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傷身體的運動,只有傷身體的姿勢。
經常聽到有人說“跑步/騎車,傷膝蓋”,客觀來說這是一個偏見。
但是這句話說的沒錯,因為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找到合適的運動才是健康鍛鍊的好開始。
什麼才是合適的運動呢?
就如對於一個幾百斤體重的人來說跑步不如騎車,因為騎車對關節壓力更小。
個人的身體差異是影響運動是否合適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是影響運動是否傷身體的原因呢?運動姿勢正確與否是一個更大的原因,今天要聊的是——發力順序對運動姿勢的影響。
我們用跑步蹬地的姿勢來舉例子
來分析一下這些動作姿勢都是使用了什麼肌肉發力。
踮腳跑
這種跑法只看蹬地這一下,用的是小腿三頭肌作為主導發力的姿勢,靠提踵來提供前進的動力。
這種發力方式下,全身的重量都是依靠小腿肌肉收縮提供的動力去前進,小腿肌肉是非常容易疲勞的。
同理可得,走路姿勢如果也是這樣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而運動損傷的風險就出現在肌肉疲勞之後。
容易出現的損傷有:小腿肌肉疼痛,這算是最輕的了。再嚴重一些會影響到膝關節,導致脂肪墊的壓迫。
如何去改變這一情況呢?
當然是用上整個下肢了。
小腿獨立做完了整個工作,肯定累的快,有誰加班幹活不讓放假不會抗議的?疼痛就是身體對大腦的抗議。
所以大腦需要讓那些不幹活的傢伙都給動起來,大腿和臀都得參與到這個“蹬地”的專案中去。
良好的發力首先得從軀幹出發,臀肌是需要作為啟動肌肉的,按順序往下大腿後側要開始參與,然後再到小腿肌肉做出蹬地動作。(如果發力感更好一些腳底固有肌群也可以參與進來同時做出蹬地)
再說回跑步的落地動作
其實除了蹬地,落地的緩衝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事情,跑步方法也就是從這裡產生了分歧。
網上關於跑步的各種跑法都有,在我的理解當中主要就是兩大類前掌落地和後跟落地的兩種方法。
其實這也是涉及到了肌肉發力的順序以及利用率的問題,也是兩種跑法的區別所在。
落地時的肌肉參與順序是由遠端到近端的依次發力去緩衝身體落地的衝擊。想要避免運動傷害就必須調動所有應該發力的肌肉,找到正確的運動模式,不能把活都讓一塊肌肉去幹。
再舉一個其它的例子
比如一些上肢的擊球動作,網球正手擊球。
相信每個學網球的人都聽過教練對你的一句囑咐——“轉身,你要轉身,身體轉一點點再把拍揮出去!”
這個轉身和沒有轉身的區別相信打過球的人都多多少少能體會到一些,這代表著你這一下揮拍動作是否能發的上力量。
這就是發力順序對動作的影響,要把能調動起來的肌肉都合理的利用上,才能做出更好的運動表現。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如果你還有哪些關於損傷疼痛的問題,可以直接後臺私信或下方留言,會有康復師給你一一解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