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25日下午,以色列總統辦公室發表宣告表示,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將於1月30日啟程前往阿聯酋進行正式訪問。前腳阿聯酋還與伊朗打得火熱,現在又與以色列合作,中東大變局真的來了?本週一有訊息傳出,當天一架F-35C戰機在中國南海發生“降落事故”,就在各方猜測戰機是否已墜海失事之際,美國第七艦隊發出宣告,確認該戰機是撞上飛行甲板後墜入南海。路透社最新報道顯示,立陶宛政府疑似要向中國“繳械投降”,要求臺當局修改所謂的“臺灣代表處”名稱,以緩和雙邊關係。1月26日,有三件事值得關注。
第一件事,以色列總統將於1月30日訪問阿聯酋,為歷史首次。
當地時間1月25日下午,以色列總統辦公室發表宣告表示,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扎比王儲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的邀請,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將於1月30日啟程前往阿聯酋進行正式訪問。
在特朗普政府的撮合下,以色列和阿聯酋於2020年8月13日正式建交,並簽署了一份叫“亞伯拉罕協議”的檔案,當時各方將此事件稱為“中東政局大地震”。阿聯酋自建國開始,就將以色列定義為“阿拉伯世界的敵人”,兩國建交,驚呆各方。當初不少分析認為,兩國建交純屬特朗普的無理手,有歷史上的仇恨在,雙方很難誠心合作。
赫爾佐格此行將是歷史上首次以色列總統對阿聯酋的訪問。從兩國建交後的互動來看,阿聯酋確有與以色列合作,推動貿易、教育、旅遊、安全等多個領域合作的意願。這似乎也是促成以色列總統此行的關鍵原因。據悉,赫爾佐格此行將與包括阿布扎比王儲、迪拜酋長在內的阿聯酋多方政壇進行會談。除此之外,赫爾佐格還將為2020年迪拜世博會以色列館日相關活動揭幕。
特朗普在執政末期推動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和解,其實是寄希望於美軍撤離後,中東各方勢力合作圍堵伊朗。不過劇本明顯沒有朝著這個方向行進,無論是阿聯酋還是沙特,都有自己的盤算。
在與以色列合作的同時,阿聯酋和沙特也在和伊朗進行對話,企圖消除中東地區的安全隱患。尤其是阿聯酋,幾乎是四處出擊,努力與包括伊朗、以色列、土耳其、敘利亞在內的各方勢力達成和解乃至合作。
去年是阿聯酋建國50週年,該國提出了國家發展的10項基本原則,其中著重提及了,睦鄰是穩定的基礎,並強調,外交政策是一種服務於更高國家目標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阿聯酋的經濟利益。和平、和諧、談判、對話解決所有政治爭端是阿聯酋外交政策的基礎。以此為基礎來看阿聯酋最近一段時期的外交動作,也就很好理解了:阿聯酋選擇拋棄意識形態和宗教因素,推動地區和平發展。這是認清了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樸實道理。
與沙特不同,阿聯酋很早就認清能源經濟沒有前途,並積極佈局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中東大變局看來是真的要來了。不過阿聯酋等國似乎還面臨不少挑戰: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伊核問題、恐怖主義威脅等等,期待中東真的能迎來和平發展。
第二件事,美軍承認戰機從航母上墜入南海,事故模擬畫面曝光。
本週以來,美軍F-35C戰機在中國南海“降落事故”引起各方熱議。雖然美軍沒有在第一時間宣佈戰機墜海,但不少軍迷和專家都已認定,該戰機已經墜入南海。理由是,從美軍對事故的描述以及人員傷亡情況來看,所謂的“降落事故”很可能是飛機在著艦過程中發生了阻攔索斷裂事故,一般在這類事故中,斷裂的阻攔索會掃過甲板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而艦載機也會因為無法減速衝入大海。
眼看這事兒已經被外界猜了個八九不離十,美軍乾脆承認了。當地時間1月25日,美軍第七艦隊發表宣告稱,一架F-35C戰機在試圖降落到“卡爾-文森”號航母時發生事故,撞上分型甲板,最終墜入大海。與此同時,英媒還專門釋出了模擬F-35C墜海示意圖,整個流程與之前專家猜測的完全一致。事件僅造成7人受傷,飛行員在彈射跳海後,也被救回航母上,沒有進一步的人員傷亡報告。美軍這次損失不小,作為美軍最先進的五代機,墜入南海的F-35C至少值1億美元。
美軍雖然沒有表示,是否要打撈墜海戰機,但這幾乎是必然的事情。接下來還有一筆打撈費要出。這已經不是F-35第一次墜海,去年11月,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上一架F-35B戰機也在從印太回航途中墜海,直接損失也高達1億英鎊。最後,英、美、意三國花了整整1個月,才將戰機打撈出水。
據悉,美軍“卡爾-文森”號和“林肯”號兩艘航母帶領的航母打擊群已從23日開始在南海展開行動。不過僅僅一天後,F-35C就發生墜海事故,對於想要向中國秀肌肉的美軍來說,尷尬至極。如果接下來美軍打算打撈航母,南海局勢恐將陷入持續緊張態勢。
第三件事,立陶宛政府討論向中國“繳械投降”,要求臺當局修改“臺灣代表處”名稱。
據路透社報道,立陶宛政府正在考慮,要求臺灣更改“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名字,改為不具政治性的“臺灣人代表處”,以化解與中國的外交衝突。
此前有美媒爆料稱,這招是華盛頓的外交人士給立陶宛出的招,而在該事件中一直拱在最前方的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上週就已將該方案提交給了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聲稱要讓臺當局將“臺灣代表處”的中文用法,改為“臺灣人代表處”,以緩解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
路透社報道稱,由於該事件牽扯到立陶宛語和英文的名稱修改,因此需要臺當局同意。不過到目前為止,立陶宛方面和臺外事部門均未就此事做出回應。
由於不顧中方反對,故意拿臺灣議題挑戰中國“一中底線”,立陶宛政府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多家企業都明確表示,如果立政府再不緩和對華關係,他們將把生產線從立陶宛轉移到其他歐盟國家。立陶宛總統此前也曾表示,立陶宛在涉臺問題上“錯了”,並要求立總理領導的政府趕快做出改變。
目前還無法確認立政府是否會推動要求臺當局改名,但所謂的從“臺灣代表處”改為“臺灣人代表處”,實則是在玩文字遊戲,立政府不過是想借此對國內有個交代,不排除立陶宛政府在改名後繼續實施挑釁。
近日,一名來自斯洛伐克的歐洲議會議員又想拿此事“刷流量”,她起草了一份公開信,公開指責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脅迫”是不可接受的,是對整個歐盟系統的攻擊,號召所有歐盟成員國聯合起來共同應對。這位議員還鼓動,歐盟委員會必須採取果斷行動,對中國實施“報復性制裁”,不過尷尬的是,在歐洲議會上,700名議員僅有40人願意在公開信上署名。
此事說明,歐盟內部實際上對立陶宛政府掀起的這波鬧劇已經無感。立陶宛方面似乎也在猶抱琵琶半遮面地對中國釋放和解訊號。1月25日,立陶宛宣佈,將派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代表團參加北京冬奧會。
對於立陶宛,其實還是要聽其言觀其行。中立如今的局面是立陶宛政府涉臺錯誤做法造成的苦果,責任完全在其自身。既然如此,立陶宛政府至少應該表現出應有的認錯態度。但到目前為止,惡意挑起爭端的立陶宛政府還未做出任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