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
春節假期,逛博物館、看展覽已成為大家過年文化休閒的一大選擇。2022年虎年春節,恰逢冬奧盛會在北京舉辦,全國各大博物館紛紛推出特展,故宮博物院為觀眾朋友精心準備了“雲上”文化大餐;而西周時期鑄造的重器虎鎣再度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與觀眾一起迎接壬寅虎年的到來。各地博物館各出招術,寓意吉祥喜慶的財神文化展、富有詩意書香的宋代文人展……讓大夥兒可以共享文化盛宴。
故宮:雲展覽“冰雪過大年”
農曆臘月二十八(1月30日)至元宵節(2月15日),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及“數字故宮”官方小程式將同時上線“2022年新春文化‘佳’宴”專題,邀觀眾穿越回乾隆年間,看一場當年的“冬奧會”;走進《冰嬉圖》,學習古今冰雪運動知識。
故宮為“雲上冰雪節”準備了一系列看點:故宮數字文物庫將釋出1.5萬件文物影像,屆時觀眾可在雲端瀏覽超過8.3萬件高畫質故宮文物。文物庫還將上線虎年文物專區。
故宮官網推出“虎年生肖文化專題”,數十件“虎”主題文物亮相。“數字故宮”小程式推出“冰雪過大年”專題,以《冰嬉圖》為主線,融合展現古今冰雪運動、冰嬉運動等文化知識。
故宮青少版網站將推出《紫禁城建築的秘密》系列視音訊節目,短片講述了兩位喜愛故宮的小學生——小玄和小雅來到故宮,共同尋找紫禁城秘密的故事。在故宮,他倆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它們為宮殿遮風擋雨,是紫禁城最忠誠和堅固的守護者。節目上線的同時,還將同步在官方微博和“數字故宮”小程式中推出互動答題,寓教於樂,還有機會贏取文創好禮,讓小觀眾在動畫短片與音訊中迅速瞭解古建築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還有可以帶回家的“冰雪故宮”文創。《冰嬉圖》被文創人員巧思“喚醒”:畫卷中的八旗“運動員”從古畫“滑行”到咖啡杯上;奶茶用雪白奶油置頂,撒落一顆顆晶瑩剔透的乳酪圓子,模仿了冰嬉中八旗將士射中的“天球”。據介紹,清代宮內有冬季冰嬉的習俗,並將其視為“國俗”。每年從八旗官兵中挑選“善走冰”的能手入宮訓練,冬至到“三九”時在西苑冰上舉行冰嬉。
國博:國寶虎鎣歸國後再現身
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瑞虎佑安——二零二二新春展”,從信仰禮制、歷史文化、藝術生活等方面系統展示虎的歷史、文化和與虎有關的節俗信仰,營造歡慶虎年新春的祥和氛圍,呈現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精神底蘊。
展出的展品上起商代,下迄21世紀初,品類豐富,涵蓋了銅器、玉器、陶瓷、絲織、書法、繪畫等多種形態的物質文化遺存,反映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延綿不絕的虎文化。其中,商代的青玉虎佩,簡潔生動,彰顯遠古之美;西周的虎鎣,端莊典雅,貴為禮儀重器;西漢的堂陽侯虎符,古樸精巧,是徵調兵將的憑證。以虎為造型和圖案的各種金玉銅瓦器物,既富有實用功能,又頗具審美價值,裝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描繪時令的書畫、瓷器,承載著古人對新春的期待和情感寄託;以虎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則表現出人們對旺盛生命力的讚美。
自遠古時代,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先民們就已經認識了虎這一體型龐大、皮毛華麗、雄健威猛的自然界王者,對其產生敬畏和崇拜。據介紹,早期祖先以傳說和器物為載體,留給後世大量關於虎的記憶。虎更被賦予了浪漫想象和神話色彩。虎是仙人的坐騎和靈獸,“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虎是能避邪鎮宅的守護神,“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擊鷙牲食魑魅者也。”虎的形象出現在玉佩、枕頭這類貼身使用的生活器物上,也出現在孩童服飾、門頭牆上,表達人們希望藉助虎威驅除邪祟、保佑平安的心願,以及對未來順祥生活的祈福。
上博: “虎笑寅年”開展
自古以來,中國便是虎的棲息地和文化故鄉,同時也留下了與虎相關的豐富考古遺存、文獻記錄和神話傳說。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中,中國虎文化也傳播至日本。2022年新春在即,為迎接壬寅虎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上海博物館聯袂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
本次展覽共展出10件文物(含線上展品),包括本館甄選的6件精品文物,以及來自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4件交流文物。展覽於1月18日起免費對外開放,並持續至2022年2月27日。
一樓大廳展出的5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館館藏的金代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西漢鎏金虎鎮與金代秋山玉飾,以及來自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19世紀青花虎竹圖十二角形盤與青花虎竹紋大盤。
其中,金代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為臥虎形,背部為枕面,前低後高。虎身先施白色化妝土,再罩黃彩,黃彩之上以黑彩描繪虎斑,枕面未施黃彩,白地之上以黑彩繪雁銜蘆葦紋,筆法生動活潑。虎枕有著吉祥、辟邪的寓意,陶瓷虎枕是金代盛行的一種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大致有白地和黃地兩種,主要產地在山西、河南一帶。從考古出土來看,它的使用範圍集中於黃河流域。
富貴長春:中國傳統財富文化展(成都博物館)
“新年到,財神來”。在中國諸多神祇中,財神無疑是最受歡迎的神仙之一。從正財神關羽、趙公明到準財神劉海蟾、和合二仙,再至灶王爺、土地公,都寓意著祥和喜氣。可是你知道財神“天團”裡的主角正財神趙公明是如何轉變成“華夏第一財神”的呢?跟隨“成博君”一起走進特展,看看趙公明是怎樣修煉其身、轉型成為財神的吧。
玉·見——紅山·良渚文化展(浙江省博物館)
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作為中華文明形成時期的代表性文化,為更好地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會、歷史意義。本次展覽精選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文物260餘件,透過對比展示的方式,展現兩種處於文明起源階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共性與特性。兩種文化,穿越千年時空,終於在此相遇,共同見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格局。
萬水千山——歷代山水畫迎春特展(南京博物院)
在中國畫中,凡以自然風物為描繪物件的畫科,統稱山水畫,主要有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水墨等形式。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時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而獨立成科,隋、唐間漸起發展,五代、北宋時日臻成熟,元代時達至高峰,明、清時續有發展,亦出新貌,漸呈程式化。在農曆壬寅新年來臨之際,南京博物院特別奉獻院藏曆代山水畫特展,呈現千里江山之致,抒發林泉丘壑之心。山光水色,抒情達意,恭祝人們吉祥如意
元代的江南(蘇州博物館)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當我們帶著對江南風景的美好想象回望歷史,往往念及唐宋之詩意、明清之風華,卻鮮有人能想起元代之繁盛。”一場沉浸式雅集“江南之夜”,帶領觀眾共同回望和探討江南文化的歷史內涵。本次展覽以印象、風物、信仰、雅集為脈絡,擇書畫、器物珍品,重構氤氳雋永的江南圖景,再現多元幷包的元代風情,邀觀眾共同領略彼時此地別具一格的人文藝術。此次展覽彙集了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的108件元代藏品及23件明清藏品,並以6件數字藏品再現孤品珍藏。
王者歸來——中國古代青銅器巡禮(湖南省博物館)
中國的青銅,興於王政,盛於三代;被視為王者之器,表現著廟堂、王權、秩序的神秘、莊嚴和威儀。本次展覽展出的280件(套)青銅器珍品,既有中國國家博物館眾多寶藏,也有湖南省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典藏青銅瑰寶,它們是古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載體;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商周青銅器的莊重典雅,以及漢至明清青銅器的傳承和變化。灼灼銅華,代代相傳;青銅不朽,王者歸來。在時光長河中,青銅器由厚重而輕巧,從廟堂走入民間,喚醒華夏兒女骨子裡的禮樂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