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運聯智庫(ID:tucmedia),作者 | 賈藝超,編輯 | 小L
網際網路 O2O 模式創業浪潮中,許多與商流變革相配套的基礎設施也隨之誕生。即時配送的雛形,即來自當年的外賣平臺大戰。也正是這一場景,快速推動了即時配送市場規模的指數型增長,讓即時配送能夠成為一條相對獨立的賽道。
如果僅以外賣場景來看,頭部美團、蜂鳥的格局早已成型,但商業的有趣之處就在於不斷的變化。與商業機體的擴張相同步,即時配送開始“走出”外賣,老玩家向外滲透、新玩家悉數入局,不斷為市場增添變數。
有人稱,即時配送也迎來“黃金十年”,我們不妨將其看作即時配送的下半場。與上半場網際網路經濟背景下瘋狂的燒錢補貼不同,如今巨頭的進攻,都是靜悄悄地進行。
那麼,這一細分市場中,增量來自哪裡?企業拼的是什麼?未來如何盈利?
1、即時配送開啟增量市場
即時配送概念出現後的10年來,外賣一直是最主要的消費場景。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一直到 2018 年,外賣業務佔據了即時配送80%以上的訂單量。這也就意味著過去很長時間以來,即時配送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外賣平臺之間的競爭。
而 2020 年的突發疫情,似乎正在改變這種局面。居家辦公催生了與民生相關的宅經濟,生鮮電商、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迎來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以及獲客成本的大幅降低;而與之相輔的即時配送網路,也將打破外賣場景一統江湖的局面。
即時配送平臺自發滲透於商流的機會視窗下,即時配送逐漸形成四大主流場景:餐飲外賣、零售商超、生鮮電商、跑腿代辦。各個細分場景都有著主流玩家,比如餐飲外賣的美團、蜂鳥;零售商超的達達;生鮮電商的叮咚買菜;跑腿代辦的順豐同城、閃送、UU 跑腿等。
如果再進行細分,即時配送領域的玩家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1)高頻場景:美團配送、蜂鳥配送
作為即時配送訂單的主要來源,以餐飲外賣為打底,美團、蜂鳥憑藉高頻的“吃”打造規模壁壘。根據美團財報資料計算,2020年,美團配送的日均訂單量高達2770萬單。
2)時效場景:閃送、UU跑腿
與外賣不同,這類企業服務的使用者針對的是點對點直送、跑腿的需求,提供的是純運力服務。
3)高客單價場景:京東到家、美團買菜、每日優鮮、盒馬
這類平臺更多是在新零售的概念下,將線下消費場景向線上轉移,本身帶有商流的特點。但由於要直接與線下便利店、商超、菜市場等場景競爭,因此面臨著獲客難、獲客成本高、使用頻率低等難點。
種種場景的滲透之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至少在 2019 年,餐飲外賣一統江湖的地位正在被動搖,其佔即時配送訂單的比例從 2018 年的 81%下降到了 70%。
而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零售商超的線上化探索、生鮮電商配送的繁榮,雖然短時間內難以撼動餐飲外賣的“王者地位”,但至少為即時配送市場空間提供了新的增長引擎。
尤其是過去幾年來,頭部玩家逐漸向零售、生鮮電商市場滲透,既是追求細分市場的佔有率,也是從向高頻要規模到向高客單價要效益的進擊。
據申萬宏源預計,到2030年,即時配送行業的場景中,餐飲外賣佔比將為25.2%,生鮮水果佔比將為37.5%,商超到家佔比將為28.2%,其他型別佔比將為9.1%;來自於餐飲外賣的訂單量將下滑,反而是零售商超、生鮮電商等品類的訂單將迅速增長。
這也就意味著,即時配送市場訂單型別還是以 B2C 為主,C2C 為輔。
2、新增量是誰的菜?
有資料顯示,截至 2020 年,即時配送行業消費者規模達到 5.06 億人次,同比增速穩定在20%左右;年訂單量超過200 億單,同比增長25%,預計2021年訂單量將突破300億單。
新場景帶來的高增速下,近幾年來,即時配送領域不斷吸引著巨頭玩家入局,其中甚至不乏跨界而來的新面孔。比如順豐同城,再比如滴滴、抖音等。
而深處其中的玩家們都在拼什麼?目前來看,大家至少要過幾個檻:流量之爭、運力之爭、數字化之爭。
1)流量之爭
即時配送的訂單來源中,很大比例來自 B2C 訂單。也就是說,即時配送網路雖然是 2C 的末端服務,但本質上是服務 B 端小店將生意做得更大。因此,在考慮這張網路之前,B 端商家實際上是在向平臺購買流量,以達到擴大銷售半徑、提高訂單密度來攤薄固定成本的目的,而運力網路則是被動選擇。
而這或許也是滴滴、抖音試圖試水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這種自建即時配送網路的生鮮電商平臺,也會在美團、餓了麼開店。
2)運力之爭
從運力規模角度來看,對於即時配送網路來講,運力規模與管理效率直接影響訂單的履約效率與服務質量。而運力規模又往往與網路的訂單規模相輔相成,畢竟訂單與收益直接掛鉤。這也意味著當前眾包為主的運力模式下,運力主要集中於美團、餓了麼、達達等訂單密度相對高的網路。
與此同時,即時配送網路頭部玩家正在透過資產複用來增加訂單規模。比如美團試水美團買菜業務、阿里收購點我達、達達與京東業務的融合等。
相對而言,單純靠提供運力服務的諸如順豐同城、閃送、UU 跑腿等,則會基於訂單密度逐漸失陷於運力之爭。
3)數字化之爭
關於數字化之爭,達達集團創始人兼CEO蒯佳祺曾表達過一個觀點:中國電商的發展存在三個階段,即最初庫存在幾千公里外,要好幾天才能送達的“遠距電商”;庫存來到城市100公里內的倉庫,當日或次日就能送達的“近距電商”;以及,今天的第三個階段——“微距電商”,也就是即時零售,庫存距離消費者只有幾公里,履約在1小時內就能完成。
也就是說,電商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快遞,第二階段是倉配,第三階段,即時配送正在成為電商向傳統零售滲透的“第三條腿”。
大型商超如沃爾瑪、物美、大潤發等都在試圖透過數字化方式應對消費者需求,比如,物美透過自建多點平臺實現數字化之路。而這種方式畢竟考驗資本實力、研發能力、行業熟悉度等。
基於此,佈局零售市場多年的達達在 2021 年發力,釋出即時配送 SaaS 系統達達智配,為商家提供更智慧化的管理服務,以及更精細化的資料運營,從而助力商家提升配送服務效率和騎士人效。
可以看到,對於外賣場景的 B2C 服務,即時配送網路往往與流量打包出售;而隨著即時配送向零售、生鮮電商等領域滲透,2B 的標籤會更濃,這個時候能夠滿足差異化需求、定製化服務的網路將擁有更大的機會。
3、普遍虧損,即時配送向誰要利潤?
目前來看,即時配送餐飲外賣、零售商超、生鮮電商、跑腿代辦這四條主線當中,唯一盈利的戰線是餐飲外賣。
根據幾家上市企業的財報資料顯示,美團外賣2020 年訂單量突破100億單,達到 101.47億單,外賣營收662.7億元,經營利潤28.3億元;達達快送2020年營收34.4億元,淨虧損12.7億元;叮咚買菜2020年營收113.4億元,淨虧損31.8億元;順豐同城2020 年營收48.4億元,淨虧損7.6億元……
大規模的虧損之下,即時配送網路該向哪要利潤?
首先,從規模效應來看。相對而言,即時配送網路基本服務的是城市內迴圈的需求;同時,訂單高發期相對集中,也就是說如果要應對更高的規模,其運力資源要同比上升。因此,即時配送網路的規模效應遠沒有快遞明顯,某種程度上來講還處於勞動力密集型階段。
資料顯示,在美團配送與達達配送這樣日訂單量相差在 10 倍的規模差距下,二者的單票配送成本趨同,甚至達達以4.3元/單的成本優勢,還要優於美團配送的4.8元/單。
第二,從客單價來看。相比於外賣的客單價,零售商超、生鮮電商客單價更高。而高客單價之下,配送成本往往會擁有足夠的挖掘空間。
第三,從效率角度來看。技術提效,或許是即時配送企業的盈利點。正如上面說的,即時配送網路規模效應要遠低於快遞,對人的高度依賴,使得訂單配送效率會真正影響單票配送成本。因此,透過智慧排程、最佳化路徑規劃等技術賦能,以及覆蓋廣泛的運力網路,不斷提升提高配送能力和效率,或許才是不同網路競爭的核心。
整體來看,即時配送的上半場,僅僅外賣這一細分市場的格局已定;而在市場規模更為大的零售、生鮮電商場景,市場還處於萌芽階段。本土玩家的滲透、巨頭跨界而來,為這個市場增添了不確定性,彷彿大家在各自優勢領域站穩腳跟之後,才紛紛集結到這塊待開發的藍海。接下來,市場走向如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