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至2022年1月24日、25日,一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枕鶴在北京延慶官廳水庫、媯水河畔頻繁現身。巡護的動物保護工作人員——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判斷,這對來自蒙古國的白枕鶴將留在延慶過年,不再南遷。側面說明北京環境正在變好,甚至適合部分白枕鶴、灰鶴、大鴇等珍貴鳥類越冬。
一隻掉隊另一隻原地等待 白枕鶴官廳水庫秀恩愛
黑豹動物保護站在官廳水庫已經進行了22年的巡護、監測。
從2019年開始,一隻腿上綁著黑色、藍色環志的白枕鶴出現在巡護人員的視野裡,這隻處於遷徙路上的鳥,腿上的記號表明,它被人類捕捉過,正被記錄相關資訊以供研究。北京的巡護工作人員發現後,將該資訊向國際鳥類環志中心進行反饋。其實當時意味著,基本可以證實,來自蒙古國的白枕鶴,在遷徙至鄱陽湖的途中,會在北京官廳水庫補充能量。
2021年12月7日,一隻白枕鶴出現在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工作人員的視野裡,它和一群灰鶴混在一起,但是腿上的環志讓巡護者辨認出,這雖然不是2019年的那隻鶴,但同樣是被人研究的物件,最終證實它來自蒙古國。
“腿上分別綁有藍白、藍顏色的彩環,當時正值白枕鶴等鳥類的遷徙期,判斷它是隨著鳥群遷徙的其中一隻,而且很快就會飛走。”李理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隻白枕鶴隨後被連續5次觀測記錄到,一直在官廳水庫庫區、媯水河畔飛來飛去,活動範圍有數十公里。
直至1月24日上午、25日下午,那隻白枕鶴還沒有走,而它的身邊多了另一隻白枕鶴。工作人員認為,其他的白枕鶴全都南遷,這隻戴著環志的白枕鶴其實這些天一直在等途中掉隊的伴侶,倆鳥最終成功會合在一起。
“它們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肢體動作,比如互相幫忙梳理羽毛、覓食,看起來非常恩愛,我認為是一對伴侶。”李理說,帶有標記的那隻鳥還會幫同伴鑿開薄冰以供對方飲水,撿拾食物並向身邊的鳥投餵,不時共同起舞鳴叫,在周圍飛來飛去,“從體型和外觀來看,帶有標記的是雄鳥,另外那隻身材較小的是雌鳥。我認為它們在秀恩愛。”
北京越冬鳥類逐年增加 巡護者:我們成了“機場地勤”
隨著近些年對環境的重視,天藍水清,植被恢復,溼地增加,北京能夠見到的鳥類明顯增多,有的甚至會選擇留在這兒越冬。
“以前都是偶爾見到白枕鶴之類的大鳥,冬天我們監測到列入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的300多隻灰鶴,還有6只大鴇留在官廳水庫過冬,這些都非常重要。”李理說,說明北京的灘塗溼地更大了,水域比以前遼闊,小魚小蝦、蘆葦、草籽等食物增多,品種多樣。
另一個衡量當地水質的指標是大天鵝的數量,它們從以前的50多隻到現在的500多隻,數量直線上升。大天鵝的棲息地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必須有豐富的水下資源,水裡要有大量植物,它們是大天鵝的主要食物來源,另外要有大量小魚小蝦。
鳥類數量猛增的還有灰鶴,從以前的800只左右,增長到高峰時的七八千隻。
另外,還有赤麻鴨、鴻雁、豆雁……留在北京越冬的動物越來越多。李理分析,留在北京越冬的鳥大概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掉隊。以白枕鶴為例,發現其中一隻在途中掉隊,另一隻就在遷徙途中堅持原地等待。它們現在往南飛的話,時間上有點不划算,可能抵達之後不久就需要返回,還不如就在北京等待大部隊返回,然後一起北上繁殖地。
第二,體弱。對於一些身體素質不太好的鳥來說,遷徙途中需要很長時間的休息,有的可能覺得難以完成遷徙任務,覺得不如就地補充能量,以待來年。
第三,護幼。以留在北京官廳水庫的300只灰鶴為例,巡護人員發現,鳥群之中有大量幼鳥。這些小鶴無法長途飛行,最好的選擇就是留在北京過冬。
由於經常在鳥兒的遷徙地巡護,工作人員自稱,他們的工作就像機場的地勤一樣,看著鳥兒飛起,降落,再飛起。
覓食需求已經能滿足 希望鳥兒成功越冬
涉禽的環志一般分為彩環和帶有編號的金屬標誌。彩環從遠處可以很好地以顏色作分辨,金屬環的標號則相對難以識別。所以,現在研究人員使用的彩環更多。
巡護監測的記錄是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為了留下證據,大家往往需要使用專用裝置拍下畫面,以供隨時查詢。
“鳥兒增多了,但是對我們的巡護員來說,感覺實在太冷。”李理介紹,數九寒冬的野外,室外溫度很低,我們巡護員需要客服各種困難,盡力保護每一隻自然精靈不受侵害,每年最多的時候,能夠在官廳水庫附近監測到四五萬只鳥。“現在的帳篷裡我們監測時需要全副武裝,將能夠禦寒的東西全都穿上,以防被凍傷。就是這樣,嘴裡的哈氣也很快能在眼睫毛上結冰。”
環境雖然艱苦,但是看到身邊的鳥兒四處飛翔,大家心裡還是很自豪的。
這些鳥類吃什麼?如何找尋食物?
李理說,農民們收割之後的農田裡,往往會撒落一些玉米、大豆之類的顆粒,還有一些草籽,鳥兒都可以將其作為食物來源。另外,蘆葦蕩、不結冰的溼地裡面,也都可以覓食。
李理和隊友們的監測地距離奧運賽區很近,他常笑著調侃:“留在北京的白枕鶴可能是準備參加冬奧會了,希望它們都能夠成功越冬。”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振杰
編輯/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