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中氨氣濃度日變化明顯,其峰值濃度一般出現在早晨。近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月鵬團隊基於氮同位素溯源技術追蹤了北京大氣氨的來源,發現機動車對氨氣早高峰的貢獻高達40%。該研究為城市氨減排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
氨氣是造成大氣汙染的關鍵前體物,也是氮沉降輸入到生態系統的主要化學形態,甚至可以在亞洲季風的影響下到達對流層頂部,影響冰雲形成和區域氣候。“為降低其不利影響,氨減排勢在必行,但首先要釐清大氣氨的來源。” 潘月鵬說。
關於氨氣早高峰的形成機制,以往的解釋包括土壤/植物排放、露水揮發,或是混合層打破後殘留層氨氣向下的傳輸。機動車排放也曾被認為是潛在原因,但一直缺乏科學的定量證據。研究中,團隊採用氮同位素溯源技術,在小時尺度上追蹤了北京大氣氨的來源,發現大氣氨的氮同位素訊號有明顯的早高峰,並且其“指紋”特性更接近於機動車而非農業源。同時,結合同位素質量平衡模型計算發現,機動車對氨氣早高峰的貢獻高達40%,是城市大氣氨減排的重點物件。(記者卜葉)
相關論文資訊:https://doi.org/10.1021/acs.est.1c05884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