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到米蘭,住城郊的賓館,安頓好,大家決定找地方吃頓西餐,本來在巴黎的時候打算吃大餐的,沒時間,領隊把行程塞的滿滿的,米蘭到的早,有時間去嚐嚐,問賓館的人哪有西餐吃,回答不知道,出來向路人打聽,義大利人英語那個爛,邊走邊打聽,問了好幾個人,終於找到一家,我點了五成熟的牛排,還是不錯滴,嫩,多汁。
今天去米蘭大教堂,乘大巴進城,距大教堂幾個街口的地方下車,步行過去,大教堂坐東朝西,我們從後面過來,太陽正好照到屋頂林立的塔和雕塑。
後立面。
走到了前面的廣場。
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義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位於義大利米蘭市,是米蘭的主教座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規模居世界第二。於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最高的哥特式塔尖上的La Madonnina(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由Giuseppe Perego建造,是米蘭市的象徵。
整個教堂1965年完工,歷時五個世紀。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正立面牆上的雕塑。
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築的特點之一,米蘭大教堂可以說是把這個特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外部的扶壁、塔、牆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全部區域性和細節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著向天空的升騰感,這些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典型外部特徵。教堂內外牆等處均點綴著聖人、聖女雕像,共有6000多座,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教堂頂聳立著135個尖塔,每個尖塔上都有精緻的人物雕刻。
教堂前是著名的大教堂廣場,建於1862年。這是米蘭市的中心,是舉行政治、宗教等大型活動的地方。
廣場左側有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長廊,建於1865 -1877年。長廊呈十字形,長196米,寬105米,高47米廊頂呈拱圓形,頂上裝有彩色玻璃棚,是米蘭的商業中心之一。地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馬賽克圖案。巨大的拱形建築富麗堂皇,長廊內有裝璜考究的金銀首飾、時裝、禮品店、餐館,咖啡廳和書店。這裡是米蘭市民的休閒中心,到處是休息的市民及觀光客,常年很熱鬧。
穿過長廊,走到後面,一個小廣場上豎立著一座雕像,一個人在默默地看著對面。
對面有幢看上去很普通的建築,居然是斯卡拉歌劇院,大名鼎鼎的斯卡拉。
斯卡拉歌劇院是世界最著名的一所歌劇院。歌劇院於1778年8月3日正式啟用,當時名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東尼奧·薩列裡的歌劇《重建歐洲》(L'Europa Riconosciuta)。
在世界藝術史上,很少有一座劇院像義大利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那樣,被看成是完美的化身、建築的典範。
它不僅是一座華美的大歌劇院,同時也是歌劇、尤其是義大利歌劇的象徵,甚至還是義大利音樂的象徵。
這座新古典風格的歌劇院,由於建在拆除了的斯卡拉聖母瑪麗亞教堂的房基上,故被命名為斯卡拉歌劇院。1946年5月11日,斯卡拉歌劇院按照先前的原貌修復完成及重開,首場的演出是令人難忘的由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指揮的音樂會。
正是由於這個鐵一般的人,斯卡拉變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歌劇院。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托斯卡尼尼拒絕在歌劇演出前演奏法西斯國歌,他被迫退到了幕後。1931年,他前往美國。12年後,他聽到了斯卡拉歌劇院被炸彈擊中的噩耗。托斯卡尼尼捐出了100萬里拉用於劇院的修復。米蘭市長在給托斯卡尼尼發的一份電報中說:“我們現在正在修復劇院,您應該在斯卡拉重新開幕的典禮上指揮。”1946年4月,托斯卡尼尼回到了修葺一新的斯卡拉歌劇院。戰後他在這裡指揮的第一場音樂會令人永生難忘。
斯卡拉歌劇院的前面為斯卡拉廣場,正中矗立著先後兩次定居米蘭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藝術家和科學家萊奧納爾多·達·芬奇紀念碑。碑頂有達·芬奇立像——達·芬奇左手託肘,右手輕拈著鬍鬚,面容端莊,深邃明澈的雙眸,透露出智慧光芒。碑座上還立有他的4位得意門生的立像,四弟子各站一角,四弟子衣飾不同,神態迥異,栩栩如生。
廣場一週轉轉看看,準備撤退。
又走到了大教堂後面。
這兒是有軌電車的終點站。
這是一片現代風格的建築群。
還有現代風格的電車。
離開米蘭,前往威尼斯,在經過一個城市的時候,領隊指著那個城市說,那是維羅納,誰知道那兒發生過什麼故事,大家一臉懵逼,領隊得意地說,羅密歐朱麗葉的故事就發生在維羅納,恍然大悟,故事都知道,維羅納我知道,不知道的是,故事就發生在維羅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