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初,廣西、雲南邊境戰雲密佈。奉命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數十萬大軍正在集結地域進行緊張的戰前準備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作戰任務,面對當年的“同志加兄弟”,面對陌生的地形和敵情……幾十年沒有打仗了,一下子從平時到戰時,這個思想彎子轉得太急,太快,不少指戰員,特別是剛入伍就碰上打仗的新兵,都有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
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幹部和戰士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不太信任的情緒。戰士擔心幹部不會指揮,完不成任務不說,自己也可能白白犧牲;幹部擔心戰士不聽指揮,放了羊,攻不上去,打不下來。平心而論,部隊很多年沒有打仗了,戰爭是一個陌生的新事物,幹部戰士對這個仗應該究竟怎麼打,心裡沒有底,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很正常的。
眾所周知,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之。部隊打仗,首重上下一心,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克敵制勝。這個互相不信任的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還是得由幹部帶頭,採取逐級表態的方法,取得下級的信任。
作戰前夕,55軍163師488團從團黨委到連隊支部,從團長、政委到連長、指導員都表示了明確的態度。團長張鳳良、政委楊本業在黨委會和全團大會上公開表示:“我們一定要帶領全團打好這一仗,戰鬥中以身作則,帶頭衝鋒陷陣,寧可前進一步死,決不後退半步生,如果我們畏縮不前,你們就槍斃我們。”
有了團長、政委帶頭,其他團級領導也分別下到營連,表明自己的態度,要求下級監督自己。在團領導以身作則之下,各營連幹部也紛紛在自己的部屬面前表示決心。
一位連長說:“我沒有打過仗,本事不大,但有一條,決不當怕死鬼,上級指到哪裡就打到哪裡,我衝到哪裡,你們就跟著我衝到哪裡!”
一位指導員說:“我沒有打過仗,你們也沒有打過仗,大家都缺乏經驗,這是事實。但是我向大家保證,只要上級指到哪裡,我就帶領你們打到哪裡;我到哪裡,你們就跟到哪裡;如果我後退一步,你們可以拿我作臨陣脫逃,貪生怕死來問罪!”
話雖不多,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把戰士們的熱血男兒豪情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他們也表示:“幹部到哪裡,我們堅決跟到哪裡;指到哪裡,我們堅決打到哪裡,決不當孬種、熊包!”就這樣,戰前從團首長到普通戰士,每一個人都表了態,很好地解決了互相信任的問題。
要奪取戰鬥的勝利,除了需要旺盛的鬥志之外,還必須具備過硬的殺敵本領。488團根據作戰任務、戰區地形特點、越軍戰術特點,組織了緊張的臨戰訓練。
著重進行班、排、連、營山地攻堅戰鬥和排雷、爆破、三防、戰場自救互救、識圖用圖,以及爬山、搶佔山埡口、穿插、奔襲、山地仰俯角射擊等訓練,並選擇相似的地形,從班到連都進行了實兵實彈戰術演練,把練組織指揮、通訊聯絡、戰術技術、體力緊密結合起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為奪取戰鬥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9年2月17日戰鬥發起後,全團上下軍心振奮,士氣高昂。幹部以身作則,戰士捨生忘死,攻同登、戰諒山,立下了赫赫戰功。戰役第一階段,部隊勇猛穿插,迅速控制了同登以南的探壟、那派地域,形成對內對外正面,切斷了同登越軍南逃的退路,並連續打退諒山方向越軍的多次反撲,對確保師主力圍殲同登地區之敵發揮了關鍵作用。
戰役第二階段,部隊擔任師的左翼攻擊團,先後攻克417高地、279高地等諒山市外圍重要目標,爾後打入諒山市北市區鐵路以東地區,控制了奇窮河大鐵橋等重要目標,以火力支援489團進攻南市區,保障工兵分隊爆破諒山市軍事設施。
488團從2月17日開始至3月12日回撤,連續奮戰24天,共經歷大小戰鬥11次,殲滅越軍170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一批。
戰後,廣州軍區給488團記了集體一等功,廣西自治區黨委授予“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錦旗一面。軍委授予3營和7連“能攻善守英雄營”、“能攻善守英雄連”榮譽稱號;授予7連班長張春才、3連步談機員陳日升“戰鬥英雄”榮譽稱號;廣州軍區授予6連“突擊英雄連”榮譽稱號,授予7連戰士吳石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作戰中,步兵營和步兵連的殲敵紀錄,均由488團創造。
殲敵最多的營:488團3營。該營在同登戰鬥中於團的編成內直插探壟,斷敵退路、阻敵增援,對確保主力圍殲同登地區之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諒山戰鬥中攻打諒山市北側279高地、諒山市北區和搶佔及堅守奇窮柯大橋。
共擊斃越軍1005人,俘虜越軍15人,炸燬和擊毀敵油庫、彈藥庫各1個、坑道口6個、高射機槍9挺、軍車10輛.繳獲坦克1輛、高射炮4門和一批軍用物資。戰後軍委授予該營“能攻善守英雄營”榮譽稱號。
殲敵最多的連:488團3營7連。該連在同登戰鬥中於營的編成內插到探壟北側無名高地之後,擔任主要方向上的防禦任務,兩天打退越軍13次營以下規模的衝擊,確保了防禦體系的穩定性,保障了主力全殲同登之敵;在諒山戰鬥中先後執行攻打諒山市北區,奪取和堅守奇窮河大橋等任務。
共斃敵470餘人,俘敵2人,繳獲坦克1輛和一批武器彈藥,炸燬彈藥庫一座。戰後軍委授予該連“能攻善守英雄連”榮譽稱號。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