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學時候有門課叫勞技課,教做手工,比如找一堆碎布,縫連個什麼玩具;或者把用完的草稿紙撕下來,捲成棍,用膠水粘搭出一個房子,盡情發揮想象,置上些傢俱什麼,不想費事的,直接串成門簾也行,之類。
還有戶外活動,學校花壇每班分一小塊,專門種向日葵、種菜,大部分時候是在除草和換新的作物,那麼一小塊地,可想而知,根本不夠除不夠種的,拿小鋤頭的同學在上面三挖兩不挖,其他同學百無聊賴,只得不情不願地打掃衛生兼曬太陽。
最好玩、而參與性又最高的,是教做菜。不是炒菜火鍋什麼的,而是醃雞蛋、做泡菜。
泡菜泡怎麼樣不怎麼記得了,醃雞蛋可是印象深刻。因為最後是要大家統一拿到教室,比拼誰醃的蛋黃最油。結果,很多同學拿不出來,或者只剩一個兩個,還有些明顯拿的就是剛煮好的雞蛋,沒醃過的,湊數用,因為要求醃製的是10個。看到大家都一樣不成功,就放心多了,一起愉快地煮來吃吧吃吧,鹹也顧不上了。
當然,也有全面發展門門優秀的同學,真的就跟老師醃出來的一模一樣,那蛋黃恨不能流油,沙乎乎的,看著就饞人得要命。不知道他們天生奇才,還是老師的方子確實有用。
那方子簡單到令人懷疑能不能成:把雞蛋洗乾淨,抹上白酒,吹乾,在鹽水裡泡一下,拿出來沾上一層鹽,抹勻,放進塑膠袋裡,再撒一層鹽,排出空氣,把袋口紮緊,不要動它,擺一個月就行了。
一個月就行了,可小孩子的好奇心是無法按耐住的,怎麼可能不要動呢?剛拿到家就有撞破了的,拿出來還能吃的就讓大人炒了給吃掉。其他的仔細摸一遍,猜測它們內部正在發生什麼奇妙的變化,然後再把塑膠袋紮緊,好好地放到一邊去,鄭重其事,算好日子。
半個小時後,開啟塑膠袋,查驗新程序……
就這樣,每天看十次八次,還是耐著性子,看得不要那麼勤。現在想想,雞蛋沒有臭掉,真是奇蹟。
一開始,從表面是看不出變化的,就用聞,使勁兒聞,終於好像是聞到了鹹味兒,就心滿意足:它正在好好醃著呢,蛋黃一定金黃流油,真好吃,舔舔嘴唇繫好袋子。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不行了,一定要吃吃看,拿一個出來煮,根本只在殼上連著的地方有一點點鹹味,裡頭就是平常煮雞蛋,很失望,也知道是自己的錯,太心急了。接著醃。
終於扛到第十天不去吃它了,看還是天天看,抓心撓肺,第十一天,又拿出一個,煮來吃。這一次,終於在蛋黃和蛋白交界處感覺到要出油點點的樣子了,甚至已經吃到菜市場買來的鹹鴨蛋那樣的丁點兒味道了,可太激動了,簡直要蹦起來,這可是自己做的啊,大工程,勝利在望!
接下來……隔三差五摸一個煮來吃掉,不夠數就再補進去。終於,到了交作業的日子,嶄新的十個醃雞蛋,當然沒有一個成功的醃透心的。
已經很努力了呀,怎麼會這樣呢?百思不得其解啊……
現在,當然知道怎麼醃更好了,可也沒有再醃過了,因為就算到了現在,感覺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天不看它個十來回!
至於為什麼是醃雞蛋而不是醃鴨蛋呢,可能是當時鴨蛋沒有雞蛋那麼好買吧。
你們小時候類似這樣課,做成功過什麼嗎?
(圖片整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