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耳朵還好嗎?市疾控中心介紹,人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聽力下降,輕則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嚴重的甚至導致耳聾。哪些不良用耳習慣可能引起耳病?聽力損傷又如何預防?一起來看↓
人的耳朵是非常“嬌嫩”的,耳蝸上感受聲音的毛細胞數量在人出生時就已經定好了,不足兩萬個,不幸的是此類細胞無法再生,損傷一個就少一個。從幼年到老年,都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我們的毛細胞受損、凋零,聽力下降,輕則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嚴重的甚至導致耳聾。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透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人耳能感受到的聲音訊率在20-20000 Hz之間,稱為聲波,人耳最敏感的是200-800Hz之間的聲音。通常用聲壓級(單位是分貝)來表示聲音的大小。從衛生學意義上講,凡是使人感到厭煩、不需要或有損健康的聲音都稱為噪聲。
以下是生活中常見聲音的聲壓級
對於正常人耳,剛剛能引起音響感覺的聲壓稱為聽閾聲壓或聽閾。
噪聲引起聽覺器官的損傷,一般都經歷從生理變化到病理改變的過程,即先出現暫時性聽閾位移,逐漸發展為永久性聽閾位移。
暫時性聽閾位移指人或動物接觸噪聲後引起聽閾水平變化,脫離噪聲環境後,經過一段時間聽力可恢復到原來水平。暫時性聽閾位移如不能得到有效恢復,則逐漸發展為永久性聽閾位移。永久性聽閾位移是評判聽力損傷程度的重要依據。
生活中引起暫時性聽力損失的原因很多,重要的是及時發現、及時就醫、及時治療,別讓耳朵變成永久性失靈,許多可導致聽力損失的影響是可以透過早發現、早干預來減輕的。
生活中不良用耳習慣引起的耳病
1
耳機耳病
耳機耳病是因為長時間使用耳機聽音樂、音訊,導致耳朵疼痛,稍大的聲音就受不了,在安靜狀態時耳邊也嗡嗡作響,嚴重的甚至聽不見聲音。佩戴耳機時,有的人為了追求所謂的音質和感官體驗不斷增大音量,耳膜處於長時間勞損狀態,不知不覺中聽力受到永久、半永久性損失。
2
煲“電話粥”
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溝通的重要工具,有的人可以透過手機聊上好幾個小時,直到耳朵發熱甚至疼痛才罷休。其實這種做法存在不少健康隱患,基於大規模的人群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手機電磁輻射,可能會導致聽閾升高。尤其在訊號差的地方,為了保持通話,手機會自動把發射功率增大,對聽力的損傷更大。
耳朵養護,遠離噪聲環境
聽力損傷是可以預防的:
遠離噪聲源
遠離噪聲源,與聲源(如揚聲器)保持一定距離,以避開響亮的聲音。如果必須處於嘈雜的環境中(舞廳、酒吧、舉辦體育賽事和音樂會等嘈雜場所),儘量佩戴耳塞或限制在此類場所的活動時間或次數。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使用降噪耳機可以一定程度上隔絕噪音。
選取合適的耳機
選取對耳朵損害更小的耳機。耳機一般分為頭戴式、掛耳式、入耳式三種,相同使用情況下,頭戴式耳機是對聽力損傷最小的。
正確使用耳機
睡覺時不要使用耳機,每週使用不超過40小時,並儘量調低音量,最高音量保持在80分貝以內。
定期消毒
經常使用的耳機等與外耳道親密接觸的電子裝置,需定期使用含75%酒精的棉籤擦拭、清潔掉上面的汙垢,不給細菌進入外耳道的機會,且最好不要與他人共享耳機。
定期做聽力檢查
定期做聽力檢查,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以便早發現早干預。
資料:市疾控中心
來源: 上海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