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好萊塢知名編劇海蒂·法瑞爾在感染新冠13個月後仍未痊癒,最終不堪折磨自殺。海蒂就是無數患上“長期新冠”的患者之一。然而,什麼人更容易患上“長期新冠”一直是關於新冠的謎題之一。據外媒報道,《細胞》雜誌1月25日發表的一份新研究發現,不管是重症還是輕症,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早期,就能確認4個增加人類患上長新冠風險的生理學因素。這些新發現給人類提供了預防、治療“長期新冠”的方法。
不堪長新冠而自殺的海蒂·法瑞爾(左三)與帕麗斯·希爾頓等好萊塢明星名人
研究人員發現的4個生理學因素:
第一個是患者感染早期血液中的新冠病毒RNA水平,這是病毒載量的一個指標;
第二個是某些自身抗體的存在,這些抗體會錯誤地襲擊人體組織;
第三個是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BV)的重新啟用,這是一種通常在年輕的時候感染大多數人,此後變成休眠狀態的病毒;
第四就是二型糖尿病,而糖尿病還可能是幾種可能增加長新冠風險的病症之一。
西雅圖的非盈利生物醫學研究組織“系統生物學研究所”主席、該研究首席調查官吉姆·希斯指出,研究對209名18歲到89歲之間的患者進行了症狀追蹤研究,結果發現37%的患者在兩三個月後還有三個及以上症狀,24%的人有一兩個症狀,僅39%的人無症狀。而那些有三個及以上症狀的人中,95%都有上述4個長新冠風險因素中的一個及以上。而4個風險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自身抗體,與長新冠患者中多達三分之二的人有關。而另3個因素則與約三分之一的病例有關。這4個因素之間還互有關聯,有所重疊。
在獲得上述發現後,研究人員還把研究結果在另一個100人患者組進行確認,並與457名健康人群進行了比對。
40歲的軟體工程師約翰·吉洛特在2020年3月感染新冠入院,上了呼吸機多日,後來還一直遭受長新冠的折磨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斯蒂文·迪克斯指出,這是第一個真正紮實地尋找長新冠生理機制的嘗試,而且發現的每一個因素都可以採取相應舉措,設計出干預和治療方法。
耶魯大學免疫學家巖崎明子(Akiko Iwasaki)也稱這份研究樣本很大、內容詳盡,對於研究長新冠來說是一個很棒的資源。既然感染早期病毒載量高的患者往往會發展出長新冠,那麼在確診後就儘快給患者抗病毒藥物,可能有助於預防長新冠症狀的出席。巖崎明子表示:“患者能越快清除病毒,那發展出可能導致長新冠的長期病毒或自身免疫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小。”
而迪克斯教授也表示,那些被重新啟用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的患者也可能進行抗病毒或免疫治療。
不過,科學家們也提醒道,這是個探索性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弱點,仍需要透過大量研究來進一步確認。
紅星新聞記者 林容
編輯 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