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是雲南的關鍵詞之一,在這片土地上太多“奇怪”的事物和風俗,於是就有了聞名在外的雲南十八怪。
雲南十八怪並不是只有一個版本,廣為流傳的最少也有三個版本。
隨著雲南的經濟文化向前發展,過去的雲南十八怪有些內容已經消失了,有的也將要消失。
消失之一: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
這是一條知名度最高的雲南十八怪,這裡說的是雲南歷史上的一條著名鐵路——滇越鐵路。
這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國際鐵路;這是被英國人稱為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的世界三大工程之一;這條鐵路起點在如今的昆明北站,終點是越南海防。
這是一條通往越南的鐵路,並不和國內其他省份相連,所以才有了雲南十八怪之一的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
雲南石屏人清末特科狀元袁嘉穀,在赴京趕考的時候單邊路程至少要兩個月,在滇越鐵路開通後,返鄉只用了不到半個月。他的行程是先海路到香港,再到越南海防,從海防坐火車透過滇越鐵路到碧色寨,再回石屏。
這是他當時最優的回家路線了,因為雲南的鐵路只能通國外。
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為了掠奪中國西南礦產,與清政府簽訂條約,主持修建了滇越鐵路,鐵路於1910年愚人節正式通車,至今仍有一段作為觀光路線在運營。
滇越鐵路修建的初衷是法國殖民者為了攫取中國資源,修建過程也是中國工人的血淚史,但是客觀上滇越鐵路給雲南和中國帶來了很多積極貢獻,抗日時期成為後方資源大通道,滇越鐵路沿線的雲南市鎮也因此受惠至今。
雲南這一怪直到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雲南連線全國鐵路交通網,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的歷史結束。
消失之二:火車沒有汽車快
這是和鐵路相關的第二條雲南十八怪,這一怪也一定程度上和滇越鐵路相關。
雲南的地形地貌非常複雜,能夠把滇越鐵路修好,傾注了大量中國工人的血淚,近30萬中國工人修建鐵路,近8萬人埋骨沿線。
地理條件的惡劣,山多彎多坡度大,加上當時火車主要是蒸汽火車頭牽引的火車,在滇越鐵路上跑起來的速度大概在時速15-20公里左右,這個速度別說汽車,馬車都不一定跑得過。
那個時候火車沒有汽車快幾乎是必然的。
事實上,即使到了現代,因為雲南地形的原因,普通的列車到了雲南其實也是跑不過汽車的。
如果要說雲南這一怪徹底退出,那還要歸到雲南進入高鐵時代,雲南目前已開通的高速鐵路路線也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高鐵,而是動車,不過動車120-200多的時速,已經可以秒殺高速路上的汽車了。
至此,火車沒有汽車快也退出了雲南十八怪。
快消失之三:雞蛋用草串著賣
裝雞蛋用什麼?
蛋託、蛋架、網兜……這些都是現在超市和菜市場常出現的工具。
而過去的雲南人民賣雞蛋,可不是用這些東西的,而是用草編起來,把雞蛋“串”起來賣。
這是個技術活,成本低,又可以防止蛋在運輸途中破損,同時每一串的數量是固定的,買賣的時候方便計算。
雞蛋用草串著賣,這種活現在在雲南的一些縣城鄉鎮可能還可以見到,但是隨著現在包裝技術和器具多樣化,成本也不高,這種原生態的包裝技術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臺了。
快消失之四:花生蠶豆數堆賣
首次到雲南的人,可能會被雲南的計量方式搞暈,雲南買東西很多地方是採用公制的,比如昆明,說一斤基本上都是說的一公斤,而到了州市有的地方又是講市斤,到了邊境傣族聚居的地方還能遇到另一種計量方式:一拽,大概是三市斤。
其實在雲南州市很多的鄉鎮,過去最常見的計量方式還有一種,就是一堆,賣東西的人會把諸如花生豆子之類的產品堆成一小堆,基本上一堆同一個價格,也有一堆一個價的,看上哪堆買哪堆。
也有一種變種就是一十,以十個為單位賣的。
這種計量單位隨著稱的普及在花生、豆子這類產品上已經很少出現了,不過在野生菌和一些水果、草藥的售賣上依然還有論堆賣的。
到過建水吃燒豆腐的或許還能見到建水燒豆腐攤採用的特殊計數方式,建水吃燒豆腐都是坐下來,自己拿個蘸水然後老闆一邊烤一邊吃,傳統的計數操作是老闆身前有些玉米,老闆看你吃了顆就丟顆玉米到旁邊容器,最後根據玉米數量來算出客人吃了多少塊豆腐,這種方式即使在建水現在也不是那麼常見了。
雲南十八怪是雲南社會、民俗和歷史的一個縮影,大部分依然還適用於現在,比如三個蚊子一盤菜、草帽當鍋蓋、竹筒做菸袋、螞蚱當做下酒菜之類的都還在。
雲南十八怪的版本很多,我還是比較喜歡早期版本,後面很多的版本看著挺文雅,不過缺少了煙火氣,也缺乏了真正的怪。
雲南十八怪不怪,那不就離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