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況發展,小站學校會成為大明的中流砥柱。然而歷史偏偏喜歡開玩笑,從1898年開始,整個世界就陷入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中,各國陷入衰退之中,急於尋找危機轉嫁地。
根據著名經濟學家Karl Heinrich Marx的理論,所謂經濟危機(Die Wirtschaftskrise),是指資本主義在生產過程中週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資本價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過剩。
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這場經濟危機,誘因是南洋橡膠泡沫。橡膠,是一種從橡膠樹中提煉的原材料。橡膠樹原產於南大西洲,進入19世紀以後,汽車和橡膠輪胎的發明,使得全世界都對橡膠產生了巨大的需求。
南洋張氏諸國在長期對抗以東羅馬為首的西方諸國和北方大明、日本等國的過程中,亟需開闢新財源,於是從1870年開始,引入橡膠樹種植。良好的地理環境令橡膠樹非常適應,同時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僅在1890年到1895年5年期間,整個南洋區域新成立的橡膠公司多達1600多家。有些剛剛買地,有些已經把橡膠樹苗種下去了,還有很多是皮包公司。
當這些橡膠公司的股票一日千里的飆升時候,荷蘭鬱金香那令人熟悉的一幕再次出現。來自不列顛、東羅馬和大西國的資本傾巢而入,哄抬股價。據悉在蘇國首都淡馬錫的股票市場上,湧入了不下一億兩白銀的資本。
1899年,加勒比海東部西印度群島的馬提尼克島北部的培雷火山突然噴發,噴出的小顆粒物進入大氣層,遮擋陽光,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下降2攝氏度,1899年成為“無夏之年”,種植在南洋的橡膠樹全部凍死。
淡馬錫的股市立即暴跌,橡膠泡沫瞬間破碎,無數橡膠股票公司灰飛煙滅,數以萬計的投資者和企業家人間蒸發。
南洋橡膠泡沫形成的危機形成可怕的連鎖反應,從東羅馬到不列顛,再到大西國,再到日本,無數國家的商品積壓、生產銳減、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由於大明與日本剛剛結束戰爭,由於需要賠付鉅額款項,為了限制資金外流,大明採取了嚴厲的措施,卻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安然無恙,成為唯一一個逃脫一劫的國家。
西方諸國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最佳的手段莫過於對外掠奪。然而,西方諸國實力相差無幾,一旦開戰,必然會導致兩敗俱傷。殖民地又太窮,無法轉嫁危機。這種情況下,西方列強將目光瞄準了唯一經濟平穩的國度——大明。
1899年,由不列顛牽頭,法蘭西、東羅馬、羅斯、普魯士、義大利、大西國,在倫敦秘密召開會議,商議瓜分大明。後期為了增強實力,將大明旁邊的日本拉攏過來。八國達成協議,決議瓜分大明。不列顛獲得廣東、法蘭西獲得交趾、東羅馬獲得山東、羅斯獲得整個東北,義大利得到浙江,日本得到福建,其他地方再由八國扶植的傀儡統治。
1900年,八國聯合發出通牒,要求大明割讓東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和交趾,否則將會消滅大明。
毫無疑問,皇帝拒絕了通牒,他表示大明即使滅亡,也不會投降,積極整軍備戰。
八國組成了空前龐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20萬,艦隊超過100艘,遠征大明。由於大明的艦隊在甲午之戰中投靠日本,無法從海上阻擋聯軍的入侵,不得不放任敵人登陸。
八國聯軍在12月份從長江口進入,登陸鎮江。大明以小站學校為核心組建的新軍進行抵抗,雙方展開了慘烈的交戰。經過兩天的戰鬥,大明陸軍基本全軍覆沒,聯軍也損失了將近5萬人。
聯軍包圍了應天,要求大明投降。皇帝張晟茂本有機會逃離應天,但是他拒絕離開,宣誓與應天共存亡。聯軍派遣去勸降的使者被割掉耳朵和鼻子送回來以後,就知道決戰不可避免。
聯軍開始圍攻應天,皇帝在首都與全城人民同仇敵愾,展開了激烈的抵抗。經過半個月的交戰,聯軍攻破了應天,皇帝在皇宮自焚身亡。
攻佔了應天的聯軍在這座美麗的城市犯下了駭人聽聞的罪行,他們屠殺居民,強姦婦女,焚燒房屋,劫掠財富,應天再次遭到了毀滅。
儘管聯軍佔領了應天,但是大明並沒有屈服,早已被皇帝送到北平要塞的皇太子在聽聞皇帝駕崩以後,登基成為了新的皇帝,號召全國的居民、門派團結起來,消滅外敵。
聯軍疲於交戰,他們擁立了一個張氏的皇族,試圖用來分裂大明。偽帝沒人認可,所有人都拒絕服從他的命令。沒過多久,偽帝遭到刺殺,聯軍的政治目的破產。
聯軍意識到,大明這般巨大而統一的國家,是難以瓜分的,於是他們改變策略,放棄了過多的領土索求,而更多地從經濟上獲取利益。大明也知道面臨著亡國之禍,不得不有所妥協。經過雙方談判的拉鋸戰,終於達成協議。大明割讓交趾給法蘭西,廈門給日本,青島給普魯士,上海成為公共城市,列國共管。東羅馬則放棄全部領土渴求。賠償八國軍費兩億兩白銀。儘管大明沒有割讓任何領土給羅斯,但羅斯依舊侵佔了東北的大片領土。
1901年,大明朝廷返回應天,迎接他們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城市。新的皇帝,終於有機會為他的父親收斂屍體,並上廟號為毅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實際上,新的皇帝今年才3歲。從張用其開始,張氏皇族的子嗣就開始艱難,張用其沒有直系的男性後代,不得不將皇位傳給弟弟張用實。張用實只有張晟茂一個獨子。張晟茂近五十歲了,才誕下唯一的兒子張成守。
張成守一出生就受到了詛咒,因為根據張氏皇族的傳統,每一輩都有一個獨特的字嵌入姓名,是為字輩。太祖張無忌傳下了“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共二十個字,經過五百多年的歷史,字輩終於在張守成時代用完。有人認為,這是大明氣數已盡的徵兆。
張晟茂沒有取新的字輩,而是為兒子取了新的名字,希望他能夠守成大明。但是張晟茂駕崩的時候,兒子才2歲,一切政權,均由他的妻子慈禧太后負責。
歷代張氏皇帝以及繼承人在選擇妻子的時候都非常慎重,要求妻子聰明,以輔助皇帝執政。慈禧太后毫無疑問是個聰明人,她站在新的皇帝身後,在這個艱難的時代中,維持著風雨飄渺的大明。
在與八國達成和平協議以後,慈禧太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重建新軍。當初鎮江交戰的時候,新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果不是人數太少,說不定就不會出現這種慘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