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朝鮮內戰爆發,戰爭伊始,金日成所在的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軍隊就佔領了南朝鮮的首都漢城。
值得玩味的是,金日成事先並沒有知會中國,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朝鮮單方面的不宣而戰。
但隨著美國的介入,金日成部就陷入到危機當中,不得不尋求中國的幫助。
那麼當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拯救危局時,金日成的部隊還剩下多少人?
一:出其不意,全線潰退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建立起巨大的優勢。
面對咄咄逼人的北朝鮮軍隊,美國自然是要出手維持朝鮮半島的“平衡”。
美國一方面派出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防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另一方面著透過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隊,參與朝鮮內戰。
對於美國而言,朝鮮戰場的局勢幾乎接近崩潰,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決定實施極具風險的軍事作戰計劃——仁川登陸。
麥克阿瑟認為,沒美軍和韓軍被壓縮在釜山地區,根本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戰局,唯有從從敵軍的後面發起突襲,才有可能扭轉局勢。
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計劃面臨著諸多的困難,例如兵力不足、缺乏兩棲登陸的裝備等,但仁川登陸也是美國方面最好的選擇。
麥克阿瑟製造假象,出其不意的進攻仁川地區。
北朝鮮軍隊在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毫無抵抗之力,以極小的代價就攻克佔領了仁川地區,對北朝鮮軍隊完成了“腰斬”,徹底的改變了朝鮮戰場的局勢。
春風得意的金日成怎麼也沒有想到,在短短數日的時間裡,自己就從雲巔跌入谷底。
前線軍隊傷亡數萬,連第二軍團作戰部部長李學九都成為了美軍的俘虜,不得已下,令全軍撤回三八線以北。
此後的北朝鮮由勢如破竹轉向節節敗退,在美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北朝鮮軍隊一路損兵折將,戰火很快就燒到了中朝邊境。
也正是在這危急存亡的時刻,金日成急忙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求助,希望中國能夠派遣軍隊入朝作戰。
而另一方面,金日成深知不能與美軍正面硬抗,為了儲存有生力量,朝鮮人民軍化整為零,利用朝鮮複雜的地形與美國軍隊進行遊擊作戰,同時這也意味著朝鮮人民軍已經沒辦法組織起像樣的進攻了。
二:人民軍損失慘重,志願軍入朝
早在朝鮮爆發南北內戰之時,中國密切關注著朝鮮戰場上的局勢,特別是當美國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之時,毛主席等人就在商討要不要出兵朝鮮。
聯合國軍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金日成再三向中國求救。
正所謂唇亡齒寒,如果任由美國佔領朝鮮,下一步勢必會威脅到新中國的國防安全。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首批入朝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朝鮮。
而此時的金日成正在忙著打游擊戰,以至於志願軍花費了不少力氣才找到金日成。
最終,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和金日成在廢棄已久的金礦大榆洞,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
金日成對志願軍能夠入朝作戰表示出極大的感謝,彭老總則嚴肅而謙遜地回答稱:“你們的鬥爭不僅僅是為了你們自己,你們已經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我們理應支援。”
最後,彭德懷問道現在人民軍兵力幾何,金日成苦笑一聲,說到:“現在人民軍都在撤退突圍,人民軍的主力被隔斷在敵後,聯絡十分困難,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金日成接著對彭德懷說到,我現在手中能夠直接投入作戰的兵力僅僅只有四個師,再加上一個坦克團和工人團,總人數大約在4萬人左右。
這些兵力分散在各處,一個師在德川,一個師在肅川,坦克團在長津地區。
而金日成所說的這些部隊,其實都是剛剛組建起來的部隊,談不上有多少戰鬥力。
嚴格來說,金日成的朝鮮人民軍主力幾乎已經被全部殲滅了,如果志願軍不入朝作戰,金日成敗局已定。
但歷史沒有如果,隨著志願軍二十餘萬先天部隊入朝,直接改變了朝鮮戰場上的局勢,金日成的殘餘部隊得以獲得寶貴的喘息時間。
隨後進入我國境內進行休整和訓練,為日後的反攻做準備。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艱苦的條件之下,打贏了這一場立國之戰,揚我國威,迫使美帝國主義回到談判桌上。
在志願軍的幫助之下,朝鮮人民軍得以恢復實力,免於一場滅頂之災。
三: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志願軍入朝之後,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樂觀地認為朝鮮戰爭已經落下了帷幕,殊不知數十萬志願軍在已經進入到朝鮮地區,準備打美軍一個措手不及,穩住朝鮮戰場的局勢。
其中東線第一戰就爆發在長津湖地區。負責此次行動的是志願軍第九軍團。
這支部隊是從溫暖的東南沿海地區調過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晝伏夜行的隱蔽行軍,終於在敵軍到達之前趕到指定地點。
當時的長津湖地區氣溫極低,志願軍戰士們身穿單薄的棉衣,爬冰臥雪,忍受著極寒。
皇天不負有心人,敵軍最終進入到埋伏地點,志願軍採取“迂迴切斷,包圍殲擊”的戰術,將美軍部隊分割包圍。
志願軍將士們向敵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其中在美軍當中享有盛名的“北極熊團”被整團殲滅。
經過20多天的苦戰,美軍殘部在航母的掩護當中撤退。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為扭轉整個戰場的局勢做出巨大的貢獻,成為朝鮮戰場的重要拐點。
在志願軍扭轉了朝鮮戰場的局勢之後,朝鮮人民軍也得到了較好的休整,恢復了一定的戰鬥力,和志願軍一起對“聯合國軍”發起進攻,長期駐守在東線陣地。
志願軍向美軍發起了五次大規模的戰役之後,將美國打回談判桌上。
美國人為了在談判當中掌握主動權,便向朝鮮人民軍駐守的東線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在敵我雙方實力差距極大的情況之下,朝鮮人民軍配合志願軍,打出了著名的血染嶺戰役和傷心嶺戰役,讓這些地方成為美國的噩夢。
最後美國雖然佔領了這些地區,但卻對美軍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在最後的戰鬥當中,中朝軍隊決定全面反擊美韓等軍人,朝鮮人民軍極力地配合我軍主力部隊,最終取得了朝鮮戰爭的勝利。
縱觀朝鮮戰爭的全過程,朝鮮人民軍前後的表現可謂是差別巨大,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朝鮮人民軍從雲端掉入谷底的?
四:從雲端到谷底,人民軍為何慘敗
首先,朝鮮人民軍敗退如此之快,在於錯誤的戰略。
在朝鮮戰爭爆發初期,朝鮮人民軍可以說的凱歌高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漢城,一路向南突進,甚至兩次重創美國軍隊,成功的將美國和南朝鮮軍隊壓縮在釜山沿海地區。
巨大的戰果衝昏了金日成等人的頭腦,計劃著如何將美軍和南朝鮮軍隊趕入大海當中。
而此時,美國已經建立起強大的空軍優勢。
在請求蘇聯支援無果的情況之下,金日成還一味地推行積極進攻戰略,而不是鞏固已有戰果。
最終在美國仁川登陸成功之後,陷入到進退兩難的境地當中,最終主力部隊被包圍,前面的努力功虧一簣。
再者,就是缺乏通盤考慮的戰略部署。
朝鮮人民軍憑藉著“閃電戰”取得巨大的優勢,但是在推進的過程當中就暴露出朝鮮人民軍巨大的隱患。
多次出現前線部隊與指揮部失去聯絡的情況,更有甚者前線指揮所擅自變更地點,造成無法按計劃進行軍事行動,或許是沒有給朝鮮人民軍造成巨大的損失,朝鮮人民軍方面也不重視這個問題。
當戰局不利之時,朝鮮人民軍所做的就是向國際求援,而忽視了對朝鮮人民軍的訓練和兵員的補充,給了美軍可乘之機。
最後就是對美軍的輕視,造成朝鮮人民重大的潰敗。
早在美國仁川登陸之前,毛主席就警告過金日成要嚴防美軍從仁川、漢城方向切斷朝鮮人民軍主力的退路。
但金日成卻置之不理,僅僅象徵性在仁川月牙島地區部署了少量兵力,最後美國以傷亡17人的微小代價成功的在仁川地區登陸。
朝鮮人民軍漢城防線從此被攻破,最終南面的美軍和南朝鮮軍隊士氣大振,對朝鮮人民軍實施夾擊。
引用彭德懷元帥的話來說就是:“指望速勝而又不做具體準備,結果只會延長戰爭;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只會把戰爭再次引向失敗”。
所以說,朝鮮人民軍的潰敗是偶然當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