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2021年,中國經濟強勢復甦,以遠高於年初目標的8.1%的增長率,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
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在國內外疫情和暴雨的侵擾下,我國經濟總量仍舊突破110萬億元,達114.367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兩年平均GDP增速達到5.1%,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第一。
“這個成績單,已經全面實現去年《政府工作報告》對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看來,2021年中國經濟執行的主旋律是新冠疫情之後的修復。
“不僅是經濟增長、經濟結構,還是經濟政策,實際上還是邁出了比較堅實的步伐,特別是工業生產,保持了較好的增長速度。一個新情況是,由於美國貿易戰引發的一些技術制裁,反過來刺激了我國高新制造業的發展,所以高新制造業板塊得到了比較好的增長,這也是我們在補短板、解決瓶頸的一個重要應對的表現。”毛振華在CMF宏觀經濟月度資料分析會上表示。
不過,在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看來,2022年我國的供給、需求、預期三個方面均面臨下行壓力,全年或呈現前低後穩的走勢,下半年能否企穩,仍要取決於穩增長政策的實施效果和力度。
對此,1月20日,央行下調LPR利率,進一步降低企業貸款利率,幫助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激發市場主體融資需求與經濟活力,“寬信用”在途中,同時也提振房地產市場融資端和需求端,防止房地產投資失速,同時有助於支援國債和地方債的發行,有利於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
重視三大壓力
資料顯示,我國人均GDP達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約1.26萬美元;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100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5%,居民消費價格低於3%。
在毛振華看來,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我國採取了較大幅度的政策措施,特別在投資領域中,加大了政府投資力度,但在2021年,我國採取了逐步迴歸常態化的措施。
物價方面,CPI沒有大規模上行,這反映出我國相對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果顯著。
“2022年通脹壓力不大。現在在整個經濟政策目標中,控制CPI並不是重要目標。我國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已經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這和我們現在的重要經濟指標出現和全球迥異的特點相關聯的。”
一個亮點是,在新冠疫情暴發期間,我國出口逆勢增長,給我國經濟帶來強勁動力。2021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兩年平均增長11.3%,按美元計價,我國貿易規模達6.05萬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份額繼續提升。
不過,在取得好成績的同時,我國也面臨一些困境。
比如,工業增加值逐月下行,投資增長4.9%,投資同社零總額兩年平均3.9%,均為歷史較低資料;由於疫情反覆,服務業修復也較為困難,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接觸類服務業,修復更加困難。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在需求端,居民消費意願不高,消費需求的力度總體偏弱,消費者信心整體呈走低態勢。此外,國內疫情反覆和結構性調整對經濟有一定下行的壓力,外部不確定性也仍然存在。
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總結表示,我國當前面臨三重壓力:平衡表、供給、需求。
“和過去不同,需求下滑不僅僅是過去外需的不足,恰恰相反,外需是2021年很重要的支撐,疲弱的是消費和投資;供給衝擊在以往歷次經濟下行期都沒有體現過,這和疫情密切相關;預期轉弱,不僅有疫情所帶來的天然的悲觀,同時,也會發生各種政策的擠碰頭所帶來的一些問題。”劉元春表示。
當前,在疫情衝擊下,國內幾大轉型不斷加速,比如,從傳統要素驅動型向科技創新型驅動的轉型;從兩頭在外的傳統開放模式的發展向新發展格局進行轉型的大轉型;以碳達峰、碳中和為主要目標的綠色大轉型;支撐過去四十年快速城市化、快速工業化、快速金融深化的土地和房地產也在發生劇烈的轉型。
在疫情的促進下,以及戰略節奏的啟動下,幾大轉型加速疊加,均會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好是壞,尚且未知。
降息有效建立企穩趨勢
從全年的情況看,在三重壓力之下,2022年GDP增速還將繼續有所回落,全年呈現前低後穩態勢。
“現在的政策是‘穩字當頭、穩中有進’,穩增長就是擴張政策,防風險就是收縮政策,因此,今年的‘穩’應該適當採取擴張的態勢,整個信用擴張還是要進一步寬鬆,社會融資規模和增速都有望在新一年中向上。”毛振華表示。
事實上,在2021年,宏觀槓桿率下降了7.5個百分點,這是非常少見的。
因此,在美林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大中華首席經濟學家喬虹看來,如果以穩增長作為重要的背景,今年政策重要的抓手還是在信貸方向上。此次降息,就是穩增長的重要一環。
“央行到現在為止無論是從口頭上的支援,還是從行為上抑制降息降準所做的努力,與中央經濟會議的精神貼得非常緊。我們希望從財政上、信貸上,以及各個行業方面能夠看到各個部委抓緊時間,做出更多一點的有利於經濟企穩的政策安排。”喬虹表示。
不過,行業內專家也提醒,雖然政策降準降息,都在預期之內,但當前政策顯示出鈍化的效果。比如,2021年制定了一個科學的赤字率,但最後在執行上,花錢速度不太夠,實際赤字率出來的結果和原來預算目標仍有差距。
比如,2021 年全年地產投資增長5.7%,但12月地產投資繼續降溫、當月兩年平均同比增速年內首次跌入負值,為-2.7%,銷售、開工、施工等具有前瞻性意義的重要面積指標同比降幅繼續擴大。
“專項債也是同樣的問題,去年3.65萬億這個數字已經不錯,但上半年很多基金是閒置在渠道里,沒有被花出去的,因此,6、7月基建投資出現下行。”喬虹表示。
在她看來,現在應該儘快出臺一些有力度的、覆蓋面廣的政策,從財政到貨幣、到信貸,以及具體的行業性政策,才能更加有效地把短期經濟增速企穩的趨勢建立起來。考慮到2022 年年初穩增長任務重,但其他政策落地和信貸擴張速度可能偏慢,在美聯儲開啟加息前,央行仍有進一步降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