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那麼一個時期,只要膽子大,有創業想法,就有可能搏出一片天地,甚至成為一國之君,威武天下。
這是一個紛亂無比的時代,對勞苦大眾而言,是血與淚;對那些衝動的青年們來說,又不失為好時機。所謂亂世出英雄,抓住機會也許就能創業成功,出人頭地。
這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亂之五代十國。在這個特殊時期,十五位開國皇帝竟然有十個半起於草莽,都是靠打拼實現從草根到君王的華麗轉身,這真是一個有人愛、有人恨的創業時代。
一、何為五代十國
說起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有點亂,所以對這段歷史發懵的人不少。且先來看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迷局,何為五代十國?
從公元907年到979年,70餘年,一人一生而已,這就是整個五代十國的歷史跨度,也是它留在歷史檔案中的“年齡”。康熙活到69歲,當了61年皇帝,一個人差不多就幹過了五代十國。
但五代十國又必不可少,否則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之間就會斷檔,成為空白。好比人之大腿與小腿,沒有中間膝蓋連線,只能是兩根毫不相干的骨頭。
為什麼五代十國亂?因為它本就處在一個從“久合”到“必分”的時代。以前,只用去看一個大唐王朝,所有事情都歸在一個主子身上。但如今不同,大唐解體,一下子冒出十幾個政權主體,要命的是,它們相剋相生,攪得一團糟。
難怪!這個亂糟糟的五代十國在高中歷史書上也沒留下多少篇章,能省盡省,有點一筆帶過的意思。這既表明亂象背後,它沒有留下太多的歷史貢獻;另外,也可能是怕學生們進了迷宮,走不出來。
簡單認識五代十國並不難。“五代”與“十國”不是北宋、南宋那樣的傳承關係,它們頭頂同一片藍天,是同一個歷史時期的“難兄難弟”,是同期存在的主體政權。
何為五代?
上高中時,我也很納悶,“五代”並非指一個朝代傳承五代,而是先後存在的五個朝代,為什麼不叫“五朝十國”?這樣不是更好理解一些嗎?至少可以讓人不那麼懵。
“五代”雖然不是一個王朝傳承五代,但他們之間的確存在時間上的傳承關係。簡單來講,唐朝滅亡以後,在中原地區這個唐朝的核心勢力圈內,昔日的藩鎮大爺們,輪番搶佔輝煌大唐的中央舞臺C位,成為中原老大。
誰上位就會重新建朝立代,互不買賬。梁王朱溫接過大唐旗幟,建立後梁;晉王李存勖滅後梁,恢復李氏江山顏色,改國號為“唐”,史稱後唐;“兒皇帝”石敬瑭認契丹皇帝為父,滅了後唐,建立後晉。
曾經的部下劉知遠,眼看著契丹“大義滅親”,幹掉了後晉,袖手旁觀不說,趁他病要他命,篡位改朝“後漢”;後漢存在了三年,就被郭威的“後周”取而代之。此後一曲陳橋兵變,站在後周的基石上,趙匡胤黃袍加身,變成大宋開國皇帝。
只看皇帝的姓氏就明白,“五代”真的不是一個朝代。它們最長的也才16年(後梁),最短則不到3年(後漢),是各有“特色”的五個獨立朝代。
“五代”還有一個鮮明特色,它們始終紮根中原,被正統史學家們稱為中原王朝,它的規格高於“十國”,這也為趙匡胤建立大宋的正統性提供了依據。
何為十國?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十國”處於中原之外,9個在南方,只有北漢位於太原。由於所處的位置,以及無法和“五代”相碰撞的塊頭,所以,“十國”被視為遊離於“五代”這個中央政權之外的割據政權,遲早是要“回家”的,沒有資格稱“朝”。
其次,不像五代那樣在同一片土地上廝殺博弈,你方唱罷我登場,君王幾乎在同一個城市登基為帝,十國的時間軸和空間軸相當紊亂,完全沒有規矩。
十國中建立最早的是割據湖南的南楚,唐朝還沒滅亡就已經有了雛形,最晚的是十國中最弱的北漢,時間參差不齊,並非是“白頭偕老”。峰值時期五六個政權“同臺競技”,最少的時候只有北漢一個“人”孤獨前行。
他們當中無論是建國地點,還是建國時間,都不盡相同,既有南吳和南唐、前蜀和後蜀這樣的“接代”關係,也有南楚、北漢這樣自生自滅的“獨立前行者”。
儘管十國均處在邊緣地帶,但也許這就是它們能夠活得更久的緣故,所以它們存在的時間相對比較長,比“五代”中哪一代都長。最短的前蜀也有18年國祚,最長的吳越生存了70多年,在趙匡胤時代還混了一二十年。
這就是五代十國,一個紛亂無比、民不聊生的時代,學歷史的懵圈,身處歷史中的人更懵,那個時代的人不知道怎麼活下去,甚至不知道為誰而活,他們在戰火中掙扎,在紛亂中流離失所。
但有一些人將這個時代視為機會,視為創業的最佳時機,他們“勇敢”地邁出了走向紅海的腳步,誓將紅海變藍海,改變命運,改寫歷史。五代十國中的15位開國皇帝就是一個很好的寫實,他們中有10個半出生草莽。
二、五代五帝,三位是純正的草根
“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 無不大壞, 而天理幾乎其滅矣。”
這就是五代十國的真實寫照。亂到如此地步,草根就有了冒頭的機會,各方豪傑紛紛躍起,想要沐浴春光,長成參天大樹。先看五代中五位開國皇帝是怎樣走上歷史前臺的。
五代中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是晉王李克用的兒子,典型的貴族二代;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父親是軍官,岳父是後唐第二代皇帝李嗣源,也不一般。但下述三位應該是“草根一枚”,毫無背景。
後梁開創者朱溫,父親早死,跟著母親到別人家做工混飯吃,這才活了下來。長大後,他不好好耕田種地,偏偏喜歡舞槍弄棒,以英雄豪傑自稱,在鄉親們眼裡,就是個不務正業的混世魔王,不招人喜歡。
沒想到機會正在一步步向他走來。黃巢起義,他和二哥毫不猶豫地走進了“革命隊伍”,開始施展自己的才能,很快成為黃巢的防禦使,重兵在握,威風凜凜。
但他生來就是不安分的人,後來改弦易轍,歸附唐軍,反過來鎮壓黃巢軍,被封為梁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割據勢力。野心在不斷膨脹,他率軍衝進關中,殺死昭宗,將昭宗才12歲的兒子李柷拉出來繼位。
可憐的娃娃皇帝,完全就是擺設,即便這樣,朱溫仍不甘心,連影子也不想保留,907年,他讓李祝將帝位讓給自己,廢唐建梁,成為後梁第一位皇帝。
毫無疑問,朱溫是個草莽皇帝,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也不例外。他窮困家庭出身,無奈當了贅婿,給人家放馬。實在不想過這種日子,就跟著唐明宗李嗣源及晉高祖石敬瑭,當了軍卒,看著別人長大,學著別人不斷進步,一步步走上帝位。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雖出生將門之家,但父母早逝,淪為孤兒,姨母將其撫養長大,這也是一個窮苦人家長大的孩子。也許是磨難給了他毅力和想要改變命運的動力,加入後唐莊宗李存勖親軍後,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十國”開創者基本都是起於社會底層
看罷五代,再看十國更為神奇,10個開國者竟然有7個半是貧苦家庭出身,起點極低,最終能坐上皇位,除了感謝自己的努力,恐怕也得感謝那個造英雄的時勢。
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祖祖輩輩都是做餅師的,年輕時就是無賴之徒,殺牛、偷驢、販賣私鹽,盡幹些偷雞摸狗的事,坐過牢,被鄉人稱為“賊王八”。出獄後,經僧人指點才前去投軍。
南吳奠基人楊行密,其父為農夫,幼年喪父,家庭貧苦。他靠著能手舉百斤的物體、一日可走三百里路的本領,在江淮農民起義中嶄露頭角,這才抓住機會不放,走向成功。
吳越國建立者錢鏐,不僅出身平平,還長得奇醜無比,父親把他丟進屋後井中,祖母看其可憐,這才有了他的一條小命,成年後也只是靠冒險販賣私鹽度日。
閩國建立者王審知,父親王恁,終身務農,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楚國創始人馬殷,早年以木匠為業;南平建立者高季興,曾是汴州富豪李讓的家奴;北漢開國皇帝劉崇,是五代中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跟他哥哥一樣命苦。
上述這7位開國君王應該是標準的草根。南唐開國皇帝李昪,是個特例。他雖出生貧困家庭,但7歲時成了南吳權臣徐溫的義子,起點高一些,只能算是半個草根。
剩下的兩位,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父祖兩代為官;南漢奠基者劉隱,官二代出身,可以排除出草根開國皇帝之列。十國開國者都是抓住了唐末大亂這個歷史時機,趁勢擁軍佔領一方後造反稱王稱帝。
四、是誰給了創業者機會
五代十國是個極其特殊的大分裂時代,這些創業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種機遇碰在一起,給了他們拼命一搏的機會。
一來,大唐解體後,中原地區建立的朝代極其不團結、不穩定,完全沒有凝集力和戰鬥力;二來,晚唐衰落,北方契丹人趁勢發育,並且不斷染指中原事務,讓本就一團糟的中原更加風雨飄搖。比如,契丹人直接滅了後唐、後晉。
正因為五代的不穩定,走馬燈式的不斷更迭,自顧不暇,對南方諸國完全沒有震懾力和控制力,十國才有了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再往深遠一點探究,武則天逃不了干係。武則天當政後,門閥士族走向沒落。到了唐朝中後期,中央權力失控,節度使擁兵自重,野心膨脹。這個頑疾並沒有伴著唐朝的滅亡而消失,不斷地發作。
所以,五代十國時期,實際上就是唐末變亂的延續,這種局面持續七十年之久,則完全是多種原因如犬牙般交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