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平臺遮蔽的事不復雜 就是想把競爭擋在門外。
如果真讓這些彼此開放、資料共享了,不同平臺數據在一起碰撞的後果絕對是核聚變級的,我們將“身無隱私赤條條,心有閃念平臺知”。
作為國民級應用,微信對外部連結的遮蔽史由來已久。
公開報道顯示,從2013年開始,逐漸成為中國前二網際網路巨頭的阿里巴巴和騰訊開啟互相遮蔽史,作為競爭對手,淘寶和天貓不支援微信支付,而微信也遮蔽了淘寶連結。
此後的8年間,微信月活從2013年的2.7億一路飆升至目前的12.5億,其對外部網址的遮蔽也愈演愈烈,從電商延伸到音樂、短影片、聊天工具等多個領域,包括支付寶、網易雲音樂、抖音、拼多多、京東、百度、知乎等數十款應用都受到限制,“微信網際網路”的概念由此形成。
平臺限流比“二選一”更嚴重,開放或將成為大勢所趨。
對於 " 互聯互通 ",大多數人歡欣雀躍——體驗大升級,再也不用跳轉什麼 APP 了,但也有一部分人憂心忡忡——網路詐騙、假訊息等,會不會變本加厲?
今年全民接種疫苗,於是就有騙子傳送 " 預約接種 " 的假資訊,內含引誘性連結。
所謂的“平臺開放”其實是平臺自己家的事。微信,淘寶 ,貓有貓道,鼠有鼠道,各有各的活法。產品的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一樣重要,沒必要也沒理由摁著誰的頭強制開放。
平臺遮蔽也很常見,在國外,平臺遮蔽就是平臺針對某個特定產品、特定其他平臺的拒絕接入行為。團購網站的祖宗叫Groupon,2008年成立(兩年後美團接著成立,你猜我想說啥?),美國第一大團購網站。Groupon來找亞馬遜談業務,要在亞馬遜上投放廣告。沒想到亞馬遜根本不談,無條件拒絕。Groupon也是賣貨的電商平臺,和亞馬遜是直接競爭關係。所以為啥要幫競爭對手?在自己的平臺上給Groupon做廣告,豈不是把自己的生意送給對手?和損失的銷量以及後續一系列的收益相比,廣告費只是小錢。
谷歌的智慧家居產品Nest上市後,立馬和亞馬遜聯絡上架銷售,擼起袖子準備幹票大的。亞馬遜說“不”,不準Nest上架,是為了賣自己家的Echo,二者都是智慧家居產品,直接競爭關係。
2015年全新的Apple TV釋出後,和Nest一樣,Apple TV被亞馬遜拒絕上架。亞馬遜自己的流媒體Amazon Prime Video和Apple TV是直接競爭關係,就又拒絕了。
亞馬遜是混合式的電商平臺,既有自營商品,也有第三方賣家。如果這樣自營商品賣得還不夠好,這個第三方商品就會被下架。
其實蘋果也是這樣的,Spotify就跌下去了,是蘋果上線了自己家的Apple Music。
和iOS、安卓一樣,Facebook上也有很多App,它們都必須接入Facebook的API,作為平臺的Facebook知曉App上發生的一切。當Facebook透過資料判斷某個App十分受使用者歡迎,有可能成為自己的潛在競爭對手時,就會禁止其接入,將其掐死在萌芽狀態。
其實仔細想想這也很正常,要是讓競爭對手活起來了,自己平臺就死了。那為啥讓他活,直接扼殺在搖籃裡。
任何平臺都是希望自己的使用者在自己平臺裡,不希望流失去其他平臺。任何一個平臺,都不希望自己的平臺上,充斥自己競爭對手的賬號,因為這會導致自己使用者的急劇流失。
因為與其去開發一個新客戶不如把這個精力去想著怎麼去啟用老使用者 因為老使用者能給我們帶來的收益要遠比一個新使用者要多得多。
獲客成本的增加,啟用存量使用者,提高使用者留存也許是我們做用 戶增長的另一個更好地選擇。
“互聯互通”新進展:微信可直接開啟淘寶連結購買,但用不了微信支付。但是,在淘寶APP選擇分享至微信,會彈出“連結已複製”的頁面,仍然顯示“去微信貼上給好友”,還不能完全實現“一鍵分享”。除了淘寶APP,閒魚APP和抖音電商的連結也可以在微信對話方塊直接開啟。值得注意的是,在微信內點選淘寶連結購買商品,並不能使用微信支付,而是支付寶付款。
不過,支付寶、微信已和雲閃付達成合作。雲閃付與支付寶、微信支援掃碼互認,也就是說就算你用雲閃付掃描支付寶付款碼也可成功彈出付款介面完成消費,同理,微信支付也是一樣!
距離“互聯互通又進了一步!
支付寶、微信支付與雲閃付互聯互通 誰受益最大?個人覺得還是雲閃付是最大贏家。本來都不熟悉的APP,獲得了微信和支付寶的二波客戶。這可能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的真實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