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在一項對美國男性的長期研究中,與那些憂慮程度較低的人相比,那些更容易感到憂慮或不知所措的人在生命中更早出現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的高風險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容易擔憂和焦慮的男性可能需要格外注意心臟代謝疾病的風險因素,如保持健康的體重,必要時服用降壓或降膽固醇藥物。
“雖然參與者主要是白人男性,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中較高程度的焦慮或擔憂與可能導致心臟病和代謝狀況的生物過程有關,這些聯絡可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得多,可能出現在童年或青年時期。”Lewina Lee博士說,她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也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助理教授和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國家創傷後應激障礙中心的調查人員和臨床心理學家。
為了追蹤焦慮與心臟代謝疾病風險因素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分析了“規範衰老研究”(standard Aging Study)參與者的資料。該研究是一項對男性衰老過程的縱向研究,於1961年在波士頓的美國退伍軍人事務(U.S. Veterans Affairs)門診部成立。這項研究包括退伍軍人和非退伍軍人。該分析包括1561名男性(97%為白人),1975年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3歲。這些人完成了神經質和焦慮的基線評估,當時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一份性格調查表在0到9的範圍內評估了神經質程度。此外,一項擔憂評估工具詢問了他們對20個專案中的每一個擔心的頻率,0表示從不,4表示一直擔心。
神經質是一種性格特徵,其特徵是傾向於將情況解釋為具有威脅性、壓力大和/或難以承受。高度神經質的人更容易體驗到負面情緒,比如恐懼、焦慮、悲傷和憤怒,而且這種體驗更強烈、更頻繁。“擔憂”指的是我們試圖解決一個未來結果不確定、可能是積極或消極的問題。例如,當憂慮引導我們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時,它是有適應性的。然而,擔憂也可能是不健康的,尤其是當它變得無法控制並干擾我們的日常生活時。”
在基線評估之後,這些男性每3-5年進行一次體檢和驗血,直到他們死亡或退出研究。研究小組使用了到2015年的隨訪資料。隨訪期間,測量了7個心臟代謝危險因素:收縮壓(最大值);舒張壓(下數);總膽固醇;甘油三酸酯;肥胖(透過身體質量指數評估);空腹血糖水平;紅細胞沉降率(ESR),炎症指標。
如果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因素的檢測結果高於國家指南規定的切點,或者參與者服用了任何藥物來控制該風險因素(如降膽固醇藥物),那麼該風險因素就被認為屬於高風險範圍。作為風險因素的ESR切割點是不標準化的,因此如果參與者在測試中處於前25%,他們就被列為高風險。每個參與者都被分配了一個危險因素計數分數,七個高危因素中每一個都得一分。在隨訪期間,研究人員根據這些男性是否有或沒有出現6個或6個以上的高危因素對他們進行了分層。
Lee說:“擁有6個或6個以上的高危心臟代謝指標表明一個人很可能或已經患上心臟代謝疾病。”
研究人員發現:
在33歲至65歲之間,心臟代謝高危因素的平均數量每10年增加約1個,到65歲時平均增加3.8個,65歲之後每10年增加的速度較慢。
在所有年齡段,神經質程度較高的參與者有更多的心臟代謝高危因素。
在調整了人口統計學特徵(如收入和教育)和心臟病家族史後,高神經質與有6個或更多心臟代謝疾病危險因素的可能性高13%相關。
在調整人口統計學特徵後,較高的擔憂水平與有6個或更多心臟代謝疾病危險因素的可能性增加10%相關。
Lewina Lee博士說:“我們發現,代謝疾病疾病風險增加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大,從30年代到80年代,無論焦慮水平,而男性有更高水平的焦慮和擔心一直患代謝疾病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更高的可能性比那些低層次的焦慮或擔心。”
研究人員沒有參與者是否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的資料。焦慮症的標準循證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或兩者結合。
Lewina Lee博士指出:“雖然我們不知道治療焦慮和擔憂是否會降低一個人的心臟代謝風險,但焦慮和擔憂傾向的人應該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心臟代謝健康。”例如,透過進行常規的健康檢查和積極主動地管理他們的心臟代謝疾病風險水平(如服用藥物治療高血壓和保持健康的體重),他們可能能夠降低他們患心臟代謝疾病的可能性。
目前還不清楚這一分析的結果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於公眾,因為研究參與者都是男性,而且幾乎都是白人。此外,儘管研究物件被跟蹤了40年,但研究開始時他們都已步入中年。
Lewina Lee博士強調:“未來將重要研究評估女性人群,人們會來自不同種族和族裔群體,和更多的socioeconomically不同樣本,並研究焦慮如何影響更年輕的人群代謝疾病風險。”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和美國國家推進轉化科學中心的支援,它們都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分支機構。
來源:scitechdaily health
免責宣告:康加號致力於健康知識傳播,內容根據公開資料編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線上留言刪除。文章旨在介紹健康科學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如需精準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