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 紫檀劍腿翹頭案
此案為劍腿翹頭案,簡潔的造型與優雅的曲線完美結合,是明式傢俱中罕見的造型。劍腿,來源於唐宋時期的壼門,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完善簡化而成。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中便有劍腿的影子,江蘇邗江蔡莊一座五代墓中出土的四張木榻,其腿足可算作劍腿的早期形式。劍腿造型的案類傢俱,多見於其他木質,紫檀罕見,故宮博物院收藏明式傢俱中,劍腿造型的傢俱多見於漆質條案,目前僅見一件紫檀劍式腿條案,據檔案登記,原為景陽宮之物。
此件紫檀翹頭案,修長雅緻,挺拔雋秀,通體光素,無過多修飾,僅以玲瓏的翹頭和牙腿的曲線與整器的方材形成中和之勢,四腿八挓,增加了穩定性。這張案子樸素大方,張馳有度,充滿韻律感。桌面格角榫攢邊框鑲嵌板心,兩端裝靈動的翹頭,翹頭上揚至末端又向下捲曲,充滿動感的曲線與桌面平直的線條相呼應。面心底部有三根穿帶支承。牙板及腿足沿邊起流暢的陽線,牙頭鎪挖捲雲紋,方材腿足,微有側腳,腿足中間起一炷香線,雙翻馬蹄足落於蓮形托子上,側面腿足間安雙橫棖,同為方材,曲直相和,相映成趣。
清早期 紫檀可摺疊六足面盆架
此面盆架製作年代應為清早期,紫檀製。以紫檀這種名貴木材製作面盆架類易耗品,實屬孤例。整體方材,所有方材皆四角邊起陽線,腿足有如欄杆的望柱,柱頂雕刻俯仰蓮紋。六足中僅兩足上下有橫棖聯結,固定在一起。其餘四足都上下安短材一段,工匠或稱之曰“橫柺子”。橫柺子一端開口打眼,用軸釘與嵌夾在上下兩根橫棖中間的圓形木片穿鉚在一起,因而四足是可以摺疊的。橫棖與立柱之間有彎曲的角牙。
清早期 紫檀高束腰三彎腿鑲拼面六角炕幾
此炕幾紫檀製,六邊形,色澤沉穆,包漿瑩潤。幾面鑲嵌黃花梨、紫檀木片,工藝細緻考究,十分美觀,頗富觀賞性。幾面底部可見披麻灰,髹朱漆,並有兩根穿帶支承。高束腰,上飾漁門洞式開光,托腮厚實。牙、腿沿邊起細緻婉轉的陽線,壼門式輪廓中間雕鏤空分心花,新穎別緻。三彎腿足端卷珠,雕刻花葉紋,底承柱礎式樣的小足。整器製作精細,集浮雕、透雕和陰刻為一體,造型別致,使用便利,可單獨陳設。
清早期 紫檀福壽紋交椅
交椅,是垂足而坐的標誌,是由東漢末期的胡床,隋唐時期的“逍遙座”逐漸演變而來的,屬於西風東漸影響下的產物。宋人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載:“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瓷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由此可見,交椅起源於早期的坐具:胡床。胡床是我國曆史上首次出現的高型坐具,它由八根木棍組成,上有兩根橫棖,之間透過棕繩編製作為坐面;中有兩對相交木材(木材中部交接折動處用榫釘固定),使得椅足前後呈交叉狀;下有兩根橫材支撐觸地。整體可以透過折動點摺疊合攏且牢固輕巧,便於收納與攜帶。至隋煬帝時期,由於隋煬帝對遊牧文化的牴觸,胡床改成交床。據文獻記載,“交椅”這個名詞首先出現於宋代,其部分造型取自於胡床的原始形貌;結構上包含了椅子的特性,具有靠背或扶手;功能上也不斷完善,可供人倚靠。胡床由此演變為交椅,並不斷走向成熟。
此交椅紫檀製,直後背式,搭腦平直,椅面以上,後腿、靠背板均三彎式,靠背板上方開光浮雕五蝠紋立體純熟。椅面及以下盡為方材,椅腿間以銅合頁相聯,多處交接部位均有銅片加固,且銅件皆為原裝。光素腳踏下安素券口牙子,牙頭渦卷形。在椅子類傢俱中,椅面上部圓材、下部方材的情況比較多見,這或許與中國人固有的“天圓地方”觀念有關,同時方圓、曲直相映成趣。
清早期 黃花梨玫瑰椅成對
玫瑰椅,明清時期盛行,其源頭可能就是宋朝文人雅集場所多見的“平齊式扶手椅”。宋朝的“平齊式扶手椅”,不論是在選材用料、質地裝飾上,還是在造型結構和組合形式等方面,都體現出傳統文人平淡雅緻的審美情調。因而,宋代“平齊式扶手椅”顯現出了纖瘦挺拔的姿態美感。以簡潔質樸為主要特徵,尤為注重材料的自然物性,喜用木材本色,令其充分發揮質地細膩、紋理優美、色澤雅緻等特性,展現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之美,這不僅與文人士大夫階層所推崇的簡淡雅緻、平淡樸素的思想觀念相契合,同時也順應了程朱理學主導下“除繁以簡”的社會價值取向和審美趨勢。
這對玫瑰椅,在靠背和扶手內,靠近椅盤的地方施橫棖,棖下加矮老。靠背在橫棖和後腿上截所形成的長方形空當中,用板條攢成雲雷紋的券口牙子,上有極簡單的浮雕,靠背、扶手均以菸袋鍋榫相交,並鑲嵌銅片加固。牙子下腳,即交代在橫棖上。椅盤格角攢邊鑲嵌席面,邊抹素混面壓邊線,上舒下斂呈僧帽形,椅盤下方羅鍋棖加矮老,四足外圓內方,上下一木連座,腿間施步步高趕棖,前面及兩側面棖下有素牙條。
明晚期 黃花梨高靠背官帽椅成對
官帽椅的名字據說是民國初年北京琉璃廠的木匠老師傅叫開來的,其實就是四出頭扶手椅。官帽椅發展的雛形期是在隋唐時期,敦煌196窟唐代壁畫可見一些接近明代比較成熟的椅子的形式,五代時期,椅子在上流社會開始得到廣泛使用,《韓熙載夜宴圖》中便出現了很多燈掛椅,其基本形式與官帽椅基本相同,只是沒有扶手。北宋畫家李公麟的《孝經圖》中,“四出頭”官帽椅就非常清晰。至明代,官帽椅發展至輝煌,成為明式傢俱中的典範。
此對四出頭官帽椅,一木對開,鱔魚頭大出頭,整器光素無飾,簡約大方。用材上圓下方,彎搭腦,兩端向上翹,靠背板、扶手、聯幫棍均S形,鵝脖微彎。線條曲直相映,在增加舒適性的同時又增添了美感。椅面軟屜,邊抹素混面壓邊線,椅盤以下三面用壼門式牙口券子,加飾花葉紋,更顯雅緻。腿材外圓內方,腿足底部裝前後底、兩側高的管腳棖,三面安輪廓鮮明的曲線牙條。
清末民國 黃花梨扇形螭龍紋南官帽椅成對
宋佚名《唐十八學士圖》和宋張訓禮的《圍爐博古圖》中出現的框架椅,以及出現在李公麟的《會友習琴圖》中的框架椅,其形態接近於後來的玫瑰椅,只是扶手較高,可以被稱為宋代的玫瑰椅,這可能是南官帽椅的發展雛形。在北宋李公麟的《維摩演教圖》中的框架椅與明代的南官帽椅已經非常接近。在宋代玫瑰椅的基礎上,元代設計師對這種框架椅做了更多的改進,從而創作了所謂的南官帽椅。因此我們可以說,南官帽椅起源於宋代,定型於元代,在宋代玫瑰椅的基礎上結合了燈掛椅的結構特點發展而來。
此對南官帽椅以黃花梨製,椅面為扇形,是其特色。通體圓材,卻分隔出錯落的方形留白空間,方圓呼應。搭腦平直,靠背板、後腿上截、扶手、鵝脖均三彎式。靠背板為三攢式,上部雕刻如意頭,中部為菱格編紋硬屜,下部為壼門式券口牙子。座面格角攢邊亦鑲嵌菱格席面,邊抹素混面,牙條上雕兩隻相向龍紋,沿邊起線。腿足圓材,腿足間施步步高趕腳棖,前面及兩側趕腳棖下各有素刀口牙條,用來加固,正面趕腳棖上裹金屬襯墊,起保護作用。整件作品看上去就是以圓形木棍區分出的方形空間,上部曲折婉轉,下部方正有度,方圓曲直間,神態立現。
清代 樟木帶座衣箱
此衣箱尺寸碩大,寬逾一米七,樟木製,可防蟲,形製規整,一木切割,紋理連貫,配底座。衣箱長方形,蓋內設三根直棖加固。鑲嵌兩個圓形面葉,雲頭紋拍子,可以加鎖,必要時可兩人分帶鑰匙。
底座由四塊板材以燕尾榫相接,立面浮雕葫蘆紋,寓意福祿吉祥,多子多孫,或為嫁妝,兩側以回紋佈局空間。底座內部設三根棖子,以陳設衣箱,使其不接觸地面而起到防的作用。
此箱亦可用於擺放書畫卷軸,這可在古代版畫中見到。
圖片來源於網路、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路、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