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桑上果奇逢,櫸木充來未許供。
血在下時能補益,腰當痛處為輕鬆。
管教牢固胎難墮,更使疏通乳不壅。
長卻鬚眉堅齒髮,肌膚充滿有丰容。
——宋·趙瑾叔
小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養蠶寶寶。為了採桑葉餵它們,我經常找遍整個村子的房前屋後。除了桑葉,桑葚也是兒時喜歡吃的免費零食之一。夏初時候,幾個男孩子在桑樹上爬上爬下,就為了攢上滿滿一大把桑葚,一起塞進嘴裡,體會那汁液滿口的清甜,完全不顧那黏黏的紅色,糊了一臉,髒了衣衫。
後來,學了中醫,才直到桑樹上原來還有不少寶貝:桑葉、桑葚、桑枝、桑皮,都是非常好的中藥。就連桑樹上寄生的植物——桑寄生,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藥材!大自然真是神奇!
桑寄生,為檀香目桑寄生科鈍果寄生屬植物,又名寓木、宛童等。而在我國傳統醫學中,桑寄生作為一種中藥材,則是植物桑寄生可入藥的乾燥帶葉莖枝部分。
桑寄生的用藥歷史相當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本草經》,名為“桑上寄生”,並被列為上品。
根據《本草綱目》的描述,桑寄生的性味歸經為:性平,味苦、甘,歸肝、腎經。其功能主治主要在消除因肝腎不足而引起的風溼痺痛、腰膝痠軟等症,以達到充盈血氣、強壯筋骨之功效,《神農本草經》就有“主腰痛……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等相關記載。《日華子本草》也寫桑寄生可助筋骨,益血脈。此外《藥性論》中也著述了桑寄生在婦人下元虛寒、安胎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桑寄生生於我國南方,尤其是嶺南地區,特別是《中國藥典》中明確來自廣西梧州的桑寄生(廣寄生)為藥品標準,清朝的《廣西通志》也有“桑寄生出蒼梧長洲者佳”的表示。至今,在嶺南部分地區還有將桑寄生作食用的習俗。
桑寄生茶:作為茶飲,大規模應用有較為確切的文字記載應該始於清代,《生草藥性備要》(約撰於清康熙末年)記載:“桑寄生可養血散熱,作茶飲,舒筋活絡。”可見,桑寄生作茶飲至少有300年以上的歷史。桑寄生茶憑藉其甘滑清爽的口感和確切的保健功能,深受人們喜愛。用桑寄生煲湯、泡茶進行安胎和產後修復,已成為嶺南女子的保健習俗。飲用桑寄生茶,亦是不少嶺南中老年人的日常習慣 。在廣西梧州,桑寄生藥材的幹品甚至是很多人家中的常備品。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桑寄生茶、桑寄生涼茶、桑寄生燉品的專賣店。1992年,廣西梧州的桑寄生茶被列為中華傳統食品保健茶。
桑寄生酒:明朝的廣東南海人黃衷,曾任南京戶部主事。在他的《李壁山正郎惠藤州桑寄生酒謝以二首》中曾經明確提到“桑寄生酒”,說明在那個時候的嶺南地區,就早已經有將桑寄生泡酒飲用的習慣了。
古人喜歡將動植物賦予人的品質,比如竹、鶴等,桑寄生也不例外。由於它感桑樹的精氣而生,吸收桑樹的營養,不受泥土的沾染,是一種比較乾淨、清虛的藥物,故古人說其“滋養血脈於空虛之地”。清代名醫陳修園於《婦科要旨》中說:“寄生感桑氣而生,根不入土,自具土性之足而敷榮。”
一些桑農在桑樹上看到桑寄生,往往會把它拔掉,怕它傷害桑樹,所以真正純粹的桑寄生比較難找。現在用的桑寄生大多是雜寄生,是其他樹上長的植物,藥力不及桑寄生。
而且,根據桑寄生寄生的植物不同,藥力還與桑寄生有所區別,甚至有的區別還非常大。
陶弘景在註釋《神農本草經》時說:“桑上者,名桑上寄生爾,施於松上。方家亦有用於楊上 、楓上者,則各隨其樹名之。”《唐本草》雲:“桑上寄生,寄生槲、櫸、柳、水楊、楓等樹上。”首次明確表示桑寄生的來源是多樣化的。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雲:“寄生高者二、三尺,其葉圓而微尖,厚而柔,圓青而光澤,背紫淡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時有生者,它處鮮得,須自採或連桑採者乃可用。世俗多以雜樹上者充之,氣性不足,恐反有害之。”清代汪昂也在《本草備要》中從桑寄生藥材的真偽優劣方面進一步強調:“桑上寄生······他樹多寄生,以桑上採者為真,雜樹恐反有害。”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講,古人的這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桑寄生作為一種寄生植物,與附生植物不同,後者往往只是以其他植物的皮層和落葉等為養分,寄生植物已經與寄生的木本完全骨肉相連,成為一體,更像自然界的“嫁接”!因此,在這種寄生關係當中,寄主植物的毒理屬性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桑寄生的性質,這也是野生桑寄生時常有中毒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
植物學家在自然界中發現,桑寄生常寄生於桃樹、李樹、龍眼、荔枝、楊桃、油茶、油桐、橡膠樹、榕樹、木棉、馬尾松或水松等多種植物上,甚至寄生在一些有毒和劇毒的木本植物上。正因為這些寄主的不同,桑寄生的功效肯定是有差異的!
所以,也就難怪《滇南本草》中說:“生槐樹者,主治大腸下血、腸風帶血、痔漏。生桑樹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絡,風寒溼痺。生花椒樹者,治脾胃寒冷,嘔吐噁心翻胃;又用治梅瘡毒,婦人下元虛寒或崩漏……”
老韓不僅感嘆作者觀察的細緻入微,更感嘆大自然造物主的神秘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