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壓力之下, 雅居樂開始頻頻處置資產。
繼借物業股"抵押"發債24億港元、出售14項非核心資產回籠28億元后,雅居樂開始將處置觸手伸向核心資產。
01
1月24日,雅居樂集團公告,擬將其合營公司廣州利合集團26.66%的股權以18.43億元人民幣出售給廣東中海地產。
賣方已於2022年1月21日與買方訂立買賣協議,代價包括13.8億元現金及買方應付予廣州利合集團的貸款金額463,868,800元,總代價約18.43億元。
據悉,廣州利合集團是廣州利合物業管理及廣州世佳裝飾的100%控股公司,分別由雅居樂(賣方)、中海(買房)、廣州市鴻盈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及上海穆蕾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擁有約26.66%、20%、約26.67%及約26.67%股權。
公司旗下擁有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的商住綜合體專案“廣州亞運村”,該專案總建築面積為585萬平方米,其中347.3萬平方米已於公告日前出售。截至2021年12月末,廣州利合的未經稽核資產淨值約為29.12億元,除稅後純利為29.85億元。
雅居樂集團在公告中表示,預期於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會錄得估計收益約6.99億元,交易所得款項淨額擬用作集團一般營運資金及其日後業務發展。
02
儘管2021年中期,雅居樂成功實現了由“黃”轉“綠”,成了為數不多的綠檔民企,在這場行業的流動性危機中看似是安全的存在。但作為“永續債之王”,雅居樂還是陷入流動性危機之中。
目前雅居樂還有約130億元規模的永續債。永續債利率偏高,一旦未在贖回日履約,利率則會大幅提升。永續債如砒霜一樣存在,吞噬著企業利潤。從2020年開始,雅居樂有意控制永續債的規模。此前,雅居樂也表示,將適時贖回永續債。截至2021年中期雅居樂永續債存續規模為130.1億元,較2020年底總規模下降4.57%,但仍保持較大規模。
此外, 根據企業預警通資料,雅居樂現存7筆境外債券。
其中於2022年雅居樂到期的境外債券有3筆,2022年上半年面臨著一筆5億美元的票據到期。在下半年還有兩筆美元債到期:2022年8月14日到期的兩億美元票據,票面利率為6.7%;2022年8月31日到期的4億美元票據,票面利率為4.85%。這幾筆債務合計11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約70億元。
基於對雅居樂流動性的擔憂,2021年11月穆迪將雅居樂的評級進行了下調,調到"負面",標普也把雅居樂的長期主體信用評級從"BB"下調至"BB-",展望 "負面"。
同期,不少和和雅居樂合作的乙方單位表示,大約從十一月以來,就陸陸續續收到了雅居樂拖延付款的訊息。另外,雅居樂武漢專案以被爆停工。
03
受制於流動性壓力,陷入資金困境的雅居樂開始頻繁出讓資產以及融資。
2021年11月,雅居樂宣佈借物業股雅生活股價"抵押"發行可轉債募資24億港元。據悉,融資所得金額最終迴流到雅居樂層面。
2022年1月10日,雅居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釋出公告稱,202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集團已就14項非核心物業的出售訂立若干物業認購書及/或物業買賣合同,售價合計約為人民幣28.00億元。出售物業所得將用作集團一般營運資金。
除此之外,受資金掣肘的雅居樂大幅收縮了投資力度,包括多元化程序與地產業務投拓。
在2021年8月投資者會上,陳卓林表露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雅居樂整體戰略將有所改變,首先保持足夠現金流,其次努力償債,最後再投資。在投資方面,雅居樂管理層也透露“新的投資一定要審慎,而且要減少。”
在多元化業務投資方面,雅居樂不僅在組織架構上進行“縮減”,投入資金規模也大幅減少。相較於以往50-100億的投入規模,現已縮減至數十億範圍內。
在地產投拓業務方面,雅居樂明確表示“不拿錯地”“多元拿地”。相比於2020年,雅居樂透過招拍掛拿地的比例從過往的45%收窄至29.8%,透過產城和城更獲取的比例則從37%增加至47.7%。
除此之外,雅居樂在費用管控上也更加節制。2021年8月,雅居樂旗下原房管集團、商業集團、城更集團併入地產集團,成立全新的大地產集團。在此前的投資者會上,雅居樂也袒露反思,過去三年中雅居樂在多元業務上的銷售成本、人力成本上計劃做得比較宏偉,而目前形勢決定放緩投資、補經營漏洞,管控降低費用,從而使得利潤、現金流上表現更好一點。
此前,據財聯社報道,廣東省召集多家房企開會,為幾家國企央企收併購出險房企專案“牽線搭橋”。而看似安全實則危機四伏的雅居樂也出現在被幫扶名單之列。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12個月,雅居樂連同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以及雅居樂專案的預售金額合計為人民幣1390.1億元,較去年1381.9億元同比增長約0.6%。據瞭解,雅居樂管理層曾在2020年度業績釋出會上表示,雅居樂2021年目標地產銷售1500億元。按照此次公佈的資料計算,完成92.67%。
銷售無力之下,雅居樂或需要出售更多的資產以活下去。預計雅居樂將會出售更多的珠三角專案,舊改也可能引入合作方。
傾巢之下,除了國資系,民企們恐怕都難以獨善其身。未來,或許有更多的房企開始出售核心資產以回血保命……
地金網http://www.edij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