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教練以前我並不知道,全蓮花或者半蓮花對很多瑜伽練習者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在他們看來,這個體式太牛了,能夠把腳如此錯綜複雜地交盤在一起。而我之所以不明白這個體式的誘惑力,是因為我沒感覺到它的難度,我天生有一個非常靈活的髖關節,對於臥鴿式、橫豎一字馬、全蓮花之類的體式,全部都是不需要經過任何練習,直接就能完成的。直到我開始帶瑜伽課以後,我才發現,有那麼多人在全蓮花,甚至半蓮花這裡被卡住,要麼就是腿搬不上去,要麼就是勉強完成後,膝蓋疼痛、腳踝疼痛得站不起來了。蓮花坐真有這麼難嗎?透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只要擁有這種能力,安全解鎖全蓮花其實很容易。
全蓮花,看起來是兩隻腳互相搭在對側大腿上,所以不少練習者認為需要有兩條足夠靈活的腿。其實,這個體式最受考驗的是髖關節。
髖關節擁有非常廣泛的活動範圍,它可以屈曲、(向前)伸展,(向旁側)外展、內收,還可以內旋和外旋。同時,髖關節擁有複雜的肌肉和韌帶,維持著身體的穩定性。所以當我們向某個方向運動髖關節的時候,這些複雜的韌帶和肌肉,就會產生反作用力,限制這種運動。比如,想要向外旋髖關節的時候,內收肌就會發揮它向回牽拉的力量,阻止外旋。而想要盤出一個漂亮的蓮花坐,髖關節的外旋能力至關重要。不止是蓮花坐會需要用到髖關節的外旋,還有單腿掛頭、臥鴿式、三角式、束角式、前屈頭碰膝等等,都會用到外旋。髖關節外旋是一種需要被廣泛運用的能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和肌肉都逐漸僵化,或者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例如久坐,或者某些特定的運動,例如跑步、騎單車等等,都會限制髖關節外旋的能力。
怎樣才能啟用髖關節的外旋能力呢?
一種常見的方法是讓練習者做“搖籃式”。即:坐在地上,抱起來一條腿貼到胸前,抱著這條腿進行左右搖晃。其實,這種練習方法收效甚微。因為很多練習者在搖晃時,對側髖部、對側腿,也會跟著來回移動,哪怕是輕微的移動,也失去了靈活髖關節的意義。相比較而言,束角式更有練習價值。
我所指的束角式,並不是很多練習者那種:握著兩隻腳的腳尖,兩條腿就一通猛扇的方法,而是,儘量讓腳後跟貼近會陰,大腿上下扇動時要緩慢、有力,下沉時大腿外側儘量貼近地面。無論是腿內收還是外展,都要感受到力量,這樣才能鍛鍊到髖部的肌肉、拉伸到髖部的韌帶。還要注意的是,做束角式時,腰背必須要豎直,有些練習者的髖部緊張,會不由自主地弓背來緩解髖部的緊張,這樣一來腰部代償了不應該有的壓力,髖部實際上並未受到鍛鍊。
怎樣安全進入髖關節外旋?
即使髖關節的外旋能力不足,但如果進入體式時,注意使用技巧,那麼在同等條件下也會有所改進的。以全蓮花為例。髖關節外旋,是為了讓大腿、小腿都能夠進行足夠的外旋,以避免給膝蓋、腳踝造成壓力。那麼,可以試著讓兩手從小腿下面託抓著小腿的外(下)側、腳踝的外(下)側,放在對側大腿上。而不是像常見的那樣,雙手從小腿的上面抓住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雙手從小腿下面託抓,可以幫助小腿進行外旋,而慣常的從上方抓住小腿,會導致小腿內旋,這會給膝蓋、腳踝帶來更大的壓力。
另外,如果因為關節僵緊,腳踝無法輕鬆搭在對側大腿上,導致腳踝過度外翻、繼而導致疼痛,可以採用彎曲腳背(也就是‘勾腳’)來緩解疼痛和避免腳踝過度外翻,同時,膝蓋也會因此受益。
髖關節外旋能力不夠是什麼樣?
以全蓮花為例,除了常見的只能完成半蓮花,還有兩隻腳都只能剛剛搭上大腿,或者搭上大腿後腳踝感到緊張、疼痛。還有一種比較隱性的髖關節緊張表現,比較容易被人忽視,即:兩個腳踝搭在了大腿根部位,腳掌超出大腿外側很多,同時膝蓋感到很大的壓力,卻無法讓腳踝略微回收來緩解膝蓋的壓力。
髖關節的外旋力不夠,卻做“成”了蓮花式,會怎麼樣?
瑜伽的體式練習裡,有些練習者由於身體條件不夠充分,但又急於求成,經常會發生“代償”。任何一種不當的代償都會對身體產生明顯的或者隱性的傷害。具體到髖關節外旋,如果外旋能力不夠,通常會由膝關節、踝關節進行代償。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勉強完成了全蓮花以後,腿疼得站不起來了的原因。因為,髖關節的外旋張力,決定了膝關節的位置,膝關節的位置,又決定著腳能放在什麼位置。把髖關節應完成的任務,分散給了膝蓋和腳踝,所以會使這兩處疼痛。而在髖關節、膝關節、腳踝三者之中,我們一定要選擇把更多的壓力分散給髖關節,因為相對那兩處關節,髖關節更加穩固、結實,不易受傷。
結語:人體的構造非常精妙,按照人體構造原有的功能,擅於開發、利用、鍛鍊這些功能,我們可以做出很多看似艱難的、不可能的體式,以促進人體健康。但同時,更要了解人體的結構,不去破壞它、過度使用它或者廢棄它。新的一年,就從髖關節開始,慢慢地開啟它,激發它的活力,盤出一個漂亮的蓮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