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來吧,這裡有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阿米爾接到拉辛汗的電話時,眼前瞬間浮現出童年的一幕幕往事。
那時,阿米爾和父親居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林的一棟別墅裡,過著富足無憂的生活。
阿米爾還有一個形影不離的玩伴——哈桑。
兩個少年之間,一段曲折的故事,名為《追風箏的人》,是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豆瓣評分8.9。
作家卡勒德·胡賽尼透過兩個男孩在阿富汗戰亂前後的成長與經歷,勾勒出人性的善與惡,罪與罰。
- 太高估一段關係,是一場災難。
哈桑是僕人阿里的兒子,自幼與阿米爾生活在一起,他們都早早失去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
哈桑視阿米爾為最好的朋友,對阿米爾總有求必應。
阿米爾慫恿哈桑用彈弓打鄰居家的牧羊犬,哈桑儘管知道會被父親訓斥,還是會照做。
阿米爾每次遇到危險,哈桑總毫不猶豫衝上前護住他。
哈桑以為,阿米爾會和他一樣。
直到那天,哈桑陪阿米爾參加風箏大賽,阿米爾叫哈桑幫他追回藍色風箏奪取冠軍。
哈桑對阿米爾高呼:“為你,千千萬萬遍”,隨即向風箏奔去。
然而返回時,哈桑遭到惡霸阿塞夫一行人堵截,阿塞夫變態地強暴了哈桑。
這一幕,碰巧被不遠處的阿米爾看見,但阿米爾沒有上前保護哈桑,反而轉身離去。
阿米爾不斷安慰自己,為了贏得比賽博取父親稱讚,總要付出一切代價。
這個代價,便是哈桑。
現實如同一堵漏風的牆,吹得人透心涼。
哈桑把委屈和疼痛全留給自己,只想護阿米爾周全,結果阿米爾卻對他見死不救,把他視作一枚棋子。
茅盾先生曾說: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大部分來源,都是因為高估了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
世間最難猜的,是人心;最難量的,是關係。
太高估一段關係的存在,往往都會以失望收場。
- 朋友之間,也講究勢均力敵。
哈桑康復後,曾試圖與阿米爾重歸於好,但阿米爾總藉故躲開。
一天,阿米爾故意約哈桑到熟悉的山坡上,撿起地上的石榴就砸向哈桑。
哈桑知道,阿米爾是為了宣洩心中的壓抑和內疚,他站著一動也不動,任石榴汁染紅衣裳。
可哈桑越是容忍,阿米爾就越放縱,他一邊朝哈桑扔石榴,一邊辱罵哈桑是懦夫。
在一聲聲辱罵中,倆人徹底走向了決裂。
其實,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早已失衡,從他們一個習慣索取,一個習慣付出開始。
阿米爾父親與拉辛汗的關係則不同。
父親與拉辛汗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精神契合的摯友。
父親心中的鬱結,都會告知拉辛汗,拉辛汗對父親也始終真誠以待。
兩人情同手足,並肩走過幾十年,從未心生嫌隙。
經濟學家艾瑞里說過一句很戳心的話:
“所謂的關係,不過是一場精確的匹配遊戲,最重要的是門當戶對。”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一心索取,有人無畏付出。
友情也好,愛情也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講究勢均力敵,彼此誠意相當,感情才能穩如磐石。
- 越是愚蠢的人,越喜歡歸錯他人。
阿米爾生性怯懦,父親對他總有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力感,而對勇敢陽光的哈桑格外疼愛。
哈桑生日時,阿米爾父親特意請最好的整形醫生為哈桑矯正兔唇。
阿米爾心中不由湧起一陣酸楚,對哈桑心生嫉恨。
贏得風箏比賽後,阿米爾如願博得父親的歡心,但他既開心又忐忑。
他害怕哈桑再次搶奪走父親的愛,也害怕哈桑揭穿他的見死不救。
阿米爾每天惶恐不安,彷彿頭上懸著達摩克利斯之劍,認為是哈桑攪亂了一切。
於是,趁哈桑和阿里外出之際,阿米爾把父親送給自己的手錶和錢放到哈桑的床下,誣陷哈桑偷竊。
為了不揭穿阿米爾,哈桑點頭承認了一切。
阿里不忍見兒子受盡委屈,果斷帶哈桑離開了喀布林。
阿米爾以為趕走哈桑能得到父親的獨寵,不曾想父親早已看穿他的小心思,對他更加厭惡。
作家漢斯說:
“當壞事發生的時候,人們總是試圖找一個清晰而簡單的理由去責怪別人。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歸咎於人的本能。”
把自身不幸的誘因,歸結於他人,是人性的本能。
但唯有反躬自省,才能化解內心的怨氣,造就和諧的人際關係。
- 偏見,是最難跨越的鴻溝。
隨著戰亂爆發,父親和阿米爾移民到美國,拉辛汗主動留下幫他們守護別墅,並邀請哈桑一家與其同住。
圍牆外雖戰火紛飛,但圍牆內,拉辛汗和哈桑一家卻過得和諧而溫馨,哈桑還喜得兒子索拉博。
可美好總是轉瞬即逝,拉辛汗前往巴基斯坦治病後,外面就流傳出哈桑是哈扎客人的訊息。
當時的阿富汗,被以普什圖人為主的塔利班控制,與他們信仰相悖的哈扎客人則被視為低劣、骯髒的代表。
塔利班認為所有哈扎客人都是騙子,是小偷,他們衝進別墅逮捕了哈桑。
無論哈桑怎樣自證清白,無論鄰居怎樣證實哈桑的善良與正直,儘管還有拉辛汗電話確認,塔利班依舊堅持指控。
最後,塔利班無情地處死了哈桑和他的妻子,索拉博被送進了孤兒院。
哈桑和妻子沒有倒在貧窮和戰亂之下,卻輸給了偏見。
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飽受偏見困擾:
有人單單透過外貌和形象,就給你扣上“不靠譜”的帽子;
有女孩出入酒吧,就會被判定為不正經;
還有人犯一次錯,就會永久被釘在恥辱柱上;
叔本華說:
“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並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人與人之間的偏見,是最難跨越的鴻溝。
- 善與惡的抉擇,只在一念之間。
哈桑離世後,拉辛汗撥通了阿米爾的電話。
在拉辛汗的召喚下,時隔26年,阿米爾終於再次回到熟悉的環境。
但當拉辛汗請求他前往阿富汗找到索拉博時,阿米爾拒絕了。
無奈之下,拉辛汗只好道出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弟弟的事實。
真相如同晴天霹靂般擊中阿米爾,他衝出拉辛汗的公寓,遊走在人來人往的街頭。
阿米爾彷彿站在三岔路口,一條是繼續負罪生活之路,一條是冒險贖罪重生之路。
回想起往昔種種,最終,阿米爾選擇了後者。
幾經周折,阿米爾在昔日死敵阿塞夫家見到了索拉博,索拉博身形消瘦,滿面驚恐,被帶上腳鈴當做寵物一般玩弄。
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爾被阿塞夫打得面目全非。
伴隨著劇烈的疼痛,阿米爾心中壓抑多年的罪惡感隨鮮血一起流淌而出,他笑了。
曾經的一個轉身,成了他半生的夢魘,如今的一個抉擇,救贖了他的往後餘生。
紀伯倫在《沙與沫》中寫到:
“誰能把手指放在善惡分野的地方,誰就是能夠摸到上帝聖袍的邊緣的人。”
有時,偶然間的一個惡念,或許就會留下半生的遺憾;
有時,不經意的一個善意,或許就能給餘生帶來溫暖。
善與惡,往往只是一牆之隔,取捨全在一念之間。
▽
故事最後,阿米爾帶著索拉博一同回到美國,迎來了新的生活。
索拉博望著空中飄蕩的風箏,終於褪去傷痛的陰影,露出久違的微笑。
阿米爾滿心欣喜,對索拉博說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轉身向風箏追去。
以風箏為始的惡,終以風箏得救,這便是人性善惡的因果輪迴。
正如書中所寫:“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願你心存溫良,不愧對他人,不辜負自己。
來源:洞見
作者:洞見·李可沫
【宣告: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