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病入膏肓,在臨終前他向群臣交代了三件事:一不可宦官干政,二是藩王不可無詔入京,三不若有外地來犯,藩王必統兵而誅之。說完便撒手人寰,將江山留給了皇太孫朱允炆。
此三項遺命可謂將朝中的宦官和地方的藩王全部得罪了個遍,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發動起義,僅用四年江山易主,朱棣論功行賞分封了一大批有功之臣,其中包括宦官集團。
一來二去,明朝出現了歷代大一統王朝共同的弊病——宦官干政。宦官逐漸成為了皇帝的眼線,擁有了監督百官的權力,朝堂上宦官與大臣之間也出現了相互利用又相互較勁的局面。
到了明晚期,一些與宦官走得近的大臣形成了牢固的利益集團——閹黨,他們私下勾結,壓榨百姓,苛扣軍餉。而另一部分反對宦官的大臣也形成了一個集團——東林黨。
生於憂患
公元1611年,紫禁城慈慶宮中誕下一名男嬰,與其他皇子相同,他的出現並沒有對後宮帶來多大震動,論字排輩母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朱由檢。
朱由檢十一歲時,被父親萬曆皇帝封為信王,原本按照正常流程,他的一生將和其他皇族親王一樣,不愁吃穿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可時代偏偏不給他這個機會。
在朱由檢少年時,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就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許多人成為這場黨爭的犧牲品,而隨著兄長明熹宗對朝政的放縱,閹黨領袖魏忠賢逐漸掌握朝堂,大明官場烏煙瘴氣,內部腐化極為嚴重。
不止是內部鬥爭,明朝的外患也從未停止過,蒙古人雖被趕出中原近300年,但他們仍然兵屯塞外,以元朝自居,百年來一直向南擴張,企圖恢復元朝版圖。
而在明朝東北的奴兒干都司,女真族與明朝廷的矛盾也日益嚴重,他們反抗朝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明朝政治風氣敗壞,苛捐雜稅不斷,官吏又在此地橫行霸道,導致彼此間攻伐不斷。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十七歲的朱由檢被推上大明的政治舞臺,登基稱帝,是為崇禎帝。由於自幼失去父愛母愛,造就了朱由檢偏執多疑的性格,他絕不能容忍任何人來左右自己的權力,於是他事必躬親,成為一個勤政皇帝。
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剷除閹黨,登基僅三個月後便將權宦魏忠賢流放至鳳陽守陵,不久魏忠賢在途中上吊而死,閹黨黨羽也盡數被貶。
朝中大臣連同朱由檢本人在內一度以為大明朝將在自己手中重新崛起,但現實將狠狠抽他們一記耳光。
積重難返
天啟朝後期,遼東的女真族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已經建國稱汗,與明朝分庭抗禮,崇禎帝迫切想要剷除這股肘腋之患,於是重新提拔了袁崇煥作為遼東經略。
袁崇煥的軍事才能確實出眾,他所組建的關錦防線曾經一度將後金御之門外,他所組建的關寧鐵騎也使明軍在騎兵作戰上不再處於下風。
但是袁崇煥為了積極備戰與後金可汗皇太極議和,此期間又發生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降金事件。
本就多疑的崇禎逐漸對袁崇煥失去信任,將明軍總指揮權多次轉手,軍心盡喪,此時又值祖大壽兵敗退出山海關,儘管袁崇煥拼死抵抗卻還是沒能抵住後金軍,他們長驅直入京畿劫掠一番才回軍遼東。
事後,崇禎帝竟以通敵罪將袁崇煥凌遲處死。袁崇煥的死,使大明失去了抵禦後金的最後屏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了籌備軍餉朱由檢不得不裁撤各種官職以節省開支,期間大量驛站被裁撤,一個叫李自成的農民自此失去了他賴以為生的工作,於是乾脆拉起反明義軍,與朝廷分庭抗禮。
與此同時,李自成的陝西老鄉張獻忠也在家鄉聚眾起義,轉戰於陝、晉、豫、川等地,給明軍帶來極大的後方壓力。
到了1640年,中國已經形成以崇禎帝為首的明政權、以皇太極為首的清政權和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三足鼎立”之勢。
明王朝徹底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不僅要防備北方的清軍南下,還要抵禦西北的李自成、張獻忠北上,雙拳難敵四手。
但在抵禦農民軍的過程中,明軍湧現出如孫傳庭、盧象升、熊文燦、左良玉等軍事能力過硬的將領,可他們卻都因一點小敗而受到崇禎帝的猜忌,輕則流放,重則處死,導致明後方軍隊中無將才可用,間接壯大了農民軍的勢力。
無力迴天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元,國號“順”;年底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國號“大西”。二月,大順軍直驅大明首都北京城。最終在農民軍猛烈的攻勢下,太監出降,北京城破,明十二皇陵被毀。
失魂落魄的崇禎帝走進後宮,將周皇后、皇嫂張太后處死,用劍砍向自己的女兒,邊砍邊哭泣地說:“若有來生,你莫要生在帝王家!”
事後,他手持三尺白綾,在煤山一顆樹上面朝皇宮自縊而死,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女兒長平公主雖身中數劍,但最終還是活了下來。
縱觀來看,明朝的崩潰既有內因也有外因,然而任何事物的崩潰都不是簡單的人為因素所能造成的,明朝滅亡的原因一些外部因素如氣候等自然現象也起了推動作用。
明朝末年,地球正值千年難遇的小冰河期,除了氣候變冷外,區域性地區還會出現極端的現象,比如洪災、旱災。1616年,女真建州就曾突發洪災,為了解決糧食、瘟疫造成的人口銳減問題,努爾哈赤不得不加緊對明朝的侵略。
可小冰河期的影響遠不止於此,中原地區在這一時期出現大規模旱災,加上官府救助不力,最終引發了高迎祥等農民起義,數年後一個叫李自成的差役加入了這支隊伍,成為大明的掘墓人。
要說水災旱災就足以拖垮大明朝,哪知由於天氣乾旱,中原地區的鼠群開始大規模尋找水源,而人們的住宿一般靠近水源,加上古代基本沒有水源淨化一說,長此以往造成老鼠和人類同飲一江水,大量鼠類疾病透過水源傳播至人體。
終於在1633年,一場史無前例的鼠疫在中原爆發,山西、河北、河南、陝西、京師皆未能倖免。據估計,持續四年的鼠疫造成大明朝損失了近1000萬勞動力,政府財政劇驟,民不聊生、軍無鬥志。
1644年,積重難返的大明朝還是滅亡了,一生勤勉的崇禎皇帝終無回天之力。
回看崇禎一朝,清軍、蒙古軍、農民軍將江山攪得天翻地覆,旱災、洪災、瘟疫又從中作亂,天災人禍連綿不絕,加上崇禎本無中興之才,卻擔中興之任,這是他一人的不幸,也是大明朝一國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