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水域野釣,魚的分佈是非常不均勻的,有的地方有魚,有的地方就是沒魚。選擇合適的釣位,自然成了影響收穫的直接因素。如何找釣位,還是有不少規律的。比如這句就比較經典,凡是有魚的地方,地形一定異於周圍。但是地形只是尋找釣位的一個因素,朝向、風向、深淺等等都會影響魚數量的多少。
一、利用魚的三趨特點
魚類的三趨的特點,分別是逐溫、逐食、逐氧,三個因素對於魚類生存來說極為重要。不過不同季節,三趨的排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氣溫高的季節,要找涼爽而且高溶氧的地方做釣點,此時的魚逐溫、逐氧特點最為明顯。氣溫低的季節,要找水溫更高的地方,此時魚類逐溫特點最為明顯。不冷不熱的階段,溶氧和水溫一定比較適宜,所以要釣食物豐富的淺水,或者說至少不用釣深水。不冷不熱的階段,一定也是魚類覓食量較大的階段,不冷不熱釣邊邊就是這麼來的,因為只有淺水才有充足的食物。
二、地形因素
地形異於周圍,往往都會有魚群活動。其實從地形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滿足魚類一個習性特點的,那就是安全。通常來說,地形異於周圍,越是亂七八糟的地方往往就會有魚群活動。所以有釣障礙物的說法,尤其是在釣鯽魚、釣黃顙魚時。如果釣大魚,通常不能釣淺水,但是需要考慮到大魚也是需要到淺水覓食的,所以比較好的地形時,要找深淺交界的地方。比如坡,坡下深水,坡上淺水,方便躲藏也方便進食。比如水下坎、水下臺階、水下平臺等等。
三、食物因素
食物是分佈的淺水區域的,如果從水面大小的角度來看,小水面食物比大水面更充足一些。所以釣小水面時,用餌講究天然一些,大水面中的魚挑食現象就不那麼影響。魚道,是魚類覓食的畢竟之路,而魚類覓食一定是距離淺水不遠的地方,否則不會有食物。總有一些地形,當魚路過這裡時距離岸邊變近,讓垂釣更加容易。比如鏵尖、灣子兩側、寬變窄、大小水面相連處,等等地形其實都跟食物有莫大關係。最簡單直接的就是水草區域,不但方便魚類躲藏,也是食物和溶氧都比較充足的地方,缺點是這裡只有小型魚類,只適合釣鯽魚、黃顙魚等,要釣大魚還是釣明水。
四、朝向、風向、水流
選擇什麼朝向,是逆風還是順風,釣活水還是靜水,本質上還是“溫度”和“溶氧”。氣溫不高的階段,要釣向陽的方位,因為向陽的方位採光時間更長,水溫會稍高於其他方位。從晚秋開始,到來年晚春之前,通常都是釣向陽的方位,只有在水溫較高的晚春到仲秋階段,背陰位置才會有魚。氣溫不高,一定要釣避風或者順風。從春季的仲春開始,到秋季的晚秋之前,講究釣逆風。至於釣活水,也是氣溫較高的階段的選擇,因為活水涼爽而且高溶氧,在氣溫較高的階段時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一點,還有水層。以釣鯽魚為例,鯽魚是全泳層都可以進食的魚類。在一年中會有不少機會上浮,那就不能釣底。仲春、晚春、初夏階段,細雨濛濛的天氣時鯽魚會上浮,釣浮可能會比釣底更好。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