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也就厭倦了生活。”英國文學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的這句話無疑是對倫敦最高的讚美。因此,我把倫敦(London)作為英倫之旅的開始。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是英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的中心。倫敦,是一座充滿歷史與文化氣息的城市,是一座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的城市。在倫敦處處可見日不落帝國昔日的輝煌痕跡,優雅的貴族氣質卻不曾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亡,而早已成為一種與英倫文化渾然一體的生活態度。在這裡,處處體現著紳士般的格調和淑女般的風姿。這座城市把傳統與時尚,本土與外來、奢華與簡樸,冷漠與溫情,粗獷與精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倫敦的魅力就在於,它有國際大都市的繁華與行色匆匆,也不乏隨時可以尋覓到的歷史氛圍與藝術氣息。
作為英國王室的家族聖地,理查一世(Richard I)、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伊麗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等均出生在倫敦,這裡古老的街道和精緻的建築都隱藏了許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倫敦這座文學之城還誕生了一大批傑出的文壇巨匠:傑弗裡·喬叟(Geoffrey Chaucer)、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約翰·濟慈(John·Keats)、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
海德公園
2014—2015年,我在劍橋大學訪學一年,倫敦是我在英期間到過次數最多的城市,每次從倫敦回劍橋的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都是我的必經之地,要在這裡乘火車回到劍橋。國王十字站的站臺是J. K. 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的標誌之一。看過《哈利·波特》系列的遊客都知道,這裡是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門。在《哈利·波特》中,想要前往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就必須在國王十字車站的9與10站臺間的9¾站臺搭乘霍格沃茨快車。後來,英國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在翻修的時候,為了哈迷,站臺特意掛了一塊牌子,在9與10站臺附近裝上了“Platform 9¾”(9¾站臺)的標誌,這個虛構的站臺名字正兒八經地被寫了上去,這兒還放了一輛手推車,擺成正要穿過牆壁的樣子。你也可以來摸一摸站臺的牆壁,就算走不進魔法世界,也能感受到古老的時光。哈利·波特迷們都會在這裡留影。這樣一來國王十字車站9¾站臺就成了哈利·波特迷的朝聖地。每年吸引著潮水般的粉絲們前來朝拜。
在倫敦最吸引我的是大英博物館。在國王十字聖潘克拉斯(King’s Cross St. Pancras)地鐵站乘皮卡迪利線(Piccadilly)在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站下車,步行穿過羅素廣場即可到達。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最負盛名的就是傳說中揭開古埃及文字密碼的羅塞塔石碑,被稱為開啟古埃及文明的鑰匙,除此之外,古希臘和古埃及館的藏品最為珍稀與豐富,每次去大英博物館都會走進去看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雕塑和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頭像。
在大英博物館裡33號展廳是我每次必看的。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在這些中國文物中,最珍貴的非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莫屬。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這幅傳世之作就此流落到英倫。參觀大英博物館是不收門票的,但博物館舉辦特展是需要購票參觀的,我在大英博物館還特意買了參觀特展的年票,參觀不定期的特展。
除了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也是我在倫敦常去的地方。國家美術館位於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成立於1824年,是以收藏繪畫作品而聞名的國家級美術館。美術館裡展出的達·芬奇的《巖間聖母》和梵高的《向日葵》是我每次來到這裡都是必看的。《達·芬奇密碼》中的作者丹·布朗多次在書中提到的《巖間聖母》(The Virgin of the Rocks)應當指的就是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這幅達·芬奇的油畫。2003年,我在法國里爾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曾赴荷蘭參觀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博物館裡展出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次參觀完國家美術館都會在特拉法加廣場駐足。特拉法加廣場是為紀念著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而修建的,廣場南端聳立著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紀念柱(Nelson’s Column)。特拉法爾加廣場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美麗的廣場建築使其很久以來就是倫敦的名勝之一。
閒暇時我也會到唐寧街去轉轉。1732年以來,唐寧街10號(10 Downing Street)一直是英國首相官邸。每屆新首相上任後,就住進這裡,卸任後立即搬出去。唐寧街口的鐵柵欄大門內外站立著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戒備森嚴。遊客都是在鐵門外隔著柵欄遠遠觀望一下。
走過唐寧街,來到大本鐘下,眼前出現的是坐落在泰晤士河西岸的威斯敏斯特宮,這一帶還有與威斯敏斯特宮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聖瑪格麗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坐落於倫敦泰晤士河北岸。這裡除了供信徒作禮拜、祈禱、膜拜之外,也是英國慶典的重要場所。英國的社會名流無不以死後能安葬於此為榮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安葬了共3300多人,包括歷代君主、科學家、作家、詩人、政治家、音樂家等,如亨利三世、亨利五世、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蘇格蘭瑪麗女王、詹姆士一世、喬治二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著名作家傑弗裡·喬叟、詩人埃德蒙·斯賓塞、詩人和散文家塞繆爾·約翰遜、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家托馬斯·哈代等。
我在閱讀《達·芬奇密碼》這本小說時,看到作者丹·布朗在書的扉頁上寫道:“郇山隱修會是一個真實的組織,它是一個成立於1099年的歐洲秘密社團。1975年巴黎國家圖書館發現了被稱作《秘密檔案》的羊皮紙文獻,才知道包括艾薩克·牛頓爵士、波提切利、維克多·雨果和列奧納多·達·芬奇等眾多人物均為郇山隱修會成員。”這本書讓我對牛頓墓充滿了好奇。《達·芬奇密碼》問世之後為牛頓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一部《達·芬奇密碼》讓威斯敏斯特教堂再一次風靡世界。與牛頓墓幾步之遙的過道與地面平行的是達爾文的墓碑。達爾文畢業於劍橋大學基督學院,也算是牛頓劍橋大學的校友。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歲。霍金逝世後也被安葬在這裡。教堂裡還有一處廣為人知的“詩人之角”(Poets’ Corner),這裡墓冢累累,墓碑林立,有許多著名的英國文學家在此長眠。這座經歷滄桑的大教堂讓我們在短暫的時間內穿越了英國曆史漫長的歲月。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後,白金漢宮正式成為王宮,此後白金漢宮一直是英國王室的府邸。白金漢宮廣場上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Victoria Memorial)堪稱倫敦的一大名勝。漫步在風光旖旎的海德公園,感受這座城市無與倫比的美麗。在倫敦我也曾到訪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格林威治天文臺和基尤皇家植物園。
2015年6月3日,我去倫敦法國簽證中心取完申根簽證,乘北線地鐵(Northern),在海格特(Highgate)站下車,步行大約20分鐘,到來到了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馬克思墓地。進入公墓大門,墓園裡古樹蒼翠,萬籟俱寂,沿著一條靜謐幽深的小路向裡面走進去,周圍佈滿了大大小小造型各異的墓碑,幾分鐘後便來到馬克思墓前,在兩旁花木之中是一座巨大的墓碑,花崗岩基座,其上鑲嵌著白色大理石墓碑,青銅鑄造的馬克思頭像放置於墓碑之上,墓碑上鐫刻著的馬克思名言,上面的是:“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靈魂畢竟是縹緲的,墓地則提供了一塊可跨越時空讓生者與逝者面對面交流的地方,是生者對逝者的緬懷之地。
在倫敦也不乏隨時可以尋覓到的歷史氛圍與藝術氣息,走在街頭巷尾,或許就會被臨街的博物館、名人故居、官邸等吸引而停下腳步。福爾摩斯博物館(Sherlock Holmes Museum)位於英國倫敦貝克街(Baker Street 221B),成立於1990年。博物館內從房間結構到室內裝飾,全都還原了小說中的描述。來此參觀的人如同置身於小說的場景之中。地鐵貝克街站的牆上滿是福爾摩斯側面像,博物館隔壁也有福爾摩斯紀念品店。附近的人行道上還有一尊穿著黑色披風,手託菸斗,頭戴獵鹿帽的福爾摩斯全身銅像高高地站在那裡。
我曾讀過幾本狄更斯的小說,查爾斯•狄更斯博物館是值得一看的。查爾斯•狄更斯博物館(Charles Dickens Museum)位於倫敦市道堤街(Doughty Street)48號,是由狄更斯曾經居住的住所改造成的。狄更斯曾於1837年至1839年在這裡居住,並在此創作了《霧都孤兒》和《尼古拉斯•尼克貝》。查爾斯•狄更斯博物館展示著與狄更斯相關的各種物品,包括手稿、書信、照片及其他私人的物品。
到英國旅行,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倫敦塔是遊人必到之處。倫敦塔,是城堡式建築群,為諾曼底式軍事建築的典範,其影響遍及整個英國。它是由威廉一世(征服者威廉)下令沿泰晤士河建造以維護他的權力和保護倫敦。倫敦塔始建於11世紀,歷史上曾被用作城堡、王宮、天文臺、監獄、軍械庫、造幣廠、珠寶館和刑場。倫敦塔裡的珍寶館是最有吸引力的,有全套的御用珍寶在那裡展出,珍寶館收藏有英國王室的許多珍寶,包括王冠、權杖、佩劍、金銀珠寶、器皿等。
作為一個防衛森嚴的城堡和宮殿,英國數代國王都曾在倫敦塔內居住。當年,每逢英國國王加冕的前一晚,都要在塔內過夜,翌日再往威斯敏斯特宮舉行儀式。這已成為一種慣例。有意思的是,原本是皇家居所的倫敦塔,到後來卻以幽禁、處決王室及政治犯聞名。
這座充滿憂愁和血腥的城堡昭示世人,在英國曆史上有不少王公貴族和政界名人被關押在這裡,亨利八世的妻子安妮王后,即安妮·博林(Anne Boleyn)由於被控犯有叛國罪和通姦罪,於1536年5月19日在在塔內綠地上被斬首。臨死前她的丈夫英王亨利八世滿足了她最後的一個願望是用劍而不是斧頭行刑,為此亨利專門從法國加萊物色了劍客充當劊子手。安妮王后死在了倫敦塔中,可是她唯一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卻在後來成為了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在獲得王位之前,伊麗莎白被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關進倫敦塔,差點死於非命。
簡·格雷(Lady Jane Grey)英格蘭都鐸王朝的女王,在位僅僅9天,英國曆史上首位被廢黜的女王。1553年7月6號,英王愛德華六世去世,因為政治和宗教原因,簡·格雷被推上了英國國王的寶座。同樣也是因為宗教原因,1553年7月19日英國議會廢黜了簡·格雷的王位,並擁立瑪麗一世為女王。1554年2月12日,簡·格雷在倫敦塔內被秘密處死,時年16歲。
500多年前,在倫敦塔發生過一宗離奇命案:英王愛德華四世1483年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愛德華五世和弟弟約克公爵被送到倫敦塔裡等待繼承王位。可最後他們卻在倫敦塔內神秘失蹤,而他們的舅舅理查成了英國國王。直到兩百年後的1674年,工人在整修塔內階梯時從磚石中發現兩具小孩的遺骸,幾乎可以確定正是當年失蹤的兩位小王子。
倫敦塔充滿著陰森可怖的氣息。土牢裡各種殘酷的刑具在昏暗的燈光下泛著斑斑鏽跡,似乎還瀰漫著濃重的血腥氣,令人毛骨悚然。儘管傳聞中鬧鬼的英國王宮不止一處,但無疑倫敦塔是最恐怖的。自13世紀就已經在這裡落戶的黑色渡鴉,成群來去,又為這裡增添了幾分淒厲的氣息。
英國著名詩人和政治家托馬斯·懷亞特(Thomas Wyatt)、英國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英國文學之父傑弗裡·喬叟(Geoffrey Chaucer)等也曾被關押在倫敦塔。
歲月如梭,古堡依舊。衛兵們至今仍穿著傳統的猩紅色都鐸式制服,一種紅色士兵上衣,緊領,銅釦子,有綬帶,戴高高的黑色熊皮帽,護衛著這座堅如磐石的城堡。如今,倫敦塔內早已不再有不見天日的囚犯,只有從13世紀開始就一直住在這裡的渡鴨。從倫敦塔始建之日起,渡鴉就成了這裡的常客。傳說如果渡鴉離開這裡,塔就會倒掉,王朝就會垮臺。現在倫敦塔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當年的故事也只能從文學和藝術作品中來了解了。
行走在倫敦市區的街道上,置身於古老與現代的建築中,流連於簡約深邃的時尚之美,英倫特色隨處可見,街巷間穿梭的雙層巴士,禮帽造型的黑色出租,身著風衣的英倫紳士,林立街邊的紅色電話亭,不經意間自己完全被英倫風情所沉迷。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