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艱苦卓絕的革命時期,是一段銘刻在我們每個國人心中的崢嶸歲月。這段歲月中湧現出無數為國家浴血奮戰的前輩,在民族存亡的關頭,不畏強權、不怕犧牲,以堅如磐石的信念,以不可阻擋的氣勢,構築了一道讓外敵聞風喪蕩的“城牆”。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李德生同志,就是其中之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擔任各級軍官,帶領部隊出生入死,完成艱鉅任務,屢建奇功。
1916年李德生出生貧苦,幼時喪母,常年受到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總是吃不飽穿不暖。12歲那年,因為見證紅軍解放村莊,他便立下了參軍的志氣。不到14歲,毅然加入紅軍、16歲堅定加入共產黨。在革命期間,經受了數次戰火的考驗。
1930年,李德生剛剛參軍。由於物資匱乏,軍需物品和人員隊伍並不匹配,因此,“要想獲得好的武器,就必須從敵人手裡搶奪”成了新兵李德生的第一場實戰目標。最終,在與敵人展開一次次惡戰中,憑藉自己堅強的意志和超凡的勇氣擊敗對手後,成功拿下屬於自己的武器。這一事件也使他在同期新兵中脫穎而出,越戰越勇,獲得上級賞識,調任營部通訊員。
1932年,李德生又從營部通訊員調到團部交通排當傳令兵。當時的交通排在團裡地位很重,所以對傳令兵的挑選也十分苛刻,必須是作戰經驗豐富且勇敢機智的老兵才能勝任。而李德生除了具備這些條件外,還善於辨別方向,走過一次的路都能記住。
憑藉這一技能,他假扮農民,孤身一人深入日軍據點偵查,為我方軍隊提供了非常多重要資訊。1932年2月,李德生光榮入黨,次年8月,擔任交通排班長職位。參與過多次大的戰役,甚至身負重傷差點為革命事業犧牲,左手留下永久的殘疾。然而,在養傷期間,他也不忘閱讀學習來充實自己,為之後的作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1935年,對於李德生來說,是革命征途中重大的轉折點。由於發表了對於張國熹左傾思想的不同意見,而受到了降職和開除黨籍的處分。李德生在面對這樣大的挫折中也消沉過,但好在師長陳錫聯對他伸出了援手。在陳錫聯的引導下,李德生想通了,他認識到在極左路線的影響下,一些革命同志的思想變得偏激了,個別人的錯誤不能代表黨,為了黨的事業,個人的挫折可以忽略。因此,李德生在黨籍開除的情況下,依然跟著黨的隊伍參加了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始終沒有停下革命的腳步。
李德生一直將處分背到1936年底,後經由特務連的指導員重新介紹加入共產黨。在這期間,陳錫聯一直密切地關注著李德生的動態,見證他在歷練中獲得的成長,最終認定他是一個可造之材。在他的提拔下,李德生重新調任七六九團直屬隊通訊排長,而後親自指揮在抗戰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馬坊戰鬥,用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挫了日本的志氣,後來在1945年李德生更是擔任魯豫軍區的3縱隊7旅19團團長一職位,帶領部隊參與邯鄲戰役等等戰爭。
後來三大戰役結束後,陳錫聯成為了李德生的直接上級,新中國建立之後,1955年李德生被授予少將軍銜,陳錫聯率領士兵前往朝鮮戰場,投身抗美援朝的戰爭當中。在長達43天的上甘嶺戰役後期戰鬥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指揮官,正是李德生,後來更是在1973年,李德生出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職位,官至正國級。
不過不幸的是李德生後受“四人幫”的影響,他辭去了職位,但歷史是公正的。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為李德生同志恢復名譽,並在後來1988年授予李德生上將軍軍銜。
李德生在和平時期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實踐,鞠躬盡瘁,貢獻不凡,他的精神,穿越時代,照耀未來。
曾經,我們的國家承載苦難,我們的人民失去尊嚴。是革命的先鋒前輩們團結一心,秉持不畏艱險,使命必達的精神,用“落後捱打”的教訓換來今天的“勝利”。如今,人民的生活越發富裕,請不要忘記,有這樣一群革命的先輩用他們的奮鬥精神,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發奮圖強的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