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事,有許多紛爭,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思維產生不同的見解。雖然話是這樣說,很多人還是喜歡透過表面現象來界定身邊的事物,因而才有了“有眼不識金鑲玉”的俗語,大宋文豪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中感嘆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近日,有文友到新都寶光寺去旅遊,說起寶光寺的鼻祖悟達國師,無論是僧人還是周圍的旅遊志願者,均不知悟達是何人,寺裡是否供奉。因此想起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的年代不詳,只知發生在中原姚家莊。姚家莊裡姚大勇祖墳上冒青煙,十年寒窗苦,中得進士,朝廷授予官位,蔭及父母及後代。只是姚大勇生性耿直,見不得偷奸耍滑之人,因而,得皇帝老頭重用,卻得罪了一干佞臣奸黨。老皇帝在位,對姚大勇信任有加,每有建樹都有獎賞,其兒子透過鄉試即刻安排到地方擔任官吏;有佞臣奸黨參本彈劾均嚴加核實,如有過錯,分輕重給予處罰,如純屬捏造則懲治誣告官吏。老皇帝駕崩,太子繼位成為新皇帝,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信任的人,新皇帝不一定信任,新皇帝有自己的一班人馬,這姚大勇很快就成了朝廷靠邊站的人,真是應了那句“人的一生是三好三歹到不了老”的老話。
雖說新皇帝朝堂上有幾個心腹,但官居高位十年八年以後,也是拉幫結派結成了利益集團。姚大勇被新皇帝的人擠出了京城,當初被他彈劾過的官吏看風使舵,一本接一本參奏,新皇帝派出去的人被彈劾官吏收買,羅織罪名上報皇帝,皇帝一看,龍顏大怒,官職是一降再降,發配到了鳥不拉屎、烏龜不靠岸的南方某窮鄉僻壤地方當了七品縣官。姚大勇成了姚知縣,兒子官位被革除,隨父發配。俗話說“人要倒黴,喝口水都會被噎死”,姚知縣到了地方,卻遭遇倭寇進犯,他一邊向上報急,一邊組織鄉勇抵抗,朝廷的軍隊還未到來,倭寇已進犯入境,他不得不做最壞打算,安排家眷帶著年幼子孫往內地轉移,臨分別交待妻子,一定要把孫子們帶回老家去。
姚夫人帶著女眷和孫子們往老家走,可半道兒遭遇瘟疫橫行,不得不把盤纏拿出來住店看病,錢就像流水一樣,一天比一天少,人也三五天死一個,姚夫人也染上了瘟疫,臨死前拿出一個碗交待孫子,一定要把碗帶回老家去,孫子接過碗:“奶奶,這碗黑不溜秋的不說,還砸手,是什麼東西做的?”姚夫人還沒回答孫子的問題就斷了氣,姚公子繼續往前走,把僅有的盤纏都花光了,東西也當完了,身邊只剩下那隻黑不溜秋的碗和一身衣衫,當他當完身上唯一一件能當衣裳,吃了兩頓飽飯以後,他就流落到城隍廟前階巖坎上去睡覺了。
雖說淪落到了露宿街頭的地步,他還是沒有忘記爺爺的教育、奶奶臨終的叮囑,父親的寄託,堅持往前走,渴了喝溪、河、溝裡的水,餓了找點野果吃,到了人家遇上好心人也討點吃食。從不輕易將奶奶交到手中的碗拿出來示人。一日,他來到李家莊,餓得兩眼冒金星,老遠就聽見有人唱大戲,他打聽到李員外正給六十歲的母親過大壽,他來到李員外家門口,想討點吃食。看門的家丁見他說話斯斯文文,但穿得邋里邋遢,就想為難他,說:“吃食倒是有些,就是沒有地方盛,你有傢伙什沒有嘛?”他遲疑了半天:“有。”李員外聽到門口家丁在說話,以為還有客人,就迎了出來,見到了一個長得斯斯文文,穿得破破爛爛的落魄秀才,不覺多打量了幾秒鐘,家丁趕緊向李員外通報:“員外,這乞丐來討吃食,正說沒地方盛給他,他說他有……”李員外也不奇怪,隨口說:“那就盛給他吧,多盛點。”
員外發話,姚公子趕緊從口袋裡拿出那個黑不溜秋的碗,遞給家丁,那李員外順眼一瞥,驚道:“公子從哪裡來,為何落到如此田地?”姚公子奇怪:“員外此話從何說起?”李員外問道:“你一路走來都在乞討?”姚公子回答:“那倒不是,只是半道出了點事故,錢財散盡,親人故去,只剩得我一人。因祖母臨終要我帶著這隻碗迴歸故里,重振家園……”李員外點點頭道:“你可知你手中的碗是什麼碗?”姚公子回答:“祖母臨終前,也曾問過,只是祖母未及回答就故去,留下疑問一長串。”
李員外這才舒了一口氣:“哦,原來如此。我說怎麼會捧著一個金飯碗來討飯吃。你這個碗是紫金碗,公子世家是否是中原姚氏?”
姚公子驚道:“員外怎知?”
李員外輕嘆一聲:“想當年,你祖父在朝中為民聲援,做了多少好事,深受朝廷重用,聽說當年,因你祖父上奏朝廷冬修防汛,避免了來年的洪災,皇帝賞賜他一個紫金碗,想必就是此物了。”
李員外提及祖父,姚公子不免傷心落淚:“今時不同往日,祖父怕是已不在人世。我來時,倭寇進犯,祖父和父親前去抵抗,讓祖母攜女眷弱小回歸故里,不想半道兒遭遇瘟疫……”
李員外將姚公子迎進屋內,先將吃食填飽肚子,然後找來衣服,讓其洗涮乾淨,僱了馬車,再送盤纏,望中原而來。
故事到此應該結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家不識貨,“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只是很多地方、很多人如“姚公子”一般,知道是值錢的東西,就是不知道它哪裡值錢,如何變成錢,看到“銀子化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