次充電續航達到多少才滿意?”
美國消費者要求最高,期望值是518英里(約合834公里)。其次是韓國,期望值達到397英里(約合639公里)。而在上一個調查中對續航里程“十分看重”的中國消費者,卻僅需258英里(415公里)的續航就感到滿意。
中國車企或許可以從這項調查中獲得一個啟示——沒有必要再為了提升續航而堆徹電池容量了。
而在出行方式方面,調查顯示,私家車出行仍然是首選的交通方式。美國、德國私家車型意願最高,分別達到76%和67%。而日本和韓國雖然也有54%的受訪者表示首選私家車出行,但同時這兩個國家也是公共交通出行意願最高的,分別達到27%和31%。相比之下,美國只有4%的人會選擇公共交通。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市場對私家車出行的意願達到60%,而在國內城市公共交通迅速發展的當下,仍然只有9%的人會首選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