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跌跌不休,股市、基金頻頻上熱搜!今天又是一片綠油油。
從1月份到現在整個大盤都跌得很,股民受傷的同時,基民同樣不好過。
今日北向資金淨流出超146億!茅指數今年來跌了超10%,寧指數今年來跌了近14%。
今年,第一個月就面臨“詭譎”的投資形勢,讓投資者頗為不安。市場的悲觀情緒持續蔓延,甚至多個官媒集體發出了“挺起A股的脊樑”的號召。
Wind資料顯示,截至1月27日收盤,今年以來已有4207股下跌,兩市平均漲跌幅為-10.31%,中位數為-11.43%。這意味著,今年1月只要空倉,就能跑贏大多數投資者。
剛剛,公募巨頭和頂流基金經理聯合出手了!
1月27日,多家公募巨頭髮布公告,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將在近期出巨資自購旗下偏股型基金,所投資的基金持有期限不少於一年。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資料也顯示,目前公募最大可買入A股資金超過7100億元。基金銷售渠道訊息,2022年開年大跌期間,主要銷售渠道出現明顯的資金淨流入態勢,而張坤、朱少醒等頂流基金經理也出手了,對旗下基金開啟申購,投資者藉助公募基金“抄底”A股,有了更好的投資工具。
自購5.4億權益基金,持有不低於1年
1月27日,南方基金公告稱,公司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本公司自公告之日起30個交易日內以固有資金申購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合計出資將不低於 5000 萬元,並持有3年以上。
同日,嘉實基金也釋出公告稱,公司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自2022年1月27日起一個月內,運用固有資金投資本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5000萬元,所投資的基金持有期限不短於一年。
此外,匯添富、易方達、富國、廣發基金也紛紛釋出公告,將出資自購旗下偏股基金,並承諾持有期限不少於一年。自購金額分別為2個億、1個億、6000萬、8000萬不等。
據記者統計,截至1月26日,2022年開年,已有22家基金管理人,自購總金額超過4.9億元,加上今天6大巨頭的自購金額5.4億元,今年開年不足1個月,基金公司自購金額已經超過10個億,展現了公募基金對股市未來的信心。
針對上述現象,北京一位中型公募基金高管表示,基金公司自購自家基金,體現了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的繫結,也體現了公司對A股和基金投資的信心。在當前市場不斷下跌期間,基金投資的價值凸顯,很多股票進入了價值投資區間,表明了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對中長期投資機會的看好。而對廣大投資者而言,股市調整也提供了一次較好的增加權益資產配置的機會。
據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今日公告自購旗下基金外,此前已有23家基金公司公告自購旗下各型別基金32次,合計自購金額達5.20億元,其中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金額4.55億元。
葛蘭也自購!
中歐基金與千億基金經理葛蘭自購旗下基金,成為今天基金圈的刷屏新聞。隨後華安基金也公告稱,擬出資不低於5000萬自購旗下偏股型基金。
1月26日,中歐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將對中歐醫療健康、中歐醫療創新兩隻基金自購5000萬元;基金經理葛蘭也將對上述兩隻基金自購200萬元,持有期三年。
另外一個大訊息,千億頂流基金經理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也釋出公告稱,為了基金的平穩運作,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在該只基金限購很長時間後,也將在2022年2月7日,將限購金額開啟到1萬元,正式接受資金的申購。
同期,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基金,也將大額限購金額擴容到2萬元,將在2022年1月28日正式實施。
“基金公司一般會基於投資者利益考慮,在市場較熱時主動限制申購,防止投資者高位接盤;而在市場相對較低位置,可能會開啟申購,鼓勵投資者在市場相對底部買入,獲取更便宜的籌碼,未來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投資回報。頂流基金經理的開啟基金申購的操作,說明他們認為當前股市更具投資價值,希望投資者在相對底部買入,獲取更好的長期回報。”滬上一位績優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1月以來的大面積虧損已成事實,投資者更為關注的是,節後還能否重拾“春燥行情”?根據以往經驗,長假過後,因機構建倉、資金寬裕等因素,A股成交量會有一波恢復性增加,藉此推動行情。
但目前看,有三個市場現象增加了年後行情的不確定性:
1、成交額劇降
1月20日收盤時,兩市成交額連續第15個交易日突破1萬億元。但1月21日後,至27日兩市日均成交額均不足1萬億,即使是1月25日兩市近半年的最大跌幅也沒有令成交量重回萬億規模,這意味著機構資金普遍謹慎。
【21小知識:成交額、成交量的高低是市場活躍度最為直觀的反應。大的股市行情一般都伴隨高活躍度,就好比飯店排隊的人越多,人們潛意識裡就會認為這個飯店好吃,進而有更多的人排隊。反之亦然,市場越冷清,變盤的可能性越高。】
2、外資狂買,內資狂賣
有投資者吐槽稱,這是入行以來見過最奇葩的場景——美聯儲加息,央行降息;北向資金狂買,內地資金狂賣。
根據東方財富資料,今年1月份,北向資金淨流入超過1000億。但同期,大盤資金持續大筆流出,1月以來,主力資金有4天淨流出超過500億。單單1月25日,主力資金淨流出達729.26億。(主力資金淨流出額:大於等於50萬股或者100萬元的成交單,買入成交額-賣出成交額)
3、美聯儲3月加息幾成定局
北京時間1月27日,美聯儲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新聞釋出會中表示,美聯儲已準備好在3月加息,將採取適當行動,以抗擊不斷上漲的通脹。
鮑威爾強調稱,自美聯儲年12月舉行上次政策會議以來,通脹前景已有所惡化,供應鏈問題也可能不會在2022年底前得到解決。美國勞工局資料顯示,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月同比上漲7%,達至近40年來的高點。
截至發稿時,全球主要股指均出現較大跌幅,日經225指數跌超3%、恆生指數跌超2%、韓國KOSPI跌超3.3%、澳大利亞普通股跌超1.8%。A股兩市也無法倖免,滬指跌1.78%、深成指跌2.77%。
對於美聯儲加息的後果,新華社此前釋出評論文章提到,上世紀80年代,美聯儲就曾連續加息,導致國際借貸成本驟增,引爆拉美國家債務危機。此次,美聯儲為應對高通脹壓力,美聯儲多次釋放可能提前加息並啟動資產負債表縮減程序的訊號。IMF警告,這可能造成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令全球金融環境收緊。
“寬信用即見效”的一致預期正在瓦解
從1月份以來的行情看,市場風格快速輪轉,預期混亂且缺乏主線,央行的降息亦未能扭轉市場的悲觀情緒。從宏觀的角度看,“寬信用開年即見效”的一致預期正在瓦解。
1、房地產想要“見底”不容易
天風宏觀撰文文章表示,目前看房地產想要軟著陸並不容易。1月1-14日,30城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24.9%,景氣度仍然處在2012年以來的同期最低水平,未出現春節前回暖的跡象。
天風宏觀認為,地產的長期預期變了。房住不炒的背景下,購房者對投資住宅回報的長期預期、開發商對商業開發的毛利率水平的長期預期、地方政府對與開發商合作共生關係的長期預期均已發生改變。
長期預期的改變,可能讓這一輪地產銷售和拿地見底的時長超過歷史週期。
2、基建增速彈性依然可能低於預期
在穩增長的政策基調下,開年階段財政可統籌資金較多。根據已發行和預披露資訊,1月1-21日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1512億,發行進度10.4%,還有2021年4季度發行的1.2萬億專項債,以及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的結轉結餘資金。但是截至目前,充裕的財政資金尚未體現出支出發力的效果。
年初至今,反映基建相關行業供需的表觀消費量和行業開工率等高頻資料仍然很弱。1月第2周,螺紋鋼表觀消費量同比近3年減少18.2萬噸;水泥價格環比下跌2.4%,仍然在下跌通道。高爐開工率同比近3年-2.6%,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同比去年+7.8%,石油瀝青裝置開工率同比近3年-5.8%,汽車半鋼胎開工率同比近3年-3.4%。
對此,天風宏觀認為,過去幾年,雖然傳統基建體量依然較大,對於穩定經濟增長仍有重要作用,但彈性持續低於預期。這是因為,基建的長期預期也發生了改變。對於地方政府來說,績效考核機制不再唯GDP論,即使穩增長的短期重要性明顯提升,但也要考慮其他長期目標,比如隱性債務終身問責,生態保護,碳排雙控等。因此,今年基建增速的彈性依然可能低於市場此前過高的預期水平。
三、關注一個重要會議
從目前情況看,由於前述的行業形勢復甦情況低於預期,各方對於國內如何在“穩增長”上進一步的政策使力、美聯儲加息有何延申影響等等,仍未有清晰判斷。因此,有券商分析認為,市場趨勢觀察期應推遲到“兩會”前後。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博士團隊撰文分析了地方“兩會”情況,並以此總結了九個全國“兩會”的重點關注點。【截至1月24日,30省份已開“兩會”(天津推遲),全國“兩會”3月4-5日開。】
該文章認為:2022年各地“兩會”總體延續12.1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的主基調,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跨週期和逆週期並舉,全力穩增長,2022 年全國GDP目標大機率為5.5%左右,松地產、擴基建、促消費是主要抓手,科技創新、雙碳、高階製造、數字經濟是產業轉型重點,關注國企改革、城市群等制度紅利。
訊號1:穩增長是各地202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訊號2:多數省份GDP目標高於5.5%,2022年全國GDP目標大機率為5.5%左右。
訊號3:各地穩增長的抓手主要有三:松地產、擴基建、促消費。
訊號4:穩就業仍是硬要求,24省計劃新增就業合計1391萬人。
訊號5:產業政策有四大重點:科技創新、雙碳、高階製造、數字經濟。
訊號6:改革政策進一步推動,重點關注國企改革。
訊號7:區域政策繼續強化,關注鄉村振興、都市圈城市群協同發展。
訊號8:防風險仍是重點,主要是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和房地產風險。
訊號9:其他關注點:疫情防控、共同富裕等。
華泰證券策略表示,節後至“兩會”視窗期,短期避險壓制力解除、中長期政策力度有望加碼,A股有望迎來“深蹲”後階段性反彈。
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亦有類似判斷,其認為地方“兩會”召開可能堅定市場對穩增長預期,如果央行貨幣政策進一步實質性寬鬆,疊加“兩會”後穩增長髮力將有望為A股帶來轉機。全年來看,穩增長可能帶來2-4個季度風格向大盤價值的階段性漂移。
私募大佬罕見發聲:2022年與2016年相似,熊市可能性小
1月26日,規模幾百億的私募大佬盤京投資董事長莊濤罕見發聲,談了近期市場行情、2022年市場展望等。莊濤認為2022年與2016年相似,熊市的可能性小。
對於近期A股劇烈調整,莊濤認為有四方面原因:
- 一是在此之前市場風格過於極致,過去3年成長風格表現突出,基金收益頗豐,物極必反,均值迴歸是市場的必然規律;
- 二是“穩增長”板塊近期發力,機構的調倉換股也使得賽道成長股表現不佳,但金融地產方向又沒有形成系統性行情,導致大盤下跌;
- 三是美股和港股等外圍股市表現不佳,對A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 四是漲幅巨大、獲利效應非常明顯的賽道和牛股稀缺。
莊濤表示,2022年與2016年頗有相似之處,都是前幾年漲幅巨大收穫頗豐,同時也找不到有大行情的賽道和股票。不過,莊濤認為2022年出現熊市的可能性很小,開年下跌不代表全年表現不好。
“系統性級別的熊市,比如2004年、2008年、2011年、2018年,都與流動性緊縮密切相關。2022年不僅沒有緊縮,恰恰相反,處於經濟穩增長狀態,流動性只能寬不能緊,現在只是寬鬆的起始階段,還沒有到全面寬鬆的時刻。”莊濤分析稱,“在流動性寬鬆的大背景下,大可不必擔心。”
澎湃新聞社論:拿什麼挺起A股的脊樑
1月26日,《證券日報》和《證券時報》兩大行業報,分別在頭版發表重磅文章:呼籲機構投資者克服投資短期化的傾向,“擔起引領價值投資的主體責任”“挺起A股的脊樑”;“下跌是最大的考驗,忍耐往往是獲得超額收益的前提”。
當前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這反映在市場中就是對不同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發生改變,如對新經濟領域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多看重其可預期的盈利能力和貼現能力,而非單純的概念題材炒作,對傳統經濟領域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傾向於評估其禦寒能力、抗壓能力等。這種風險定價模式的轉換,必然會帶來市場的估值調整。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機構化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2021年底,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經超過25萬億元,達到25.57萬億元,私募基金管理規模也接近20萬億元,達19.76萬億元,可以說我國資本市場已是機構主導型市場。
讓機構投資者發揮壓艙石和定盤星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機構投資者屬於代客理財,其背後是投資委託方,機構投資者的業績表現直接影響的是其從業者的生存和發展。機構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使用的資金,屬於受託基金,而且許多是開放式基金,一旦一級和一級半的投資者不看好,或者在公私募的協議中一旦觸碰相關條款,投資者贖回公私募產品,就會引發市場聯動反應。
進入今年以來,A股持續走低,其實很多是機構投資者在資產端的回撤,觸發了贖回條款,而機構投資者不僅沒有做好相應的流動性管理安排,而且有些甚至變相加了槓桿,導致投資人的贖回引發二級市場的擠兌,機構消極主動拋售股票,從而在市場操作層面上,市場內生的估值調整以“跌跌不休”的市場情緒表達出來。
當前投資者與管理人的互信並不牢固,很多還是基於契約條款約束,即目前機構投資者主要是以契約型基金為主,公司型基金很少。這種契約設定,從根本上是投資者對管理人的專業缺乏信任。畢竟,國內機構投資者,嚴格而言都沒有真正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和投資週期,不論是公募還是私募管理人,大多尚不具備成為一個完全獨立信用資格的投資管理人,尤其是很多基金經理,更多強調投的能力而缺乏管的水平,最直觀地表現在其基金的流動性管理上,即,基金管理並沒有考慮到流動性風險,導致投資組合進攻型的矛多、具有安全墊作用的防禦性的盾少。
此外,在融資設立基金的時候,更多強調銷售,而忽視匹配,即沒有很好地將基金的風險策略與投資人的風險偏好、風險可承載能力等進行有效匹配,從而導致基金本身就存在內穩性問題等。
總之,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已經進入了機構主導市場的初期,要真正有效降低市場無序和失序風險,需要機構投資者用專業營造信任,監管機構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塑造市場秩序。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 馮展鵬)、市場行情、東方財富網、同花順、wind資訊、澎湃新聞、天風宏觀《一致預期正在瓦解》、國盛證券《2022年地方“兩會”9大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