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樸
年畫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名稱,如紙畫、花紙、畫張、衛抹子、斗方等,過年貼年畫的習俗已有千餘年曆史。
最初時,年畫始於貼門神。東漢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戰國時,《山海經》也有同樣的記載。明代前後,門神變成了秦叔寶和尉遲恭。中國地域遼闊,關於祭灶習俗,南北有諸多不同,就祭灶的日子也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祭祀用品更是多種多樣,盡顯地方特色,但有一點南北相同,就是張貼印有灶君神像的年畫。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頂峰期,城市人口發展速度非常快。北宋京都汴梁(今開封市)人口在百萬以上;唐代全國10萬戶以上的城市僅有十多個,而到宋代則增加到了三四十個;北方進行貿易活動的“集”和南方民間進行貿易活動的“墟”,在宋代不斷擴大固定下來,發展成以貿易活動和手工業生產為主的城填。
從中國繪畫史上看,宋代的風俗畫特別發達,這可能與許多畫家為了滿足群眾的需要,開始大量創作喜慶吉祥畫不無關係。另外,宋代民間興起對繪畫的欣賞熱潮,據說還與宋代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有些關係。趙匡胤滅了南方的西蜀和南唐後,將西蜀和南唐兩個國家畫院收藏的名人字畫,全部收歸了宮廷。據說有一次趙匡胤看西蜀畫院收藏的字畫時,問管理人員這些字畫留著幹什麼用。管理人員說:“以奉人主爾。”也就是說專門留著給你看的。趙匡胤說:“留著我獨自看,不如拿出來讓大家一起欣賞。”於是便令人把這些畫賜給了京城東華門外的酒肆。這家酒肆有皇帝賜的名人字畫,自然引來了許多人觀賞,買賣當然就紅火起來。其他酒肆見了也便跟著購買名人字畫,在酒肆裡張掛吸引觀者。宋代的茶樓、酒肆、勾欄、瓦子、藥店、當鋪遍佈市井,一時紛紛效仿貼掛起字畫來。這便給人們提供了很多欣賞字畫的機會,再加上宋代的文人推波助瀾,紛紛染指丹青,參與收藏、鑑賞、品評字畫。如宋代文壇上赫赫有名的蘇軾、米芾、文同、司馬光、歐陽修、沈括、黃庭堅、駙馬王詵等,都是當時繪畫、書法和收藏鑑賞的行家。於是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應運而生,開始大量創作適合市民欣賞口味的喜慶吉祥畫,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過年時人們都希望把自己的家裝點得鮮豔紅火、喜慶熱鬧。在購買、貼掛神像畫的同時,人們爭相購買這些喜慶吉祥畫裝點環境,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喜慶吉祥畫以表現婦女、兒童、多子、長壽、發財、得福等內容為主,也有花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內容。據錢杏邨《中國年畫發展史略》考證,五代兩宋時期的不少知名畫家,都曾畫過適合過年貼的喜慶吉祥畫。如五代時期的荊浩畫過《楚襄王遇神圖》,周文矩畫過《秋胡故實圖》《理鬟仕女圖》,王齊翰畫過《龍女圖》《楚襄王夢神女圖》,徐熙畫過《長春圖》《牡丹圖》,徐崇嗣畫過《春芳圖》,房從真畫過《薛濤題詩圖》。這些畫內容喜慶,故事性較強,很符合後來年畫的特點。謝堃在《書畫見聞錄》中介紹評價蘇漢臣畫“嬰戲圖”時說:“有一卷,畫彩色蓮花數枝,嬰兒數人,皆赤身系紅兜肚,戲舞畫側。第所奇者,花如碗大,而人不近尺,其一種古雅之致,竟莫與比。”顧炳在《畫譜》中也說:“其寫嬰兒,著著鮮潤,體度如生。”
從當時人們的這些評價來看,宋代流行的喜慶吉祥畫,其面貌與後來流行的年畫裡的喜慶吉祥畫極其相似。這些畫事實上就是宋代人過年貼的“年畫”,只是在宋代,“年畫”這一名詞尚未出現。
把神像畫、喜慶吉祥畫等過年貼掛的畫統稱為“年畫”,是清代一位民俗學者李光庭首先叫起來的。李光庭生活的道光年間前後,正是民間年畫興盛的時期。他寫過一本研究清代民間風俗的書叫《鄉言解頤》,書中有段記述當時民間過年活動的話:“掃除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從此之後,人們也就跟著統稱過年所貼掛的畫為“年畫”了。
隋唐以前,因為印刷術尚未發明,那時的年畫,都是直接畫在桃木版。隋唐時由於木版印刷術的發明,木刻年畫開始興起。宋代時,木刻年畫有很大發展,開始出現著色和套色的年畫。現存最早的一幅木刻年畫是宋刻《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四位古代著名的美女,故又名《四美圖》。明末清初時,繪畫以木版年畫為主,但又有大量手繪形式,受風格特徵、題材內容、表現手法、民俗功能及地域差異的影響年畫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
由於民間對年畫的不同需要,為適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以及裝飾的不同位置、時間和環境,民間年畫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體裁樣式,包括橫豎方直、尺幅大小及張貼部位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年畫豐富多樣的體裁是與其功用密切相關的,依體裁有貢箋、中堂、對屏、屏條、對聯、三裁、炕圍、窗畫、窗旁、窗頂、毛方子、月光、圍桌、門神、門童、美人條、歷畫、斗方、燈畫、拂塵紙、花紙、吊掛、神像、紙馬、符籙、槽頭畫等二三十個品種。
在中國繪畫史上,風俗題材在民間節日木版年畫中也多有表現,其中有大量的節令風俗畫,像新年、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慶祝活動,表達了民眾在歡度節日時的歡快心情,並增加節日喜慶氣氛。 明末清初,木版年畫漸趨全盛,出現了馳名中外的“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和山東濰縣年畫。“楊柳青”年畫原產天津楊柳青鎮,那裡是“年畫之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楊柳青”年畫取材廣泛,構圖別緻,筆法勻整,色彩鮮豔,深受國內外友人的喜愛。
山東濰縣也是木版年畫的故鄉,濰縣年畫主題突出、體裁多樣、造型誇張、色彩豔麗。蘇州桃花塢年畫構圖完整、形象簡樸、色彩鮮明、裝飾性強。三大民間木刻年畫都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在中外版畫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蘇州桃花塢年畫很早就傳入英國、日本等國。尤其是形成於江戶時代(1603一1867)的日本“浮世繪”版畫,在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上,都受到中國木版年畫的很大影響。此外,早在南宋時,福建就開始刻板印刷年畫,漳州、泉州、福鼎、福安是華夏東南地區木刻年畫生產中心,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地,深受華僑的喜愛。
山東年畫生產地域分佈廣泛。山東東臨渤海、黃海,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交界,南與安徽、江蘇毗鄰,地理位置優越。京杭運河從魯西平原經過,帶動了沿河港口、碼頭、城鎮的發展。京杭運河山東段岸邊的陽穀、張秋、阿城、聊城、臨清逐漸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中心和貨物集散地。
臨清年畫製作過程
明清時期,聊城是運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區之一,舊為東昌府治,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當時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說法,“臨張”即指的是臨清和陽穀縣的張秋鎮(舊屬壽張縣)。臨清市,商貿頻繁,被譽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素有“小天津”之稱。當時商賈雲集,百業興旺,運河中帆檣如林,岸邊車馬絡繹。這為年畫的生產與發展、交流與銷售提供了便利條件。
山東年畫分佈廣泛,大致可分東、西兩大系統。東部年畫以濰坊楊家埠、濰坊高密、青島平度年畫為代表,西部年畫以聊城東昌府年畫為代表,魯南的郯城、魯西南的鄄城等地,也曾出現過年畫作坊,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年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