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史,就是一部飽含血淚的侵略史,彼時孱弱的清政府猶如腐肉之肆,引得許多如豺狼虎鷲般的西方列強和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展開瓜分蠶食。就在山河破碎飄搖之際,出現了這麼一支為人民服務的軍隊,它曾有過諸多名號,起初叫紅軍,後來叫八路軍,現在則是固守河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為了保家衛國,守衛祖國大好河山,穩定人民的安居樂業。這支從群眾中來,為群眾做事的人民軍隊鞠躬盡瘁、不懼死亡,以頑強的意志同侵略國土的敵人抗爭到底,從而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英勇烈士,用鮮血換來了如今的和平安寧。
但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窮苦年代,這支由廣大勞苦人民群眾組成的軍隊,常常會面臨資源短缺、軍備落後的艱苦作戰環境。他們穿著草鞋跋涉千山萬水過雪山草地,以一杆小米加步槍遊擊突襲,拿著一把大刀也敢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在極端匱乏資源、吃不飽穿不暖的條件下,他們啃樹皮、挖草根、煮皮帶,用盡一切生存之智慧,一邊延續著頑強的紅軍精神,一邊心懷著共產主義信仰英勇無畏地上陣殺敵。
後來到最艱難的抗日時期,這支部隊亦是如此,百姓們都知道八路軍有多艱辛不易,他們對八路軍充滿了信任和敬畏,願意向八路軍捐獻糧食錢財充當軍餉,以支撐八路軍的作戰條件。不過我們八路軍總是本著“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有借有還”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原則,儘可能不從百姓那裡拿東西。
但是仍有不少群眾主動向八路軍捐送糧食,山西老農郭建英的祖父就是其中一位熱心腸的老百姓。無奈之下,我們八路軍也始終堅守“有借有還”的原則,給郭建英的祖父打下一張欠條作為證據,寫明:“八路軍借款1100萬法幣”,並表示,一定會在抗戰勝利後將這些錢還給老百姓。那麼,這1100萬在如今能兌多少錢?政府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抗戰時八路軍條件有多艱苦?
在如今形容抗日戰場的情形之時,最常提到的一個字眼就是“艱苦卓絕”。彼時的八路軍,是由千千萬萬個無產階級的窮苦勞動人民所組成的軍隊,資金本就十分匱乏,更沒有什麼經費或資助可以用來打仗,因此,無論是後勤補給還是軍備武器,條件都是相當地匱乏,可謂是捉襟見肘。
除此以外,八路軍還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堅決維護百姓的利益。雖然這項規定使得八路軍的作戰條件極度艱難,但同時也使得八路軍獲得了群眾的支援和民心根基。那麼,八路軍在抗戰時的作戰條件具體是有多艱苦呢?
從武器上來講,抗戰初期的八路軍甚至還在使用清朝時期漢陽造的“原始步槍”,以及在近代戰爭裡極其罕見的冷兵器:大砍刀。直到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的人均槍支配備率也才僅僅過半,一半的八路軍戰士都是沒有槍的,就算是有槍的戰士,其子彈補給也寥寥無幾。所以,當時的八路軍但凡能夠繳獲敵方武器,那都是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從生活上來講,八路軍戰士大多一雙草鞋加破布綁腿,一身破舊的軍裝打滿補丁,甚至還要互相換著穿。但是這些外部條件的艱苦對於八路軍戰士們來說都算不了什麼,對八路軍戰士們來說,真正致命的是填不飽肚子。
抗戰時期,經過連年的戰火,八路軍的根據地建設也還處於風雨飄搖的初期階段,後勤補給是一個大難題。這時候的八路軍每人每日只能吃到不到三百克的雜糧或小米,以及少量的野菜充飢,連肉類食物都是一種稀罕的奢侈品。在這麼匱乏的補給之下,八路軍還要每天扛槍負重進行訓練,甚至上陣殺敵。這一丁點食物補給是遠遠跟不上一個戰士一天正常的能量消耗的,因此,戰士們餓肚子便成為常態。
但是,即便是條件如此艱苦,八路軍戰士依舊憑藉著頑強的意志和高超的戰術浴血搏殺,將日本鬼子打得一個落花流水。八路軍戰士的意志和勇氣打動了許多中國老百姓,在他們的幫助之下,八路軍得以喘息緩解資源短缺的困境。
鉅額欠款緩解困境
1940年,日軍的鐵蹄魔爪侵向山西,而我們的八路軍自然不可坐視不管,來到山西進行抗日鬥爭,以粉碎日軍的侵略陰謀。與此同時,日軍悄然切斷了八路軍的物資運輸通道,使得八路軍出不去,物資也進不來,這讓本就物資匱乏的八路軍更是雪上加霜。陷入困境的八路軍經過長時間的消耗,一個個餓得頭暈眼花,面黃肌瘦。
尤其是路過有人居住的村莊之時,戰士們聞著炊米飯香,不禁嚥下了口水,但還是默默隱忍,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而這群窘迫又可憐的八路軍戰士,很快引起了當地一位富商的注意。
這位富商姓郭,在戰爭時期憑藉著過人的經商頭腦賺了很大一筆錢,並且存下了鉅額的錢款和糧食。當他得知這些八路軍戰士是來山西打鬼子而被鬼子陷入困境之時,心中不免升起出於同仇敵愾之心和感激之情,於是,這位姓郭的富商立即回到家中,同家裡人商量,要用自家的糧食幫助八路軍度過難關險境。當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百姓都願意慷慨解囊為祖國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所以,郭富商的提議一下子獲得了全票透過。
接著郭富商很快找到這群八路軍,表示自己願意將家裡的田地和工廠捐獻出來,並湊齊了一千一百萬的法幣交給八路軍用來充當軍費。面對如此大禮,八路軍自然不能輕易收下。哪怕有了這一筆鉅款,八路軍戰士的困境也能得到很好的緩解。
雖然能得到百姓如此的擁護和支援令八路軍十分感動,但八路軍最終還是決定將這份大禮推辭。畢竟,這些糧食和財產可是老百姓的全部家底,如果拿走,老百姓的生活也會陷入困難,八路軍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讓百姓餓著,所以,這筆鉅款不能收。
但是郭富商本人也十分堅持,說什麼都一定要把這筆鉅款貢獻給八路軍戰士,以證明自家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眼見推脫不下,八路軍只好收下這筆鉅款,但是八路軍表示,決不能白白拿百姓的東西,要“有借有還”。於是,八路軍便寫下一個欠條:“八路軍借款一千一百萬元”作為佐證蓋上公章鄭重地交給郭富商,並表示:等到抗戰勝利,拿著這個欠條去找共產黨,到時候一定會把錢財全部歸還於他。
在郭富商的資助下,八路軍經過多方渠道終於成功運來了糧食,緩解了八路軍的資源困境,填飽戰士們一個又一個飢餓的肚子。
欠條歸還
隨著戰火的延年紛飛,經濟蕭條,生意愈發難做。郭家開始家道中落,過起了顛沛流離的艱難生活。直到郭富商死前,才將這張欠條交給後人,並鄭重囑咐道:除非有一天實在窮到走投無路,才可以去討要這筆欠賬。
而他的後代也將之視為祖訓牢記在心,即便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沒有去打擾政府。直到郭富商的孫子郭建英這一代,雖然他身負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擔,日子過得貧窮簡單,但是心態倒也樂觀幸福。但是沒過多久,郭建英的妻子身患重病,使得這個本就貧窮的小家庭雪上加霜。
眼看為了醫治妻子的重病,家中本就不多的存款日益減少,直至見底,一家人被迫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這時的郭建英想起了祖上傳下來的那張欠條,他心中雖有萬分不捨,但為了醫治妻子的疾病,還是萬分無奈拿去兌換了。
這個時候已經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時隔四十年之久,欠條的紙張也已經破敗泛舊。郭建英拿著這張欠條在政府門口徘徊良久,最終被當地政府的工作人員注意到,工作人員詢問他有什麼事。
而當他拿出那張欠條之時,在場所有工作人員都吃了一驚,經過相關部門一番仔細的核查之後,發現這張欠條屬實為真。於是,當地政府立即將錢歸還給郭建英,時隔多年,由於貨幣的貶值,折算下來,這一千一百萬法幣相當於八萬人民幣。在我們看來八萬人民幣似乎不多,但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筆鉅款。
有了這筆鉅款,郭建英不但治好了妻子的病,還極大地改善了家裡的生活。郭家與八路軍的這層深厚淵源,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所謂的“軍民魚水情”,以軍民一心共同捍衛了祖國的和平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