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全球患有過敏性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據估計我國至少有2億人曾經或正在患有過敏性疾病,過敏與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關。隨著過敏知識的普及和人們對過敏性疾病的重視,很多人也知道,過敏了最好去醫院查查過敏原,如果能找到或發現過敏原,對過敏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無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怎麼查過敏原,查過敏原之前有什麼注意事項,恐怕很多朋友並不清楚,今天,就給各位患者朋友科普一下。
瞭解查過敏原的方法之前,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過敏和查過敏原的基本原理。簡單說,過敏就是過敏原透過口服、吸入、接觸或注入、叮咬等各種途徑進入人體並在人體內發生過敏反應的過程。在過敏發生之前,一般首先需要有過敏原進入體內致敏,等過敏原再次進入體內過敏就可以發生了。那麼在致敏的過程中,體內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免疫球蛋白E,我們稱之為sIgE。查過敏原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透過直接和間接的方法尋找體內是否存在sIgE的過程。我們也能透過測定sIgE在體內如血清中的含量,初步判斷過敏的嚴重程度評估病情。當然不是所有的查過敏原的方法都是尋找體內sIgE的過程,有些特殊的過敏原檢查比如接觸過敏原檢查就不是。
那麼常見的查過敏原的方法主要分兩大類:
1)面板實驗,具體有皮內實驗和面板點刺實驗,無論哪種面板實驗,其原理都是透過特定的途徑讓一定量的過敏原進入體內,然後觀察過敏原是否在機體內發生肉眼可見的過敏反應,並根據區域性面板過敏反應發生的程度判斷過敏的程度,這就是臨床上廣泛採用的老百姓俗稱為“扎針”的檢查。它的優點是簡單方便,結果比較直觀,患者朋友等待檢查結果的時間不需太長,就診當天就可以得到結果。但它也有缺點,有面板劃痕症的朋友可能會得到假陽性的結果,也就是說本來不過敏的患者,因為檢查過程中需進行針刺這個物理操作,以便讓過敏原進入體內,過敏原本身並沒有在患者體內引起過敏反應,而針刺這個物理操作引起面板紅腫癢等反應,使檢查人員誤認為是發生過敏反應從而得出陽性的結果,其實這個結果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是“假”的,所以我們就叫它假陽性。我們醫務人員在臨床上為了避免這種結果發生,也會在試驗過程中進行質量控制,如在檢查同時分別注入一定劑量的生理鹽水和組胺,如果生理鹽水也發生類似過敏的面板反應,就有假陽性的可能,如果生理鹽水不發生反應而組胺發生預期的類過敏反應,就證明試驗結果是可靠的。
順便說一句,在臨床工作中,很多患者朋友會問組胺陽性是什麼?是不是組胺過敏了?在這再跟大家科普一下,組胺是過敏反應過程中的一個主要介質,具體說我們肉眼看到的面板紅腫、癢等症狀都和它有關,或者說大部是它引起的,也就是說過敏發生時體內會釋放組胺,組胺會引起一系列面板紅、癢等過敏表現。正因為組胺的這種特性,臨床上很多抗過敏藥物都是抗組胺藥物。而有些特殊體質的人,或檢查前服用了抗過敏等藥物的患者,即使我們面板注入了組胺面板也不發生反應,那同理注入過敏原可能也不發生肉眼可見的過敏反應,其實他本身是對這種過敏原過敏的,我們臨床上就叫它假陰性,也就是他的陰性結果是錯誤的,是“假”的。臨床上為了儘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患者朋友需要來醫院查過敏原,如果是想選擇面板試驗的方法,一定注意先停用抗過敏藥物7天左右,有的藥物還需要停更長時間,具體可諮詢醫生。當然如果患者朋友病情不允許停這麼長時間抗過敏藥物或有的朋友畏懼這種檢查,那是不是就沒有辦法查過敏原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有上述情況,那就可以採取第二種方法。
2)血清特異性IgE檢查,也就是前面我們說的,直接測定血清中的sIgE的方法,也就是我們老百姓說的“抽血”檢查。其實我們前面講的面板試驗是一種間接測定體內sIgE的方法,它是透過過敏原進入體內,如果體記憶體在sIgE就會發生過敏反應,從而間接證實體記憶體在sIgE的事實。如果患者朋友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或不願採用面板試驗的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採用直接測定血清中sIgE的方法,如果能夠測到並達到一定數值,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是過敏了,當然最後還要經過醫生根據病史的綜合判斷確定是否過敏,但我們至少可以說血清結果是陽性。那是不是這就是一個完美無缺的過敏原檢查方法了?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首先血清檢查需要特殊的儀器裝置,費用較高,檢查結果需要等待數天或更長時間;另外目前血清檢測的過敏原種類有限,有的患者血清檢查結果陰性,面板試驗卻能得到可靠的結果,因為任何透過儀器血清檢測的方法靈敏度都不是100%的。總之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不能完全互為替代,患者朋友選擇哪種方法,具體要充分聽取醫生的建議。另外,我還要補充一句,過敏原抽血檢查,不需要空腹。
那麼有的患者朋友明明高度懷疑某種物質過敏,以上兩種方法都測不出來又怎麼辦呢?辦法當然也是有的,對這種患者必要時可採取過敏原激發試驗,比如口服食物激發試驗、鼻黏膜激發試驗、眼結膜激發試驗、支氣管激發試驗等。這些試驗的原理是模擬一個真正的過敏反應發生過程,試驗過程中有一定的風險性,一般臨床上不常規採用,如果有必要,醫生會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慎重實行。
(變態反應科 石海雲、劉敬怡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