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遊風病名出自清代《瘍科選粹》,西醫稱其為脂溢性皮炎。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過食肥甘辛辣之品,傷伐脾胃,運化失司,食積化熱,內蘊臟腑。同時又外感風溼熱邪,內外之邪,相合相搏,壅於上焦,鬱於肌膚而成。西醫認為本病的病因與親脂牲馬拉色菌感染有關,精神、飲食等素可能起到助推作用。
本病好發於皮脂溢位部位,如頭、面、胸、背、臍、腋等部。皮損為暗紅色或黃紅色斑片,上覆一層灰白而乾的鱗屑,或是油膩性鱗屑,可有橘紅色油膩性厚痂,自覺有程度不同的癢感。
根據臨床經驗可將本病分為幹、溼兩型,幹者鱗屑乾燥,辯為風熱化燥證,治宜清熱潤燥,消風止癢,方用消風散加減治療;溼者鱗屑油膩,辯為溼熱蘊脾證,治宜清熱祛風,健脾利溼,方用二妙丸合四君子湯加減治療。對於皮損較少病情輕微者可外用硫黃製劑。另外本病要注意個人調護,忌食肥甘辛辣之品,忌洗熱水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