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2021年1月,“失效”的是少數。彼時,一批中小型物企起跑,啟動上市,留下世紀金源服務在“失效的少數”中。
僅距離失效6天,世紀金源服務再度遞表,最終亦未能跳出“失效”一列。
“失效”不是“失敗”,企業自身仍有機會做出調整去適應市場需求,但市場環境在逐漸轉涼,態度也在從鼓勵多樣性轉變為篩選最強者。
回望2021年,市場變化的速度遠比企業調整適應的速度更快。
新的故事
對於世紀金源服務來說,二度遞表有明顯調整的地方在於業務結構。
例如,物企一直受困於強關聯方依賴,世紀金源服務加大了第三方外拓力度。截至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2月31日,世紀金源集團所開發的物業分別佔世紀金源服務在管建築面積91.0%、75.1%、74.3%。
至2021年4月30日,這一資料繼續降至68.6%。
但第三方外拓是透過犧牲利潤獲得的,世紀金源服務在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4月30日,來自母公司物業的毛利率分別為32.3%、32.2%、36.1%以及36.1%,同一報告期,獨立第三方物業的毛利率分別為14.8%、25.2%、25.1%以及22.7%。
這一點在非住宅物業費的差距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據瞭解,2020年,世紀金源服務在第三方專案的市場競爭下,物業費壓價到1.66元每平方米,而關聯方物業費能達到8.78元每平方米。
就目前已上市的物企來看,大多深耕某一省市,或者是有明顯標籤。例如中駿商管以商業寫字樓等業務為主,及成功上市的京城佳業物業以衚衕業務為主。
相比之下,世紀金源服務顯得平凡,較為明顯的特點或許是“大盤模式”,而“大盤”又是以母公司為支點。
世紀金源服務所管理的超大型樓盤,12個由世紀金源集團開發的世紀城系列專案,面積佔管理總規模大半。而在整個2021年,房企低槓桿運轉下,“大盤模式”的支點是脆弱的。
世紀金源服務曾在2021年1月與萬為機器人訂立合作框架協議,曾提及將機器人產品應用至物業管理服務,這另一個標籤——“機器人”故事,似乎也未能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想象。
市場轉涼
2021上半年,資本市場對物企的熱捧顯而易見。而下半年,對於物企講的故事,市場漸漸不願意想象了。
拐點出現在2021年6月。
據統計,當月10家物企密集遞表,打破物企單月遞表數量紀錄,但在12月份出現批次失效。
截至目前,這10家物企無一家透過港交所聆訊。
據統計,截至2021年,上市物企已達55家,除去賣身碧桂園的富力物業、換股萬物雲的陽光智博和暫緩上市的祥生活服務,排隊等待上市的物企還有23家。
2021年5月,港交所提高門檻,便透露出市場有所飽和、熱度可能即將消失的訊號。
彼時,港交所新刊發的《資訊檔案》中,將主機板上市的年度溢利門檻上調了60%,要求最後一個財政年度的股東應占盈利不低於3500萬港元,三年累計盈利不低於8000萬港元,該規定將於2022年1月1日起生效。
這意味著,對即將遞表企業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年以6月為分界線,中小物企上市潮的上半場,失效的少數更受關注;下半場,成功的少數被視作焦點。
上半場,政策一面規範開發商,一面鼓勵物業服務商。在房企融資多有受限、舉步維艱之時,物業服務給了更多想象空間,估值走高。
2021年3月“兩會”報告亦三次提及社群治理服務,推動物業發展社群養老,幼托、用餐、保潔等多樣化服務、讓社群生活更加便利、打造智慧養老新模式、健全城鄉社群治理和服務體系;鼓勵物企加大智慧化建設,參與城市公共服務與治理等。
而後7月23日,住建部官網釋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8部門關於持續整治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的通知》,政策開始規範物業服務亂象,也讓市場稍有冷靜。
“未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內容和標準提供服務;未按規定公示物業服務收費專案標準、業主共有部分的經營與收益情況、維修資金使用情況等相關資訊;超出合同約定或公示收費專案標準收取費用。”
尤其就公共收入做出規定,“擅自利用業主共有部分開展經營活動,侵佔、挪用業主共有部分經營收益。”將電梯廣告收入、公共空間的收入計入社群增值服務收入的物企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部分地產母公司的債務開始靠物業輸血,資本市場預期更加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