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是世間大道,無論人際交流需要溝通,還是水管天然氣需要通暢,房間需要通風,都需要一通百通,萬物才有序。而不通的狀態,可用瘀來形容。瘀是一種病態,故上面加個病字頭。無論瘀積瘀堵,哪一種都可導致不通,不通令人不爽,不通令人疼痛。
記得上學的時候,有個同學經常找校醫,說她的好朋友總是半個月就來了。後來大家都成了中年人,這位同學也早結了婚,但一直沒有生育。
這讓我想到,如果當年那位校醫知道這個逐瘀的方子是少腹逐瘀湯,或者後來這位同學用上了少腹逐瘀湯,逐瘀通經,應該是會有孩子的。
少腹逐瘀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創制的逐瘀血方。包括了:小茴香、炒乾薑、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炒五靈脂,十味中藥。
少腹,位於臍與骨盆之間,即通常所說的小腹,也就是俗稱的小肚子。這裡屬肝脾腎與小腸、膀胱經,所以少腹逐瘀,既逐少腹本位之血瘀如盆腔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痛經等引起的瘀滯。
又逐漸與肝脾腎功能失調引起的血液瘀堵,如潰瘍性結腸炎,前列腺痛致陽痿,帶狀皰疹,股骨頭壞死等,均可因其而起。
其溫通經絡而止痛之特色,主要是寒凝冷縮導致血瘀。這尤以方中小茴香、乾薑、官桂溫經散寒,通達下焦而歸脾為指向。
逐少腹本位之瘀
可表現為小腹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期腰痠、小腹脹痛。或月經一月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月經後期。或有血塊,或大出血,或量少而淋漓不絕,兼小腹疼痛,或粉紅兼白帶。以舌暗苔白,脈沉弦而澀為辨證。
1、比如卵巢囊腫
大部分卵巢囊腫患者感腰骶部疼痛不適,月經先後無定期,痛經等。治療時可在少腹逐瘀湯基礎上加入香附烏藥增強活血化瘀順氣之效。
2、不孕
瘀血阻滯可致月經不通,久不受孕,尤以胞宮虛寒挾瘀最為多見,少腹逐瘀湯被稱調經種子第一方,可祛寒化瘀,調和血海胞宮。治療時可加紫石英以增溫暖宮之力。在月經來潮前服5~7劑,可連服3月。
所以肝脾腎功能失調引起的血瘀,涉及的範圍與病症就更廣了。比如以下病症竟可以用其治,實在出人意料。
3、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瘀血,這個瘀血還常為離經之血,以排便的方式讓人看見。且其瘀還分寒熱。若便鮮紅,為有熱。色暗,則為寒滯血瘀。
寒滯血瘀同時會有面色萎黃,舌苔白,腹痛隱隱,時或劇烈之表現,且有三四日不解大便,或一日解10~20次,或很想解,又無法一洩為快之症狀。可用少腹逐瘀湯溫經活血而治。
對了,方中所用之蒲黃,有止血之能,起到止痙止血的作用。
4、前列腺痛所致陽痿
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原本在少腹之本位,由於其分泌的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其病痛可致陽痿。本痿與腎陽虧虛,陽不化氣而致瘀血相關。肝腎同源,當歸、赤芍入肝,行瘀活血。蒲黃、五靈脂、川芎、元胡、沒藥入肝,活血理氣,通則不痛。少量小茴香、肉桂、乾薑,就像點火器,可升發陽氣而利痿氣。
而方治的點睛之筆,是在少腹逐瘀湯基礎上加入25-30克敗醬草,能清熱解毒散瘀,制約原方熱性,使陽旺而不傷陰。
5、股骨頭壞死
股骨又名大腿骨。股骨頭壞死的原因主要有三種,氣滯血瘀,風寒溼阻,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尤其血瘀是股骨頭壞死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少腹與大腿骨之間由腹股溝連線,所以治股骨頭壞死的方子可用上少腹逐瘀湯溫通經脈,逐其瘀血。
而脾與腎合而為先天之本,脾腎陽虛,陽不化氣,氣不攝血,可致血瘀寒凝,故治療時可用少腹逐瘀湯加補脾益氣的補中益氣湯,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的陽和湯合用或加減。
6、帶狀皰疹後遺症
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後遺症,有的人疼痛幾年,甚至終身疼痛。治療後期常表現為刺痛,且痛處固定不移,疼痛在夜間更嚴重,常伴區域性色素沉著,舌質暗紅,脈弦澀。這些皆為瘀血之象。
故治療上王清任的各種逐瘀湯均有運用的機會。
如病症部位在少腹部,用少腹逐瘀湯加減。刺痛明顯可加全蠍3g,蜈蚣2條,殭蠶10g。
除了以上,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病毒性腦炎等,都有用少腹逐瘀湯的機會。
可見,人體有乾坤,而很多的名方都包羅永珍,針對人體乾坤陰陽,上下經卦,寒熱溫涼作出修正。若吃透一些名方,便可靈活合方或加減,比如上述少腹逐瘀湯合陽和湯與補中益氣湯。而若瞭解中藥之性味,加減運用也是信手拈來。破解病症的密碼,指日可待。
那麼少腹逐瘀湯各味的用量如何呢?
當歸、靈脂、赤芍、蒲黃(生)、 川芎、茴香、延胡索、乾薑(炒) 、沒藥、官桂、 水煎服。
共使氣行血活,逐瘀止痛。尤其延胡索治少腹痛如神。且蒲黃生用,重在活血祛瘀。靈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損胃氣。
小茴香、乾薑、官桂共同溫經散寒,通達下焦而益腎。
且方中當歸、赤芍、蒲黃、五靈脂、川芎、延胡索、沒藥均入肝,以使肝腎同源。又小茴香和胃溫腎,甘姜溫中,官桂入心肝脾腎,延胡索入肝脾,共同調整心脾腎功能,共達治多種病症之功。
辨證要點:
經血色或黑、或紫,其質有塊。察舌尖邊,或身體,有瘀點或瘀斑,或舌質紫暗,脈見弦或沉澀。
本方有成藥。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