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大多不署名或者署筆名。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一是思想觀念的原因,認為寫詩文是雅、寫小說是俗,一些名人、名家或者官員選擇隱姓埋名;其二,小說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地,沒有了真實身份的束縛,可以放開手腳嬉笑怒罵;其三,小說往往針砭時弊、以古諷今,而明清時期的文字獄盛行,寫作者怕招來禍端;此外,小說難免對映作者個人感情生活和生平經歷,作者不想把自己的私生活公之於眾,或者不想招來讀者根據小說內容對自己生活的無端猜測。據有人統計明末清初時期七十多部小說中署真名的只佔約10%,不署名或者署筆名的佔了絕大多數。具體的例子比如《金瓶梅》署筆名蘭陵笑笑生,《英烈傳》未署名,《石點頭》署筆名天然智叟,《平山冷燕》署筆名荻岸山人。
《紅樓夢》也在此列當中,有人認為是未署名,有人認為署別名脂硯齋。作者的本名是什麼?作者沒有告訴我們,他也不想讓大家知道,他要“真事隱”,他要“假語村言”。紅樓夢作者告訴大家他自己“風塵碌碌,一事無成”,是個有“罪”之人,可是為了“使閨閣昭傳”才著此書。
為什麼要探究《紅樓夢》的作者是誰呢?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就是說,吟誦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瞭解寫詩著書的人可以嗎?而這又離不開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是今人粗淺的解釋,也許孟子此語還有其他深意。)用這段譯文來輔助說明探究《紅樓夢》作者的意義和方法也是比較恰當的。找出《紅樓夢》的真正作者,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僅對於我們更好地去欣賞作品、解讀書旨會有很大幫助,同時,因其是中國文學乃至文化的典範,因此,對於研究中國社會、歷史、文藝等傳統民族文化也具有重大意義。
作為探究《紅樓夢》作者的興趣者和初學者,沒有深入研究過《紅樓夢》作品本身,對於《紅樓夢》作者的探究也只是學習了少部分研究著作,有了一點初步的體會,拿不出研究成果。而正因為我投入得不深,可能這又正好是我的優勢,能以類似旁觀者或者局外人的視角,來粗淺地談談探究《紅樓夢》作者的途徑這個話題。我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釐清《紅樓夢》古版本
《紅樓夢》的古本有十幾個,釐清它們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關係,對於探尋《紅樓夢》的作者是誰和寫作情況是基礎性的工作。
比如影響比較大的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三個古本,己卯本是因為在這個抄本上有“己卯冬月定本”的題字,所以簡稱“己卯本”。庚辰本原書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各冊卷首標明“脂硯齋凡四閱評過”。第五至八冊封面書名下注雲“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可見己卯本和庚辰本的簡稱都是以底本的定本時間來命名的,是合理的。而甲戌本在書中第一回敘述書名的文字中,有“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一句,因而有的研究者就簡稱它為“甲戌本”。 可是,這句話只能說明脂硯齋在甲戌年抄閱再評了《石頭記》。我們也只能據此句話推測在甲戌年《石頭記》基本寫好了或者完成了階段性的寫作工作,而無法從這句話推斷出胡適買來的這套《石頭記》是從甲戌年的底本上傳抄過來的,它的底本的定本時間不得而知。因此簡稱“甲戌本”是不恰當的,定名“胡藏本”更合適。
據我收集整理的資訊來看,甲戌本是比庚辰本底本晚的某個底本的傳抄本,理由如下:
(1)甲戌本第一回有側批“若從頭逐個寫去,成何文字?石頭記得力處在此。丁亥春。”,證明甲戌本也是抄的1707年評過的某個底本。
(2)甲戌本少量回目與庚辰本不同,其更符合書的內容或者更對仗工整了。例如第7回回目,庚辰本是“送宮花賈璉戲熙鳳,宴寧府寶玉會秦鍾。”而甲戌本是“送宮花周瑞嘆英蓮,談肄業秦鍾結寶玉。”顯然“送宮花周瑞嘆英蓮”更符合書中內容。再比如第25回回目,庚辰本是“姊弟”而甲戌本是“叔嫂“,顯然,王熙鳳與賈寶玉的關係為叔嫂而非姐弟,甲戌本更準確。這些改進說明甲戌本的底本更晚一些。
(3)甲戌本的凡例中,補充了“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一句,是其他版本沒有的,對書名為何是“石頭記“補充說明了。進一步證明甲戌本是從一個比較晚的底本上抄來的。
儘管如此,甲戌本中的這句“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明白地告訴讀者《石頭記》在甲戌年(1694年)已經是抄閱再評了,而己卯(1699年)本上寫有“脂硯齋凡四閱評過”,再評(第二次評)至四評的時間跨度是5年,據此可以推測修改、抄寫和批評一次的週期約2~3年,如果按抄閱修改至少需要花費2年時間來推算,作品最遲在1692年已經有了初稿。此時洪昇47歲,與我後文論述的作家的寫作黃金年齡是30~50歲的觀點相吻合。
對舒序本的認識也是如此,如在《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寶釵的心理活動描寫中有埋怨哥哥薛蟠“當日為一個秦鍾,還鬧的天翻地覆”的語句,紅學家遍尋多個古本都找不到此句對應的事件或出處,造成很大的困惑。然而舒序本的第九回的結尾與眾不同,有“賈瑞遂立意要去調撥薛蟠與金榮報仇”等語,對此事有了相關描述。可見,作者的初稿在第九回或者稍後是有薛蟠為了秦鍾而鬧得天翻地覆這件事的內容的,在第三十四回薛寶釵的心理活動中也再次回應了此事。而在後面的修改工作中,第九回後面的內容刪改了,卻疏忽了沒有將寶釵的心理活動這段做相應的修改。這證明舒序本包含了《紅樓夢》初稿的成分,對探討成書過程有重要參考價值。
可見,這些古本中承載著大量客觀的資訊,答案可能就在其中,只是沒有明白地告訴讀者,需要我們去梳理和甄別。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會有更多關於作者身世、寫作情況的資訊浮出水面。
二.從古本的批語中尋找線索
批語的真實性和研究價值毋庸置疑,很多批語就是推斷《紅樓夢》作者及著書情況的有力證據。
首先,釐清批語非常重要。三大古本(甲戌、己卯、庚辰本)中的批語從出現的位置看有眉批、側批、夾批、回前批、回後批等。從顏色看,有紅汁批的、有墨汁批的。從署名上看,有脂硯齋的、有畸笏的等。所以,對批語的總稱叫“批語”或者“評語”是恰當的。對紅汁的批語可以叫“硃批”,對墨汁的批語可以叫“墨批”。對署名“脂硯”、“脂研”或者“脂硯齋”的批語叫“脂硯齋批語”或者簡稱“脂批”。對署名“畸笏”、“畸笏叟”等的批語稱為“畸笏批語”,或者簡稱“畸批”。這樣,關於批語的名稱就清晰了。有的研究者把批語統統簡稱為“脂批”,顯然是不不恰當的。比如一條紅汁的眉批,沒有署名,只能先叫它“硃批”。經過探究論證,可以推斷它是脂硯齋的批語或者畸笏的批語之後,我們才可以再叫它“脂批”或者“畸批”。
研究批語有多重要呢?舉個從批語初步推測出作者去世時間的例子。庚辰本中有20條“己卯(1699年)冬夜”的批語,其中第25回有眉批:“這一節對《水滸記》楊志賣刀遇設毛大蟲一回看,覺好看多矣。己卯冬夜,脂硯。” 這是署名脂硯齋的最晚的有時間的批語,也就是說脂硯齋1699年仍然在世。庚辰本中畸笏評書有兩個時間評得比較多些,一個是壬午年(1702年),另一個是丁亥年(1707年)。在丁亥年的批語裡出現了“芹逝”、“嘆不得見”、“恨不得面問”、“對景傷情”、“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乎”等傷感、痛惜的批語。而壬午年的批語中沒有這些傷感、痛惜的語句。這說明了什麼呢?可以推測出“芹”是在1702~1707年間去世的。
再比如甲戌本重要的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這條眉批是連續書寫的,有的研究者斷句把“壬午除夕”當成了芹逝的時間,這明顯是錯誤的。首先批書人沒必要強調芹逝的時間。其次,“書未成”夾在“壬午除夕”和“芹為淚盡而逝”,語句也不通順。再結合畸笏在壬午年有大量批語並且批語中沒有傷感的語句及“芹逝”類的詞語來看,芹是不可能在壬午除夕去世的。因此可以推斷這條眉批中的“壬午除夕”是上一句批語的批寫時間,而不是芹逝的時間,該眉批是兩次批語,斷句應該是: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 “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嘗哭芹,淚亦待盡。“
進一步根據內容、語境、時間等判斷,第一句是脂硯齋或者畸笏的批語都有可能,而第二句可以確定是畸笏的批語。此條批語透露的重要情況是芹逝的時候書未成,對於書未成的理解是見仁見智,這裡不贅述。
可見,批語中蘊藏著作者身世、寫作的情況、成書的情況等等重要資訊。對批語的深入研究一定會獲得豐厚的收穫。
三.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
深入研究作品本身是探究《紅樓夢》作者的最主要途徑。作者創作手法是怎樣的、作者的愛憎、作者是身處哪個時代、作者身世與小說中情節有哪些關聯,都要從作品中尋找。
我們透過研讀作品,分析了作品的思想源流和文化傳承,才能準確給作品把脈,也必定會領悟到《紅樓夢》與明末清初時期的社會變革和文化思想是相符合的、符合“末世”的氣息的研究結論。
我們透過研讀作品,真切體會出小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呼之欲出,從服裝到場景佈設,都真真感受到了舞臺戲劇的效果。我們一定會認同《紅樓夢》的是以戲劇表現手法創作的小說、作者是一位偉大的戲劇作家這一結論。
此外,洪氏家族及江南世族與作品故事的關聯、大觀園詩社取材於蕉園詩社、三生石畔源自杭州錢塘等重要結論,都需要透過研讀作品及相關資料才能領會,進而信服。可以說如果離開作品去做探究就是緣木求魚、捨本逐末。
四.邏輯推理方法的運用
邏輯推理三種常用的推理方法是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歸納推理從少量樣本推至一類物件;演繹推理則從一般到特殊;類比推理則是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邏輯推理雖然不是一種“充分證明”的方法,還需要用其他方法來檢驗,仍是有效的探究《紅樓夢》作者的手段。
(1)推理案例一:曹雪芹不是作者。
“雪芹”二字無論書中還是批語都說它是別名、或者說是假託名,甚至連筆名都算不上,因為甲戌本每頁版心下部都有“脂硯齋”的署名,已明確將“脂硯齋”作為了該書作者的筆名。
甲戌本第一回正文有“(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雲:“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從正文及楔子的敘述中,我們知道這裡列出的名字“情僧”、“吳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硯齋”統統都是假名、別名或者筆名,不可能有一個是作者的本名。如果“曹雪芹”三個字沒有出現在小說的正文中,還有討論的必要,現在既然已經在正文中出現了,就完全排除了“曹雪芹”是作者本名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作者是誰無可奉告,但是,一定不是“曹雪芹”。這就是邏輯推理應用的很好的例證。
(2)推理案例二:一個小故事。
小說裡交代說整部書是從石頭上抄下來的,就是不想告訴大家作者是誰的一種詼諧的說法(當然也是小說結構佈局的需要)。開頭就是假的,後面能真有其事嗎?為此我還舉了下面的小例子更通俗地說明這一論點。
孩子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啊?”媽媽就會開玩笑說:“你呀,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呀,我和你爸爸上山採蘑菇剛好遇到,就把你撿回來了。”孩子又問了:“那我那時候穿衣服了沒有?”媽媽說:“沒有。回來後,鄰居吳奶奶送你上衣和褲子,孔奶奶送你一雙鞋子,鄰居曹阿姨送你帽子,她還給你洗了澡,把衣服鞋子帽子都給你穿好了。”
我想我們很多人都跟孩子開過類似的玩笑。然而這個玩笑讓胡適、周汝昌等先生們聽去了,考證出“鄰居曹阿姨是這個孩子的親生母親”的結論。這就是紅樓夢作者之爭的故事,真真讓人哭笑不得。我的這段粗淺的論證又是邏輯推理應用的例子吧。
(3)推理案例三:作家創作的黃金年齡。
人為什麼要進行文學創作?作家夜以繼日,不辭辛苦地寫作的動力來自何處?進行文學創作的人需要哪些條件呢?根據調查多個作家的自述可知,文學創作可以獲得自我滿足,獲得意想不到的高階的享受和快樂,這種感受讓作家欲罷不能,不吐不快。雖然肉體上備受折磨,而精神上分外愉悅。文學創作是一種情感的釋放。
為此,我把中國近現代幾位著名的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情況、完成該作品時的年齡、寫作所花費的時間等情況做了統計,列表整理如下:
從表中可見,一個作家的黃金創作期是30~50歲。太年輕沒閱歷,寫不出好的作品,年紀大了,體力腦力跟不上了,創作激情減退了,也寫不出好的作品了。文學創作與書法繪畫不同,書法繪畫的創作時間一般比較短(巨幅作品或者工筆畫除外),所耗體力有限,就是九十歲也能進行繪畫創作。而文學創作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特別耗費體力和腦力,要有嚴密的構思,故事情節安排,人物語言、表情、動作、心裡活動的描寫,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寫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由此我類比推理出《紅樓夢》作者進行文學創作的年齡應該在30~50歲。
(4)推理案例四:《紅樓夢》的成書年代。
紅樓夢中大量提到崑曲曲目有來自《西廂記》的,也有來自《牡丹亭》的,最晚的是《長生殿》中的曲目,如《乞巧》等。而紅樓夢中沒有提到戲曲《桃花扇》中的曲目。我們知道,有“南洪北孔”之說,在清朝初年《桃花扇》和《長生殿》一樣名震劇壇。為什麼《紅樓夢》中沒有出現《桃花扇》中的曲目呢?
查閱文獻可知《長生殿》完成於1688年,而《桃花扇》完成於1699年,比《長生殿》晚了11年,紅樓夢的作者如此熟知《長生殿》而不提同樣是大熱門的《桃花扇》,一個合情合理的邏輯推理就是:紅樓夢的成書時間在《長生殿》之後、《桃花扇》之前,也就是說《紅樓夢》創作完成時、甚至是後面增刪修改時,《桃花扇》還沒有問世,還沒在社會上公演。這與前面推算的《紅樓夢》初稿完成於1692年之前的結論是相吻合的。
以上四個案例都驗證了邏輯推理手段運用在《紅樓夢》作者探究的必要性,並透過合理運用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
五.現代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
研究方法是哲學術語,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很多中國學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大量使用西方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有別於透過傳統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如李宗桂用協同學法、相似理論法研究董仲舒哲學思想,為人們研究哲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劉青峰等人用系統論的方法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結構。具體到《紅樓夢》作者的探究工作可以用到文獻調查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資訊研究法、數學方法等。
(1)數學方法舉例:
早在1980年美國華裔學者陳炳藻利用計算機對《紅樓夢》用詞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所用詞彙相關程度78.57%,推斷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為同一作者。深圳大學也研發了《紅樓夢》多功能計算機自動檢索系統,比較研究後得出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的用詞、語言風格有明顯差異的結論,其結論與陳炳藻的相反。1987年復旦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李賢平翻閱了大量的紅學研究論文和資料,以47個虛字為識別特徵,對它們在各回出現頻率進行統計分析,將資料繪成圖紙,發現了前八十回不同時期增刪的痕跡,並得出全書尚未完成作者就突然去世了以及後四十回由親友補寫而成的結論。
當然,《紅樓夢》只是一個用數學方法進行分析的早期範例。現在用電腦透過資料處理分析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多,包括莎士比亞作品、《愛德華三世》、《靜靜的頓河》等。日本有兩位作者多久正和安本美典大量應用頻譜分析法來研究各種文學作品,最後竟然達到這樣的程度:隨便拿一篇文章來就可以分析出作者是誰。
數學方法從傳統的讀者對作品的感性認識,上升到進行定量的分析,用統計資料說話,結論更有說服力。
(2)文獻研究新方法舉例:
探究《紅樓夢》作者當然離不開收集和使用文獻。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透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瞭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二十世紀初期,研究小說的史料十分匱乏。研究者跑圖書館查資料,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當時學術進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文獻史料的收集和發現。相比較而言,現在文獻數量大、獲得渠道多。而這是否就能說文獻足夠用了呢?以《紅樓夢》研究為例,其作者研究需要依靠文獻的方面就有並且不限於的三個:(1)對現存古本展開儘可能全面的搜訪與彙集;(2)對版本傳承進行細緻的考辨梳理,包括版本之間的關係、評語時間、增刪時間等;(3)對版本進行較為系統的整體研究。這些研究需要的文獻資料也要求是系統性的,因此有研究者就提出編印一套完善的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史料彙編是當務之急。這套理論史料彙編應收錄現存全部古代小說的序跋、識語、題詞、凡例、讀法等文字資料,以及每則資料的所據最早的版本。有了這個彙編,研究者就可以精確查詢所需要的資訊了。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化、網路化的時代,必然對《紅樓夢》研究帶來重大影響,甚至是革命性的影響。小說戲曲的電子化已開始起步,《紅樓夢》研究已經藉助電子化手段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期待其相關文獻資料逐步形成電子庫,並具有檢索功能。
前幾年的一篇部落格文章,講到《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 . 紅樓夢卷》記錄了名為恆文的清代文人寫給其友人清泉的兩封信,這兩封信都記錄了“原本《石頭記》”,博文作者進行了關鍵字“恆文”搜尋,在《清史稿》查到滿族正黃旗人恆文,“雍正初以諸生授筆貼式”,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有人“疏劾恆文貪汙敗檢”,上“賜自盡”。如果說庚辰本是1760年定本的,恆文何來“原本《紅樓夢》”?再假設甲戌年定本的重評的《石頭記》傳抄到了民間,並且假設這是乾隆年間的甲戌年(1754年),恆文也是不可能拿到“原本《紅樓夢》”的。因此,再次驗證了這裡定本的庚辰年、甲戌年只能上推一個甲子才說得通。類似的史料證據應該不是孤例,如果將相關文獻建成電子庫進行檢索,一定會有更多類似的證據被找出。
以上數學方法和文獻研究方法僅僅是研究《紅樓夢》的眾多現代科學手段中的兩個組成部分。實際研究中應針對不同問題採用各自適用的研究方法,或者對同一問題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驗證,逐步形成研究《紅樓夢》的系統科學方法。
小結:
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搞清楚這部書的創作時間、創作背景、作者是誰等問題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從5個方面粗淺地談了探索《紅樓夢》作者的途徑,當然,探索的途徑遠不止這5個。如果今後能有更多的時間投入,並且領悟能力還跟得上的話,我會寫更多的體會和研究文章,也會越寫越好。
文中大部分內容為我本人筆耕而成,少部分內容引用自有關文獻,因時間匆忙不能逐一標示出來,敬請原諒。因本人只是個初級愛好者,對《紅樓夢》知識知之甚少,筆耕時也倍感吃力,幸好有平時寫就的多篇小短文來湊數。因此有些內容會顯得幼稚可笑,錯漏之處也一定不少,還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
樂之 2019年9月23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