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主動脈破裂形成巨大血腫,隨時可能破裂導致大出血,危急之際,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簡稱廈心)心外科與血管外科攜手挑戰,透過一個小“針眼”為患者拆除血管“炸彈”。
陳大叔今年68歲,4年前因心臟瓣膜病接受過“雙瓣置換術”。前不久,因為頻繁胸悶、氣促到廈心就診,胸主動脈CT血管造影提示——升主動脈假性動脈瘤。“這種病極為罕見,它的產生是主動脈破裂後,血液經破裂口進入周圍組織形成血腫,隨後被纖維組織包裹形成瘤腔。由於瘤壁並非正常動脈管壁,缺少彈力,非常容易破裂,一旦破裂會導致大出血使患者殞命。”接診的廈心心外科副主任醫師伍源介紹。
隨著假性動脈瘤越長越大,會對血管造成壓迫,陳大叔體內的這顆“炸彈”直徑已經達到84毫米,必須儘快處理。傳統的手術方式是開胸,在體外迴圈下進行動脈瘤夾閉術及血管修復重建手術,手術切口長、創傷大、術後恢復慢。而且陳大叔是二次手術,組織粘連緊密,被血液撐大的動脈瘤壁已經薄如蟬翼,一不小心就會導致破裂大出血,開胸風險極大。
廈心副院長、心外科學科帶頭人吳錫階表示,“目前,國內外僅少數頂尖醫院有升主動脈假性動脈瘤封堵治療的案例,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廈心心外科、血管外科實力強大,能為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多學科聯合 小針眼解決心血管大問題
經過縝密評估和商討,決定由心外科、血管外科強強聯手,透過介入封堵的方式解決這個棘手問題,體外迴圈團隊也做好了術中可能應用人工心肺(ECMO)的緊急預案。
“該手術目前只有極少數地區和單位可以開展,透過一個小小的‘針眼’就能解決原本需要外科開胸才能處理的大問題,極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伍源介紹。
術中首先進行升主動脈造影,以確定假性動脈瘤的位置,隨後如同打針一般,在大腿根部穿刺一個小針眼,將導管沿著血管送達病灶部位。選擇合適的封堵器,經輸送鞘送入進行封堵。最後牽拉調整封堵器的位置,在精準定位後釋放封堵器,確保封堵位置固定。
血管外科莊暉主任介紹:“手術難點在於評估破口大小,選擇合適的封堵器,術中需要我們謹慎操作導絲和輸送管道、精準釋放封堵器。升主動脈假性動脈瘤對我們團隊來說是個新的挑戰, 要求我們膽大心細、密切協作。”
術後隨即做造影檢查、食道心臟超聲,顯示血管內無殘餘分流,手術非常成功。得益於微創手術的優勢,患者術後第二天便下地行走,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陳阿伯術後不到一週便康復出院了。
(記者:肖鑫)
【來源:廈門廣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