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您真的沒有任何軍功嗎?”
“沒有,都說了沒有。”
自從2018年3月後,住在十堰丹江口的一戶人家經常有這樣的對話。同年4月,國家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所有聽到訊息的老兵家屬都很興奮,催促家人前往社群組織登記資訊。
張勝剛一家也不例外,父親張文魁從沒隱瞞過參軍的過往,得知國家需要採集資訊後,父子倆一起去填寫了資訊。但令張勝剛萬萬沒想到的是,每次工作人員詢問是否有軍功時,張文魁都堅定地說:“沒有。”
這個行為令張勝剛感到十分意外,並不是他對父親有濾鏡,認為他能力非凡。而是從小父親就會跟他們講一些紅軍故事,用來教導他們好好做人、報效國家,如此多的從軍經驗,怎麼會沒有積累下一點軍功呢?
張勝剛苦思冥想不得解,詢問家人也紛紛表示不知道,他只能時不時試探一下父親的口風。可惜張文魁是經過部隊訓練的,嘴巴極嚴,有時兒子還沒問出口,他就先給出了答案:“不要浪費時間了,軍功沒有那麼重要。”
好傢伙!父親這話不說還沒什麼,一說張勝剛就更確定張文魁隱瞞實情了。軍功這種東西,從來都是得到的人才會覺得不重要,沒得過的人,像他,就覺得十分重要。
可沒想到的是,張勝剛鉚足了勁打聽沒打聽出來,但在一次家裡大掃除時,他卻意外翻出一個半舊的櫃子,一開啟看見滿滿的紅本本、黃獎章,直接驚呆了他。張勝剛沒忍住拔高聲音,大喊道:“父親,你不是說沒有軍功嗎?”
張文魁看著這個櫃子,自知自己暴露,無法隱瞞下去了,只能嘆口氣,將這些記錄他從軍幾十載,獲得的榮耀證書一張張介紹給家人聽。
張文魁17歲從軍,雖年齡不大,膽氣卻很大。許多剛入伍計程車兵跟隨組織,離開家鄉後都會感覺無所適從,對於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感到十分拘束。
但張文魁不會,他加入共產黨還沒多久,就敢與他鄉人民群眾友好互動,宣揚我黨的革命思想,鼓舞他們跟隨黨的步伐前進,為組織招收了許多有志青年,這展現他極強的個人魅力。
而且他的魅力也不僅限於宣傳解放軍,更多體現在戰場上。張文魁參軍時正值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常常要與國民黨精銳部隊對上,面對兵力和軍火的差距,戰士們次次都在死亡邊緣衝鋒,絲毫不敢大意。
張文魁所在的第九縱隊奔赴在各個戰場前線,一路收復洛陽、南陽、八百里伏牛山,在困頓已久的中原戰場殺出一條血路。
1948年10月22日,鄭州戰役號角聲吹響的那刻,張文魁和戰友們神情肅穆,他們在此次戰鬥中擔當主力部隊,這是組織對他們的信任,圍剿鄭州決不能敗!
高昂計程車氣迎上敵人的猛烈炮火,地面震顫也無法阻擋衝鋒的步伐,火光照亮了黑沉的夜幕,遍地的軀體落入戰士們眼中。
張文魁看著戰友們一個個倒下,反射性想要回頭拉起他們,卻被推著往前奔跑,他聽見戰友在耳邊大吼:“不要停下!去拿下勝利,帶著我的遺憾見證新中國!”
戰場總是殘酷的,新兵往往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犧牲。張文魁胸腔的悲痛無法壓抑,但不能回頭,只能胡亂擦乾淚水,舉槍掃蕩敵軍,為他們報仇。
將近一天的時間,戰場上沒了槍聲,張文魁等人存活下來卻無法高聲歡呼,因為這場戰役犧牲的戰友,正躺在他們腳邊。儘管殲敵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我方犧牲計程車兵,可看到這個傷亡數字,大家都閉上了雙眼,不敢用力呼吸,生怕拉扯到疼痛的心臟。
萬幸的是,作為至關重要的戰略城市被我軍收入囊中,鄭州迎來了轟轟烈烈的解放。由於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張文魁受到了部隊領導的嘉獎,押送戰俘的任務也被交到了他手上。
鄭州戰役是張文魁第一次見到我方軍隊的大傷亡,這次戰爭在他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他更加明白肩上的重量,那不僅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更是犧牲戰友們的遺志傳承。
慘烈的戰爭結束後,張文魁被安排到四十五師的師部警衛團工作。雖是從前線退下來到後勤任職,但他並沒有覺得不甘或者鬆懈,依舊兢兢業業履行自己的職責。無論是守衛首長的安全,還是處理瑣碎的軍區雜事,張文魁都認真負責,事事做到完美。他這種工作態度,得到了領導們的一致認可。
原來軍區把他安排到這個位置別有深意,張文魁自參軍以來就表現優秀,早有領導關注這個年輕人,想要將重任交給他。這次讓張文魁做警衛,一方面是想考察他的心性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讓他在首長們面前露露臉。
淮海戰役時期,雖然我方部隊設立了炮兵這一兵種,但其實名不副實。因為解放軍在那個時期並沒有掌握製造大炮的技術,更別說給部隊派發大炮了,所有炮兵手裡的大炮,都是我軍戰鬥的勝利品。
不僅數量寥寥無幾,在樣貌上也是“缺鼻子少眼”。戰場上刀槍無眼,即使士兵們想要保護好敵軍的炮火留給自己用,實際上作戰是完全無法顧及的。因此殘存下來的大傢伙們,長得都比較“磕磣”,部隊想要把它們轉化成我方的武裝力量,就必須先給它們“整個容”。
維修武器是個技術活,解放軍士兵大部分都是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遇到技術難題只能往後退。但張文魁不一樣,他頭腦活絡,雖沒讀過書,但非常好學,學習能力也很快,是個不可多得、能夠搞技術活的人才。
軍區首長考察後,確定張文魁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於1948年年尾安排他回到鄭州修習武器維修技術。張文魁剛開始接觸大炮結構理論時,滿腦子都是天書,暈頭轉向地問負責人:“組織真的覺得我能學會這個嗎?”
沒有基礎文化的人學技術格外吃力,組織也知道這個問題,但實在缺少人才,沒有精英那就自己打造精英。負責教授知識的老師,鼓勵道:“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
不知道是負責人的話語起作用,還是張文魁真的具有技術天賦,花了幾個月時間,他就帶著一身本領回到軍區,開始維修部隊裡殘缺的大炮裝置。
有了技術支援,部隊的武裝力量得到明顯提升,兩軍交戰時,隊伍中的傷亡也在慢慢下降。張文魁身為技術型人才之一,不斷學習更多軍事武器技術知識,對解放軍在戰場大範圍對敵的勝利提供了堅實基礎。
1949年年初,張文魁再次回到第九縱隊,跟隨第二野戰軍來到長江邊。經過三大戰役後,蔣介石的大部隊都被消滅,他依舊抱著東山再起的美夢,來到長江整頓剩餘軍隊,試圖將解放軍阻攔在長江之北。
面對浩瀚的天險,解放軍心中難免升起敬畏和恐懼,但這只是一閃而過的念頭。要想徹底清除國民黨勢力,就必須南下渡江,而要想渡過奔騰的江水,光靠戰士們游過去不現實。
於是,包括張文魁在內的所有技術人員再次接到艱鉅任務,立刻打造渡江的船隻。特殊時期,臨時搜尋能渡長江的船非常困難,尤其是敵軍已經進行一輪銷燬的情況下。這個時候只能自力更生,沒辦法也要想出辦法來!
臨時打造的軍用木帆船,張文魁等人也不敢確保是否夠用,將所有船隻推進滾滾洪流中測試。經領導確認後,戰士們帶著雄心壯志,踏上航行第一步。
成百上千的帆船划動木漿,張文魁所在的部隊離對岸隔著一大段距離,都能看見對面巡視的艦隊,岸邊擺放好的重兵炮臺,更別說頭頂上轟隆作響、盤旋的戰機。海、陸、空三軍齊發,氣氛一下子凝結起來。
看見這副場面,張文魁等人並沒有多餘的恐慌。在與國民黨對戰期間,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早就讓他們對敵方軍力習以為常。磅礴的戰場一觸即發,在師長高聲號令衝鋒後,炮火將江水轟炸得滾燙。
局勢開始不算好也不算壞,張文魁穩定操縱大炮掩護我方、進攻敵方。眼看著前頭部隊就要突破敵方第一道防線,一艘軍艦突然衝進解放軍的防線區域,將我方隊伍打散。
張文魁定睛一看,這居然是英方的“紫石英”號軍艦。他們沒有想到,英方居然不顧中共中央的警告,前來干涉我國的戰事,企圖讓共產黨和國民黨風向對調。
豈有此理!所有解放軍對別國干涉內政的行為深惡痛絕,既然英國膽敢與解放軍對上,那張文魁等戰士就不會害怕反擊。一道道炮火朝著英方軍艦發射,在被重創兩艘軍艦後,英方終於認識到中共不同以往的樣貌,帶領殘兵火速撤退。
英軍一旦離開,張文魁便指揮炮兵將炮臺轉向國民黨。所有將士保持大無畏氣勢,連連擊退敵軍防線,隨著距離的貼近,轟炸岸上的炮臺,廢除遠距離強火力後,國民黨已經完全潰敗,紛紛四處逃竄。
解放軍成功渡江,留守在南京的國民政府機關又驚又懼,紛紛逃往廣州。南京人民終於揮散籠罩在頭頂上二十二年的陰影,得到了解放。
南京解放後,解放軍留了一部分在原地,剩餘隊伍繼續對國民黨殘軍窮追不捨。張文魁身為有技術的炮兵,自然是跟大部隊繼續南下,先後解放杭州、上海兩個城市,再佔領浙贛線一路的城市,斬斷湯恩伯和白崇禧集團之間的聯絡,各個擊破。
當大炮被推上崇明島時,歷時四十二天的渡江戰役以勝利畫上句號。
建國初,張文魁率領部隊在廣西追捕國民黨殘餘勢力。由於蔣介石逃往臺灣前下令讓部隊落地為匪,我國各地的土匪數量空前高漲,其中西南地區又是最多的。
國民黨化作的土匪無惡不作,他們收買當地土匪,擾亂新中國的民生,對歸順共產黨的群眾採取殘忍的報復行為。毛主席聽聞此事後震怒,派遣大量軍隊參與剿匪工作,勢必將他們一網打盡。
張文魁的隊伍也被安排了剿匪任務,他們先是穩紮穩打解決廣西殘兵,隨後趕往匪患問題最嚴重的貴州。貴州窮山苦水,本身就生出了一批批窮兇極惡的土匪,在國民黨加入後,當地百姓生活更加困難了。
張文魁申請到幾個當地熟人幫忙,帶隊伍深入山林之中,一邊向他們瞭解匪患的具體情況,一邊埋藏陷阱,採用游擊戰的形式且打且退,引誘土匪們落入陷阱。雖然小隊人數不多,卻剿滅了大量土匪,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
聽聞他們要離開後,鄉親們拿上自家的土特產送給解放軍們,張文魁堅持不收群眾一分一毫,帶隊乾乾淨淨離開貴州,然後火速前往下一個需要他們的地方。
先是駐紮雲南,最後來到四川。張文魁的部隊作為剿匪先鋒,可以說是去一個地方就解決一個地方的匪患問題,次次不辱使命,將解放軍的威名傳遍大西南,令許多少數民族開始信任黨的領導。
與此同時,太多問題需要解放軍去解決,張文魁等人只能不停歇地四處救火。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發起侵略戰爭時,他們也是第一批站出來,主動加入志願軍去參戰。
臨行前,張文魁看望了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參戰的戰友們,將寫好的遺書交由他們,沉重地說道:“此行必定危險至極,若是我回不來,你們就把信寄給我的家人。”
老戰友一聽這話就不願意收,反駁道:“你怎麼能還未上前線就有這樣的想法,要是不想活,乾脆就別去了。”張文魁只好連聲保證自己一定會盡全力回來,戰友這才將遺書收好,嘟囔著:“這封信肯定沒有送出去的機會。”
張文魁笑著附和他,如果可以他也絕不想留下一封不吉利的遺書,只是此次抗美援朝大家心裡都有數,定是從軍以來最為殘酷的一戰。
雖說當年解放軍與國民軍對戰時,他們也是以弱勝強,在雙方差距過大時拿回主動權,但這次的對手是西方的大批聯合軍,這次的敵人光是基礎武器就比他們先進。張文魁此次的危機感前所未有,但為了保住祖國重要邊界,身為戰士他不能後退。
志願軍們咬牙橫渡鴨綠江,才剛進入朝鮮境內,沒喘幾口氣,頭頂上便劃過幾架轟炸機的身影,張文魁反應迅速,大喊道:“全體找掩體,趴下!”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此起彼伏,炸彈降落的地點太近,張文魁差點就以為自己要犧牲了,等幾分鐘的耳鳴消退,他才緩緩抬起頭顱,觀察四周的情況。
地面上的熱氣還沒消散,但好在頭頂上的轟隆聲已經不在了,張文魁看到列隊時站在他兩側的戰友都犧牲了,身體被炸得飛出去幾米遠,他嘴唇用力抿緊,將他們擺放在一起,到時候統一埋葬。
朝鮮戰爭的艱苦遠超報紙上的描述,張文魁等戰士們近三年都在啃冷炒麵、喝冷水,不論冬夏。由於缺少炮兵,但又不能減少前線的炮火掩護,白天張文魁等炮兵工作量非常大,輪流休息的時間又少,還要保證集中精神,不能浪費每一發炮彈,比起敵軍,他們的武器每一份都十分珍貴。
到了晚上,他們又化身為搬運工,負責後勤物資運輸,給前線戰士護送彈藥、糧食。敵軍不缺彈藥,槍火密集近乎彈如雨下,他們必須在這樣的條件下,將物資運輸到位。這份工作傷亡率非常高,張文魁好幾次都與死神擦肩而過,幸運回到營地時渾身疲軟。
不過堅持總能為國家帶來勝利,上甘嶺的殘酷戰鬥在夜光中落幕,確認敵軍撤退後,每個高地都響起了歡呼聲,爆發式的驚喜結束後是沉重的回憶。
接二連三的哭聲傳到耳邊,張文魁也忍不住默數這幾年離去的戰友,數著數著腦子就亂了,眼淚啪嗒掉了一地。十五師師長在後面拍了兩下手掌,哽咽地感慨:“流淚好啊!流淚好啊!只要不再流血就行!”
不知何時,張家一家人都聚到房間裡,聽到這一段經歷,他們都在默默流淚,年紀最小的孫子更是撲進張文魁懷裡,嚎啕大哭道:“爺爺,還好你活著回來了。”
張文魁摸了摸他的腦袋,眼眶也有些溼潤,但這些事他已經回憶太多次了,不再像年輕時一樣難以接受。他教育孩子們:“我們之所以能在這裡流淚,都是因為曾經有人為我們流血,你們要對得起先烈,好好長大,將來報效祖國喲!”
孩子們哭過後依偎在家人懷裡,聽到爺爺的話,都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認真又可愛的模樣讓張文魁笑彎了腰,他心想:中國的未來還是要靠這些朝氣蓬勃的花朵呀!
張勝剛緩過神後,還是有一個疑問,“父親,你明明有這麼多軍功為什麼不如實登記,非要隱瞞我們呢?”
張文魁反手用菸斗敲了下兒子的腦袋,笑罵道:“這有什麼好登記的,這些功勳只是用來記錄的,不是用來炫耀的,要是人人都講究排場,那還得了,都記住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張文魁一生都在為祖國奉獻:年輕時在戰場上守衛疆域,平定後便投身於國家建設,而到了年老退休時,卻將一身功勳束之高閣,變作一個普通老人,不求半分回報。
我國先輩中有太多這樣低調做事、不注重榮譽的人,他們一邊敢為天下先,排除萬難為人民開路,一邊又隱於身後,將和平幸福讓給人民品嚐。正是因為中國有這麼多品行高潔的先烈,我們才能安安穩穩與家人團聚。
我想所有的中華兒女都應該學習張文魁同志的這種精神,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要對得起先烈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