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背景下,新能源車成為未來的趨勢,但動力電池迴圈次數低以及電池衰減厲害成為電動車行業的痛點之一,影響使用體驗感。
目前許多車型三元電池充放電次數約800次,磷酸鐵鋰電池在2500次左右。
但多數電池無法實現800/2500次迴圈後仍保持初始狀態下的續航里程,原因為電池會衰減,續航里程隨迴圈次數增加而下降。
特斯拉、寧德等企業紛紛佈局長壽命電池。
特斯拉電池新技術:電池中新增1%DTD,極端氣溫下實現4000次充放電迴圈。
在40°C極端溫度下:電池壽命仍可達到10年,迴圈3400次仍達到70%的電池包初始額定容量,預計總驅動距離為120萬公里。
在正常20°C溫度下:電池壽命可超過25年,迴圈3400次僅損失4%的容量,剩餘96%的電池包初始額定容量,總驅動距離200萬仍能有90%以上的電池包初始額定容量。
近期多家企業宣佈擴產DTD,未來產業趨勢如何?
DTD
DTD中文名稱:硫酸乙烯酯,是一種SEI成膜新增劑。
作為電解液新增劑,DTD有主要有以下作用:
1)提高電池高溫迴圈、高溫儲存和低溫放電效能;
2)減少高溫放置後電池膨脹,降低容量衰減及內阻;
3)抑制電池初始容量下降,增大初始放電容量;
4)提升石墨負極的穩定性,並提升電池迴圈效能。
DTD競爭格局
DTD一般是如何生產的?
目前合成方法比較多,主要包括醯化法、取代法、加成法、二氧六環合成法、氧化法等。
各種反應方法都有優缺點,如醯化法的優點是原料廉價易得,缺點是反應收得率低,原料硫醯氯或硫醯氟是危化品,腐蝕性強。
在這幾種方法中,氧化法是目前最主流方法。
起始原料為乙二醇,與二氯亞碸反應生成中間體亞硫酸乙烯酯,再經過氧化形成DTD,化學反應路線,主要包括5種。
但由於DTD發展時間較短,工藝還未成熟。整個工藝生產費用偏高,對於企業來說最佳化工藝路線,提高產率和連續化生產。
另外方面是隨著原材料需求的不斷上升,未來存在漲價的可能,部分企業透過佈局原料的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比如天賜正在佈局部分氯化亞碸產能。
2018年以來,DTD市場供給有所增加,逐步實現國產替代,但隨著電池效能要求的提升,未來DTD的需求會加大。
有機構做過推算:
假設2022年鐵鋰電池新增比例0.5%、三元電池新增比例1.2%,預計2022年DTD 需求量0.94萬噸,平均新增比例0.9%。
假設2025年鐵鋰電池新增比例0.8%,三元電池新增比例2%,預計2025年DTD需求4.2萬噸,22-25年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5%。
目前國內企業紛紛宣佈搶佔市場,目前擴產DTD的企業有天賜材料、石大勝華、新宙邦、研一、浙江福緯等。其中天賜、石大勝華、研一擴產幅度較大。
最後請注意新的技術是新的突破,一旦成為市場的主流方向,將給企業帶來巨大利潤。
但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對於投資者而言,關鍵還是看市場機構資金是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