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時期至今,我軍一直有一項雷打不動的規定: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管是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還是解放軍,始終嚴格遵守這項紀律。然而,在抗戰時期,我軍一度是一貧如洗的狀態,既然不能向人民群眾尋求幫助,那麼打仗的經費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1927年,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後,動員大部隊向井岡山進發,途中第一次提出了三大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到了1928年,“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正式釋出,其中“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改為“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1929年,根據形勢的發展和部隊的實踐經驗,“六項注意”中又增加了兩項,形成了最初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改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並一直沿用至今。
1927年,工農紅軍正式成立,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紅軍先後經歷了土地革命、“反圍剿”以及長征等重大事件,經歷了數不清的艱難險阻。我們都知道,一支軍隊要想發展壯大,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紅軍當時可以說是一貧如洗,又堅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那麼它的軍費來源是什麼呢?
首先是共產國際的援助。1931年,當時我黨高層向忠發被捕後叛變,他曾經詳細地招供共產國際資助紅軍的情況。根據向忠發的供述,共產國際每月大約為紅軍提供1.5萬美元左右的經費,相當於那個年代的5、6萬銀元。雖然這筆錢聽起來挺多的,在那個年代也算是一筆鉅款了,對紅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對於一支軍隊來說,顯然是不夠的。要養活一支軍隊,除了武器裝備、槍支彈藥,戰士們要穿衣吃飯,而且購買軍需物資也需要大筆資金,所以共產國際的援助雖然看起來多,但其實不經用。
共產國際援助紅軍,但是錢不夠了總不能老去伸手要錢,因此紅軍逐漸開發出了幾條自力更生的“財路”。
首先就是“打土豪”。當時正逢亂世,民間的貧富差距大得令人無法想象,貧苦百姓吃不上飯只能賣兒賣女,地主老財家裡的錢糧卻多得花不完,不僅如此,地主還大多都為富不仁,經常仗勢欺人、剋扣農民,《白毛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像黃世仁這樣的惡地主不在少數,逼得老百姓差點活不下去。而紅軍打得就是這樣的地主,這些地主土豪被打倒後,他們多年來搜刮的不義之財被沒收、充公,然後再分給佃戶和沒有耕地的農民,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而剩餘的資金,則會被充當軍費,勉強維持著軍隊。
井岡山會師後,紅軍力量大增,人數也不斷增多,這時候周邊的土地已經打得差不多了,紅軍的經濟情況再度陷入困境。為了改善資金短缺的情況,紅軍在根據地內建設了自己的經濟體系,進行一些基本的商貿活動。當時國民黨封鎖了我們的根據地,農民的糧食賣不出去,我軍就從農民手中以極低的利潤收購糧食,再賣給黑市商人,換來食鹽、棉花、布匹等物資。
到了後來。紅軍還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銀行,發行公債,比如在1932年攻下漳州後,紅軍就繳獲了100多萬大洋,利用這筆錢,紅軍在蘇區建起了銀行,把蘇區出產的桐油和鎢砂走私到國統區賺錢。
靠著不同的幾種生財方法,紅軍艱難支撐了幾年,我們的戰士們吃著簡單的食物、穿著單薄的軍裝,用著落後的武器,卻在戰場上比任何軍隊都勇猛,從不退縮。
1937年,日軍開始全面侵華,祖國危急存亡之際,國共兩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紅軍和游擊隊分別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為了大義,團結國軍共御外敵,我黨做出了適當的妥協和讓步,而相應地,在這期間,國民黨政府要為我軍提供一定的支援。
1937年8月,八路軍成立之後,國民黨政府先是撥款30萬作為改編費,之後每個月撥款63萬元作為軍費,這其中包括生活費、戰務費、醫藥費等各項費用。而新四軍則大約是每月7萬大洋,後來有所增長,到1940年增加到了每月13萬元多。
八路軍當時有3個師,這樣計算的話,每個師每月可以分到21萬元,這個數額還是比較實在的。另外,偶爾一些臨時開銷只要是在合理的範圍,蔣介石基本也會批准,有時還會發放獎勵。蔣介石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他多麼關心戰士,而是迫於輿論壓力。當時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是頭等大事,百姓們可都盯著呢,蔣介石不敢不履行承諾,也不敢拖欠軍費。
所以,不管蔣介石給錢的時候是不是心甘情願,來自國民政府的軍費的確對於我軍來說是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不過,當時我軍解放區物資短缺,實行的是供給制,百姓們日子過得很苦,我黨的幹部和戰士不忍心看百姓挨餓受凍,經常把收到的款項拿出一部分來補貼百姓,所以說這些錢一大半都用在瞭解放區百姓身上。
國民政府的軍費補貼在1941年初就停止了。1940年的“百團大戰”中,我軍大勝而歸,卻也暴露了自身實力,引起了蔣介石的懷疑和忌憚。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有預謀地突襲新四軍。由於事發突然,我軍許多戰士壯烈犧牲,損失慘重。慘劇發生後,我黨態度強硬,強烈譴責國民黨破壞抗戰的行為,各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也紛紛表態支援我黨,迫於壓力,蔣介石最終主動認錯讓步。但是國共之間那層脆弱的窗戶紙也因此事被徹底捅破了,我黨不再接受來自國民政府的軍費。
沒有了國民政府,我軍還有大量愛國人士和愛國華僑的支援。清末民初,時局動盪,不少百姓逃難去了南洋一帶,也就是東南亞地區。抗日戰爭爆發後,這些華僑雖然不能回國參戰,卻用了另一種方式來支援革命。他們大多在海外經商。人脈廣,財產豐厚,於是就聯合起來積極捐款捐物。據統計,在整個抗戰期間,海外華僑累計捐款約13億元,佔到了總軍費的43%。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資料,可以說,如果沒有華僑們的鼎力相助,我們的抗日戰線可能會被無限拉長。
有些華僑起初不明局面,他們只知道國民政府,於是給國民黨大量捐款,到了後來識破蔣介石真面目後,才轉而支援我黨。比如著名的愛國華僑陳嘉庚,他可以說是國民黨的“財神爺”,據說僅1939年一年就捐了1億元。到了1940年,陳嘉庚想回國看看,蔣介石對此十分重視,特意設下盛宴接待他。然而陳嘉庚卻發現,國民黨一頓宴席竟然能花掉800大洋,這讓他十分氣憤。陳嘉庚雖然很有錢,但他生活卻很簡樸,自己省吃儉用,多年來捐贈了一筆又一筆鉅款,然而國民黨的生活竟然如此鋪張浪費,這樣的軍隊怎麼能讓人信服呢?
氣憤的陳嘉庚立刻改變行程去了延安。當他見到毛主席時,卻發現這位傳奇人物住在黃土窯洞裡,穿著洗得發白的衣服,頭髮長長了卻因為忙於工作沒時間去剪。中午毛主席招待陳嘉庚,所謂的宴席是露天的,桌子上鋪了幾張白紙當桌布,桌上放了幾盤青菜,唯一的葷菜是一碗雞湯,這還是隔壁大媽聽說有遠客來特意送來的。
相比起國民黨的佳餚珍饈,在延安的這頓飯甚至稱得上寒酸,成本頂多只有兩毛錢,然而正是這頓飯才堅定了陳嘉庚的決心,開始支援我黨。有了陳嘉庚等愛國華僑的捐助,八路軍、新四軍每月大約能收到近20萬元的資金,可以說是解了燃眉之急。
偽軍、國軍都曾經嘲笑我軍是“窮八路”“土八路”,到最後卻被“又窮又土”的八路軍打得滿地找牙。如果論外在條件,我們的戰士的物質待遇是最苦的,也是最落後的,我們沒有強大的財力支援,也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卻照樣作戰英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如今,我們的祖國正在崛起,我們的軍隊也變得強大起來,不會再為軍費和武器發愁,但是我們中國軍人艱苦作戰、不畏艱難的精神始終沒有改變,並且還將繼續傳承下去。國家有這樣的軍隊,作為國民我們怎麼能不為此驕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