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司法部聯邦檢察官提出撤銷政府對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知名學者、華裔教授陳剛指控的動議,獲得聯邦地區法院批准。美媒稱,這是美政府所謂“中國行動計劃”遭遇“最尷尬的挫敗”。
近年來,美國以國家安全的名義,發起 “中國行動計劃”,對在美華人學者、科學家發起間諜罪調查及控訴,造成了一個又一個冤假錯案。隨著該計劃頻頻碰壁,美國國內關於終止“中國行動計劃”的呼聲高漲。然而,對這些華人學者來說,不管是被無罪釋放,還是被撤訴,從被指控的那一天起,其名譽及連帶損失就已經發生,一些科學家輝煌的職業生涯甚至就此終結。(摘編自澎湃新聞、《財新週刊》《中國青年報》)
1 華人科學家成“靶子”
美國對華裔科學家的打壓由來已久。
2015年5月21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多名探員闖入時任美國天普大學物理系主任郗小星位於美國費城的家中,用槍指著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要求他們舉起雙手離開臥室。這位年近花甲的材料物理學家隨即被銬走,FBI懷疑他涉嫌將袖珍加熱器的設計方案提供給中國。
隨後,郗小星被提起公訴。公訴書顯示,聯邦調查員找到了三封郗小星於2010年和中國同行溝通的郵件。然而,這起案子在郗小星被捕四個月後就以檢方撤訴而告終。該領域多位專家出具了帶宣誓的書面證詞,證明郗小星所發的郵件與袖珍加熱器根本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一項他已公開發表的技術成果。其次,袖珍加熱器這一裝置也與任何敏感技術無關。
到了特朗普執政期間的2018年11月,時任美國司法部長傑夫·塞森斯宣佈了一項“中國行動計劃”,旨在確定中國商業秘密盜取案件的調查和執行重點,其中一項內容即針對美國大學的科研領域。該計劃將可能存在於實驗室、高等院校及國防工業基地的研究人員定性為“新型資訊收集者”。美國司法部認為,這些人“可能會在違背美國利益的情況下進行技術轉讓”。
此後,多名在美華人科學家經歷噩夢。2019年5月,63歲的李曉江和妻子李世華在中國旅行時,突然接到了美國埃默裡大學的解聘通知。李曉江於上世紀80年代赴美從事藥理學研究。被解聘前,李曉江已在埃默裡大學任職23年,並於2005年獲終身教職。同為神經科學家的李世華則是李曉江實驗室的共同負責人。2019年11月,李曉江在埃默裡大學參加關於自己被解聘的教師聽證會時被捕。此後,這位年逾花甲的學者在美國處於沒有收入也沒有醫療保險的狀態。根據刑事起訴狀,李曉江被指控涉嫌“貪汙、竊取、欺詐或未經授權轉移自己接受的聯邦資助專案”。2020年5月,李曉江與美檢方達成辯訴交易。最終,“竊取聯邦資助專案”的指控被撤銷,李曉江承認一項“填寫並提交錯誤報稅申請”,被判一年緩刑。
同年5月22日,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風溼免疫科教授鄭頌國又在機場被FBI逮捕,彼時他正等待轉機前往中國。鄭頌國的妻子王菊華後來在自述中提到,鄭頌國在被捕後被關進重刑犯監獄中。在量刑聽證會上,法庭判處鄭頌國37個月監禁,監外看管兩年。“在中美合作關係密切的時候,華人科學家和教授與中國大學和機構的合作關係非常常見,甚至是被美國大學和機構所鼓勵的。在‘中國行動計劃’提出之後,這些合作關係就被當作‘未披露的關聯關係’,用來定罪這些華人學者。”王菊華在自述中表示。
2 有罪推定與撤訴
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來,先後有20多名在美國研究機構任職的華人學者在“中國行動計劃”下被起訴。
53歲的奈米技術專家胡安明是“中國行動計劃”下首位選擇出庭受審的學者。2020年2月底,胡安明被FBI逮捕,被指控涉嫌三項電匯欺詐以及三項虛假陳述。具體而言,胡安明被認為對他所任教的田納西大學故意隱瞞其與北京工業大學的合作關係,從而涉嫌蓄意欺詐美國航空航天局。遭到逮捕後,胡安明遂被停職。2021年6月的庭審持續了6天,其間FBI探員承認,他們使用了虛假證據指控胡安明是間諜。2021年9月9日,美國田納西東部轄區地區法院宣佈胡安明無罪。
針對陳剛的案件是“中國行動計劃”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2021年1月14日,陳剛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家中被捕。FBI指控他沒有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從中國機構實體獲得的合同和合約等。具體來說,FBI發現陳剛接受了大約2900萬美元外國資金,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國的機構,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1900萬美元。指控稱,這是陳剛在申請資助時並未按照美國能源部的要求,透露其與中國長期聯絡資訊的核心內容之一。
陳剛被捕一事在中美兩國科學界引發巨大反響。8天后,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拉斐爾·萊夫釋出公開信強調,是麻省理工學院與南方科技大學在2018年建立了合作關係,分別在兩校創立了機械工程研究和教育中心,陳剛是代表麻省理工學院出任該中心首屆教務主任。到2021年1月為止,麻省理工學院已收到了合作協議中的一半資金,且悉數用於支援機械工程系成員的研究、教育活動和運營費用等。根據美國學術界主要新聞報刊《高等教育紀事報》的報道,未披露來自國外的科研經費或者未披露自己參與了國外的人才專案,在美國並不構成犯罪。隨後的幾周裡,中美學術界發起了一場罕見的聲援潮。麻省理工學院表示將承擔陳剛案的所有法律訴訟費用。自被指控以來,陳剛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帶薪休假。20日檢方撤銷案件的訊息傳出後,麻省理工學院方面立即表示,迫切希望陳剛回到學校繼續工作。
3 陰霾難以消散
隨著“中國行動計劃”頻頻碰壁,其在美國國內開始飽受質疑。
美國輿論認為,在該計劃之下,美國政府在缺乏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就明目張膽地對華裔科學家進行有罪推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說,“中國行動計劃”在“打擊經濟間諜”和“打擊竊取智慧財產權”方面幾無所獲。3年來,美國聯邦調查局對學術機構或撥款機構提起12項起訴,沒有一項涉及間諜指控。
反對的聲音一直沒有斷過。2021年1月初,美國多個法援組織聯名致函美國當選總統拜登,表達對“中國行動計劃”或涉種族定性問題的擔憂。學界的反對聲音最大。有學者認為,以一個國家來命名司法部的一項重大行動是很罕見的。2021年9月8日,胡安明被法庭宣佈無罪釋放的前一天,斯坦福大學177名教授公開了一封寫給加蘭德的聯名信,強調在大多數涉及學術界的“中國行動計劃”案件中,被指控的罪名與科學間諜或智慧財產權盜竊毫無關係,而多是未完全披露外國任職或資金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即使存在,也不應該與國家安全問題混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也簽署了這封聯名信,“對我來說,中國科學家和其他任何地方的科學家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而這項計劃顯然是針對華人科學家的”。
美國馬薩諸塞州前地方檢察官、“中國行動計劃”初始工作組成員之一安德魯·萊林近日也在其個人社交平臺上表示:“現在該行動計劃已偏離了方向,美國司法部應當修改並結束該計劃的某些方面,從而避免在中美科學和商業合作上傷及無辜。”
然而,傷害已經存在,且仍在持續。對這些華人科學家來說,不管是被無罪釋放,還是被撤訴,指控所帶來的陰霾都難以消散。因為從被指控的那一天起,科學家們的名譽及連帶損失就已經發生,一些科學家輝煌的職業生涯甚至就此終結。
4 歷史會重演嗎?
個人及學界之外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在所謂“中國行動計劃”的大背景下,美國學者紛紛傾向於減少與中國同行的合作,同時越來越多華人學者選擇回到中國。有學者認為,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陰影下的“紅色恐慌”正捲土重來。半個多世紀前,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的知名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受到麥卡錫主義波及,一度入獄。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錢學森於1955年回到中國,最終成為“中國航天之父”和“兩彈一星”元勳。有學者表示:歷史或許正在重演。
指控被撤銷後,陳剛在宣告中簡單地表達了自己悲喜交加的感受:“雖然我為自己的苦難經歷結束而感到寬慰,但我知道,這個極其錯誤的‘中國行動計劃’將繼續給學術界帶來無端的恐懼,其他科學家仍然面臨指控。”美媒則稱,這是美國政府所謂“中國行動計劃”遭遇的“最尷尬的挫敗”。
截至目前,全美各大學已有近2000名學者聯名致函美國司法部長,質疑該計劃。此外,已有20多個亞裔團體聯名致函美國總統,要求停止該計劃。1月20日,致力於維護華裔美國人權益的百人會發布宣告,呼籲美國政府立即取消“中國行動計劃”。“絕大多數被告最終都沒有被定罪或是遭到解職,這場運動極大地損害了許多無辜華裔美國人的生活、事業和健康,並對美國在全球科研和創新領域的領導能力造成了損害。”宣告中這樣說。
而就在1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表示,所謂“中國行動計劃”的實質,不過是美國反華勢力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華遏制打壓的拙劣工具。美方應該傾聽各界正義呼聲,儘快糾正錯誤做法,停止以中國為“假想敵”,停止編造藉口對中國抹黑打壓,停止干擾破壞中美在科技、人文領域的正常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