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應用軟體“Keep”的一個廣告短片就運用了這一法則,伴隨著“哪有什麼天生如此,知識我們天天堅持”的主題,短片向受眾展示了一群“超人”:快到讓時間“變速”的跑步者,輕鬆對抗地心引力的籃球運動員、身體柔韌如貓的瑜伽師、從不失手的攀巖者……影片從始至終都在向受眾的自我小人兒展示“堅持鍛鍊身體”的美好結果,告訴它如果健身成功,你就會像短片中這些人一樣“拉風”。
在向自我小人兒說明了結果之後,再反過來解釋原因:取得這些成果,不是好吃懶做就行的,你得付出汗水,你得天天堅持。因果清晰,邏輯合理,才足以說服受眾的自我小人兒。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小人兒往往十分功利,它關注一定時間內的回報,而非當下的體驗。就像各類理財產品會告訴目標使用者,買了我的產品,你將在一定時間內獲得一定的收益,並且它是安全的。當然,獲得回報的週期越短,吸引力就越大,所以理財產品通常會透過贈送紅包等方式,讓使用者的自我小人兒覺得這比交易更值,自己短時間內能獲利更多。
各類呼籲保護瀕危動物、反對虐待婦女兒童等的公益廣告,就是在默默打動著受眾的超我小人兒,勸說人們按照道德原則行事,讓人感受到良心、社會準則和理想,獲得某種自我滿足的愉悅。
維基百科對超我的解釋是,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對立面,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它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
超我按照道德原則行事,代表社會取向和自我理想。在商業環境中,也不乏利用受眾的超我小人兒的特點進行營銷的案例,譬如珠寶、別墅、名貴手錶、高檔汽車等產品就在努力地營造出身份感和階級感以期打動受眾。
比如萬科蘭喬聖菲別墅的系列文案:
踩慣了紅地毯,會夢見石板路。
沒有CEO,只有鄰居。
一生領導潮流,難得隨波逐流。
文案中隻字不談“華庭”“御宅”“豪居”,只談質樸的石板路、名士鄰人……只有到達一定高度,才敢如此低調。文案和畫面的背後,似乎能看到一個閱盡名利繁華,用心領悟淡泊滋味的真名士形象。這樣的文案,往往能讓受眾的超我部分得到滿足。
除了奢侈品,一些同質化較為嚴重的中低端產品也試圖透過滿足受眾的超我,來達到增加產品差異度和知名度的目的。比如,小米手機最初的定位是“為發燒而生”,就是給予手機發燒友群體身份認同,讓購買者在購買手機的同時買到“發燒友”的身份,它象徵著更懂硬體和超前的觀念。為販賣情懷而生的錘子手機的營銷也喲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