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是祈蒙山區的一座小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自古的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便是在這裡打響,華東野戰軍在陳毅和粟裕的指揮下與張靈甫指揮的七十四師及一隊援軍部隊在此展開激烈的戰鬥。
孟良崮戰役共產黨的勝利,得益於粟裕大將的指揮,也同時得益於陳毅的運輸物資,也就是俗話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華東野戰軍的武器是透過魯南戰場上的勝利收繳的,收穫了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炮兵隊、汽車團等而且也收繳了許多美製的榴彈炮。
華東野戰軍分為五個縱隊圍剿國民七十四師除了主攻九縱部隊,其它四縱東西南北全方位包圍國民黨部隊。孟良崮戰役戰鬥十分激烈與指揮官也有很大關係,共產黨派出了許世山在一線指揮,國民黨則是張靈甫在指揮,他們兩個都是悍將、猛將,都是戰爭中的勇士。
但是為什麼最後國民黨失敗了?有著非常優良的部隊和全美製的武器卻是失敗的結局,所以這和國民黨的指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張靈甫作為指揮也是十分優秀的,但是有些自大。
以前七十四師是國民黨最優秀的部隊,總是戰無不勝、沒有敵手。張靈甫便有了種獨孤求敗的妄想欲,如今遇到了陳毅和粟裕帶領的部隊,也算是棋逢對手。張靈甫十分興奮甚至是得意忘形,便盤踞了孟良崮山頂的險地,認為搶佔了先機。
張靈甫的自大讓他認為不用依賴外在物質就足夠維持支撐三天的戰役。按理說水源和機械化裝置在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張靈甫並沒有把所有的重機械都佈防到戰區,並且二十五師的支援部隊7000餘人也沒有發起作用。
明明只要奮力一搏,拿著重機械和支援部隊,就會有一線生機,但是張靈甫並沒有這樣做。在戰場中,他的狂妄讓他失去了勝利的資格。張靈甫的迷惑行為讓共產黨也感到十分不解,明明可以機械化交手,但張靈甫卻非要赤膊相拼,不知道是什麼自信才讓他做出瞭如此決定。
而且作為佔據山頂的部隊來說,他並沒有保證水源的穩定性。在水源方面共產黨搶先了國民黨,沒有水源對於作戰的戰士、對戰爭是一個十分殘酷的事情,不僅對身體素質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在心理上摧毀了一定程度戰鬥力。
而且張靈甫還有一支支援部隊,部隊7000多人並沒有受到太多戰爭的波及,戰鬥力幾乎完整,但是張靈甫並沒有意識到在共產黨的猛烈攻擊他應該利用一切戰鬥力強烈反攻,來用此博一線生機。
所以他的部隊在他的指揮下缺乏了靈活性和機動性,軍隊的整體性讓他們變得笨拙,且系統化、僵硬化,所以指揮問題間接導致了孟良崮戰役國民黨的失敗。
而且據說張良甫的腿腳不太好,上山容易下山難,可能是因為強大的好勝心,讓張靈甫並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雖然他的指揮夠狠夠猛夠強硬,但是缺乏指揮官的協調性,導致戰爭的失敗。
在共產黨方面,陳毅給許世友下達了強硬的命令,只要能更打下來,拿下孟良崮那便是戰鬥英雄。共產黨有強大的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讓我黨堅持到最後更得益於粟裕的優秀的指揮能力。
從14日到16日三天,共產黨有規律的發動攻擊,並且抓住一切機會。就像國民黨在晚上休息期間生火做飯,這給了共產黨一個很好的機會,許世友立刻下令發動炮火攻擊,導致國民黨傷亡慘重。
而且水源也被我方控制住,再發起一輪又一波輪的攻擊,導致國民黨的軍心渙散,而我軍的團結一致便是達勝利最好的良劑。在16日我軍搶佔了孟良崮,孟良崮戰役對於我方來說就是一場豪賭。
戰爭規模很大,而且雙方的機械化程度差距較大,這場戰爭是屬於敵強我弱的狀態,對於我方來說,更像是一場賭博。就像陳毅所說,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豪賭。
結語:國民黨是最精良的74師,足足有45萬人而共產黨只有28萬人,所以我們需要非常巧妙地佈防來抵抗敵人的進攻,還好最後我黨獲得了最後的成功。這對於解放軍來說,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成功地扭轉了華東戰區的局面。
74師的失敗也讓蔣介石不得不改變他的作戰方案,破壞了它的整體性,對國民黨的衝擊力很大,這也導致國民黨之後的節節敗退。孟良崮戰役,如果國民黨援軍的及時趕到,可能華東野戰軍整個軍隊將會喪失,所以這孤注一擲,我們冒了很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