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斌哥
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是世界航空強國之一,比如著名的“噴火”戰鬥機不僅拯救了二戰中的英國,而且其優雅外形給參戰雙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神奇的是自從二戰結束,英國航空工業衰敗之前研發出的大部分飛機堪稱是“醜人俱樂部”。以至於有人調侃說,英國飛機設計師的審美都在“噴火”上用光了。那麼,為什麼英國人會在五六十年代設計出一堆奇醜無比的飛機呢?
美醜有標準,設計需全面考慮
據說局座曾經講過,飛機的顏值也是一種戰鬥力。對大多數軍迷來說,凡是強大的戰機往往也都給人一種美的感覺。但設計飛機不是畫飛機,不能說怎樣美就怎樣去製造,必須符合一定的技術要求。一架飛機是否美,其實就有兩個評判標準;第一是否符合最流暢的氣動外形,第二就是其戰鬥力是否強大。
Su-27戰鬥機
要評價最美的噴氣式戰鬥機,恐怕很多軍迷都會認為蘇27系列會名列前茅。事實上蘇27和米格29都是當時的蘇聯中央航空設計局透過嚴格的風洞測試,達到了在當時最優氣動外形。換言之要想造出一架非常美的戰鬥機,必須具備強大的綜合國力。
反觀美帝A10雷電攻擊機,不具備超音速戰鬥機的氣動外形,但擁有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當然其外形算不上好看。
A-10攻擊機
再對比那些英國的奇葩戰機,我們就很容易分析出它們為什麼很醜。比如“塘鵝”反潛機、“閃電”截擊機和“獵迷”預警機的共同特點就是氣動外形不佳,白白浪費了強大的動力;同時戰鬥力也實在難以恭維。
對比一下二戰時期的“噴火”,就更證明一架擁有當時最優良氣動外形又有強大戰鬥力的戰鬥機,大家都會稱讚其很美。可是英國人能生產“噴火”之後,就造不出和它類似的產品了,到底原因何在?
噴火戰鬥機
設計思想保守加技術跟不上
英國航空工業的衰落早有先兆。早在一戰之後,英國的航空基礎研究和設計思想就走向保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英國喪失頭號工業國的地位,全方位落後美國、德國等後起之秀。我們只見到了“噴火”的輝煌,卻沒有注意之前英國人頑固地堅持研製雙翼戰鬥機。事實上,在二戰前英國就空有先進的航空發動機,但卻造出來一堆外形醜陋且效能低劣的飛機。
二戰前英國就有醜陋無比的軍機
二戰之後這兩個問題更加嚴重。由於英國元氣大傷,大量的殖民地獨立導致其綜合國力一落千丈。戰後包括航空工業在內的整個軍事工業體系,都需要大規模更新研發裝置和新的設計理論,英國被美蘇兩大強國遠遠甩在了後面。在新技術運用上無法重現輝煌,那麼堅持保守設計似乎成了一個不二法則。
如果保守思想設計能夠取得成功的話,就沒有更新技術的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惡性迴圈。缺少新技術和新理論又要兼顧效能,外形美醜自然就只能放在最後去考慮了。
民用航空業同樣走向凋零
如果說二戰後英國從軍事上淪為了二流國家導致其軍用航空工業衰落,那麼其民用航空工業的衰敗就令人難以理解了。大家購買民航飛機主要考慮的是該飛機的效能和價效比,而不一定和政治掛鉤。但事實上英國民用航空的衰敗,很大程度上就是放棄帝國政策開始。
上世紀50年代時,英國航空工業一度具備和波音、洛克希德等美國公司掰手腕的能力。但是令英國人鬱悶的是,他們的飛機和美國同類在效能和價效比不相上下,但是最後的產量卻有天地之差。英國包括VC10、三叉戟和BAC111等各種型號的噴氣客機總生產量不到800架,而美國波音727就生產了1800架,737更是達到1.2萬架。
波音737
和政府買單的軍用航空工業不同,民用航空是純市場化行為。比如當年蘇聯靠行政手段發展的伊爾86和伊爾96,效能還是和西方國家有巨大差距。但讓英國民用航空衰敗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國航空企業有其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可以在政治上干預其它國家多購買美式客機,同時美國進出口銀行為其提供優惠的貸款;這些卻是已經放棄帝國政策,專心搞福利國家的英國政府望塵莫及的。
這樣一來民用航空工業沒有足夠的訂單,就意味著上馬一個型號失敗一個型號。就沒有資金去更新研發裝置,採用新的設計思想。這樣,英國民用航空工業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下“螺螄殼裡做道場”或劍走偏鋒,搞出一些外形奇葩的民用飛機也就不足為奇。
大腦袋的ATL-98卡維爾民用運輸機
不肯正視現實卻又貪多求全
二戰後英國明明已經不具備大國實力,但航空工業仍然存在大國的思維。這就導致了50年代英國航空工業居然遍地開花,同時上馬多個型號。每一個型號能分到的資金和資源都非常有限,又造成了哪個型號都要在一堆限制條件下艱難推進。
非常典型的代表,就是50年代中程轟炸機向噴氣動力發展的時候,美國只搞了一款B47,蘇聯只搞了一款圖16,而英國居然同時上馬了三個型號。
“眉頭緊鎖”的勝利者轟炸機
最後維克斯公司的“勇士”轟炸機共生產107架,阿芙羅的“火神”轟炸機共生產了136架,亨得利·佩奇的“勝利者”轟炸機共生產86架。這三個型號的中型轟炸機技術水平接近,卻採用了三種不同的發動機和不同的氣動設計;設計師只能在分配資源時斤斤計較,能正常飛行就好哪還顧忌其顏值。
大腹便便的閃電截擊機
同時飛機設計師還不得不滿足財力困難的使用者的需要,在儘可能小的機體上維持設計效能。比如“塘鵝”反潛機,受制於英國航母長度,為了控制長度的前提下維持大量裝置,只能讓機體變得越來越發福。“閃電”截擊機也被嚴格控制尺寸,這樣採用兩臺上下並列式發動機後機內沒有足夠的油箱又要求航程,只能在機腹下安一個大號保形油箱顯得“大腹便便”。
非對稱座艙的海雌狐戰鬥機
“獵迷”預警機不想在原反潛機機基礎上試驗安裝圓盤天線,於是機頭和機尾加裝的兩個巨大雷達罩完全破壞了其氣動外形。“海雌狐”同樣受制於機體長度只能在駕駛員旁邊塞一個雷達操縱員,於是形成了奇葩的“偏頭”駕駛室佈局。
一切輝煌歸於塵土
帝國的衰敗、資源的不足卻又想法太多,是英國造出一批奇醜無比的飛機的根本原因。英國人不缺優秀的設計師和效能優良的航空發動機,但是把一款優良外形又有強大戰力的飛機從圖紙變為現實,是需要消耗大量資源的。可英國沒有錢又非要強行上馬這些專案,最終在研發能力缺斤短兩的情況下只能製造出一批外形臃腫、戰力平庸和市場評價非常低的飛機。
讓英國人更加難以接受的,恐怕是在1969年“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攻擊機之後,英國再也沒有獨立搞過一款飛機。以至於現在提到英國航空業,F35是和美國共同研發的,民用航空工業則屬於歐洲空客公司一部分。
鷂式戰鬥機
事實上,整個英國的軍事工業都失去了獨立發展能力,這又反過來在政治上讓英國更加傾向於做美國的小弟,美國當然也毫不客氣地繼續搞垮英國僅有的一點兒優勢產業。可以說,在英國航空工業走向崩潰的同時,整個大英帝國也已經徹底走向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