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黃芪性溫,收汗固表,託瘡生肌,氣虛莫少。
(譯註)黃芪味甘,性溫,是補氣的要藥,有固表止汗、託瘡生肌的作用。氣虛能使肌表不固,可引起汗出不止,本品能補氣固表,故常用於氣虛的自汗;氣充則血足,所以又能治療因氣血不足不能排膿或不易收口的癰疽瘡瘍等外症。因此本品是治療氣虛不可缺少的藥物之一。
本品還有升舉中氣和利尿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的脫肛、子宮下垂及虛性的水腫病等。
[應用]用治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證,屬病後氣虛體弱,可與人參同用;屬中氣虛弱、食少便溏或洩瀉,可與白朮、茯苓、甘草同用;屬氣虛血虧,可與當歸、熟地同用;屬氣虛陽衰、畏寒多汗,可與附子等溫裡藥同用;屬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常與黨參、白朮、炙甘草、升麻、柴胡等同用;屬氣虛不能攝血的便血、崩漏,常與黨參、白朮、當歸、龍眼肉、酸棗仁等同用。用治表虛自汗,多與浮小麥、牡蠣、麻黃根等同用;陰虛盜汗,多與生地、熟地、黃柏等同用。用治氣血不足的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多與當歸、川芎、穿山甲、皂角刺,或熟地、當歸、黨參、白朮、肉桂等。同用,以透膿託瘡生肌收口。用治氣虛失運,浮腫尿少,多配伍防己、白朮、茯苓等同用,以加強健脾益氣利尿消腫之功。此外,治氣虛血滯,半身不遂,常與地龍、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等同用;治氣虛津虧的消渴證,又多與生地、山藥、五味子、天花粉等益陰生津藥同用。
(用量用法)一般10~20克,大量30~60克。固表止汗、託瘡生肌、利尿消腫宜生用;補中益氣昇陽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質溫升,可以助火,又能補氣固表,故外有表邪、內有積滯、氣實胸滿、陽盛陰虛、上熱下寒、肝旺多怒,以及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不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