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機構交易者持倉佔A股流通股已經遠超一半,導致市場波動時間週期更加拉長,而日級別的波動趨向一致性。
2、外部流動性環境產生巨大變化,風險偏好最低的公募基金選擇率先止盈出局,而A股承接盤不足導致持續下殺,引發機構互砍,最終大盤泥沙俱下。具體可見我的回答
美股連跌,納指 1月累跌 12% 創五十年來最差開局,科技巨頭市值一夜蒸發 3100 億,發生了什麼?
3、北向倒是沒有出現連續流出現象,但外部流動性收緊也衝抵了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北上資金加速流入的態勢,人民幣降息操作也引發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外部資金流入持續性需要繼續觀察。
4、目前就高層的表態,不排除連續降息降準可能性。但重複15年的劇情,國內逆週期強行加槓桿吹起資產泡沫的教訓還歷歷在目,所以我個人認為逆週期大放水的可能性並不大。
5、目前A股單純從點位來說並不大,但不要忘記2年以來,我們瘋狂地擴容發新股行為,目前,A股市值與GPD比值數字已經脫離安全空間,從這個角度講,A股的泡沫僅次於美股。
6、高估值賽道股票業績不能支撐其股價繼續增長,即使以新能源為代表的賽道行業要至少有十年經濟度評估,也不能避免短期殺估值的風險。
綜上所述,2021年底開始的下殺行情是由於風險偏好最低的機構止盈出逃引發的機構互砍行情,後續有較大可能將2022年行情拉至熊市區間執行。
另一個佐證是部分港股最近幾天成交開始活躍,不禁讓我想起15年中國強行加槓桿擠出股市水牛末期,外部一片哀嚎但國內股市瘋狂至極,部分風險厭惡資金已經不願意繼續進場接盤高泡沫股票,轉向已經走熊許久的港股做市。然而缺乏全世界流動性支撐的單方面加槓桿豈能長久,伴隨著國內槓桿牛的結束,港股這波上漲最終也變得一地雞毛。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除非重要條件發生改變,伴隨著市場核心指標反轉(屆時我會在知乎提示大家),否則會一直維持原來判斷。
那麼我們的操作策略是什麼,單純從A股市場來說
熊市的每一次向上突破都暫時視為下跌中繼中的反彈,每一次向下都會單來泥沙俱下的殺戮,等到美聯儲持續的加息已經傷害到就業資料,繼續的緊縮預期也無法拉昇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的時候,那就是我們進場收集籌碼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