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俗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抗日戰爭中馮玉祥挺身而出,為國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身為馮玉祥的兒子馮洪志,不應該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愛國,在中國的土地上揮灑奉獻的汗水嗎?為什麼馮洪志如今卻還在國外生活?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馮玉祥是一名愛國將領。在抗日戰爭時期部分軍隊消極抗日時,他卻能以身作則,號召民眾共同抗日,為抗日戰爭做宣傳,籌備抗日資金,訓練士兵。1917年出生在北京的馮洪志便是在這樣的父親的教育下長大的,所以大家就更好奇了,究竟是為了什麼,馮洪志先生會選擇呆在國外,難不成真的是好竹下出了顆歹筍不成。
12歲那年,馮洪志前往蘇聯留學,因為成績優異和作風良好品行端正,他成功被保送去德國留學,學習有關機械工程方面的知識。與他一同留學的還有無數高官子女。有一次,一群外國人開著汽車嘲笑馮洪志,他們挑釁道“中國人造不起屬於自己的車”。馮宏志面對外國人的嘲諷,非常生氣,更是暗暗在心中許下了努力將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全部學回來,努力回國,報效祖國,促進祖國發展,讓那些西方國家不要那麼囂張的願望。
1941年,二戰愈演愈烈,馮洪志在完成學業後立馬重返中國。當時中國的局勢尤為動盪不安,百姓們苦不堪言流離失所,食不飽腹卻還要忍受日軍們瘋狂的踐踏。馮洪志看到破落的山河,心中痛苦不已,立馬與父親四處奔波,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透過演講號召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們一同加入抗日鬥爭,覺醒當時百姓們早已麻木的靈魂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抗日戰爭勝利後,馮洪志選擇前往美國進一步深造。希望能從美國學習到更先進的技術,回去報效祖國。他成功考入紐約物理工學院,獲取了碩士學位,後又考入加州大學,得到了博士證明,當時的馮洪志年紀輕輕就成為了一名博士,可謂是個青年才俊,在美國科學家界獲得了不小的聲望。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新中國成立的訊息傳到了大洋的彼岸,眾多留美華僑們心中激動不已,這不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報國機會嗎?馮洪志也不例外。但是考慮到首批迴國的科學家們被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監視,限制著出行。他選擇先在美國找份工作,再另謀出路重回中國。
他找到了一家機械廠,當了一名普通工人。一個與他做著同一份工作的外國人嘲笑道:“儘管你是博士又怎麼樣,只要你是個中國人,就得和我幹一樣的活”。馮洪志的校友勸說他加入美國國籍吧,憑你的學歷和能力,什麼樣的工作找不到?
然而馮洪志卻不以苟同,自己身為馮玉祥的兒子,身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絕對不會為了區區幾個臭銅錢加入美國國籍,他一定要找到回去的機會。可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沒一會兒工廠因為馮洪志認真的工作態度,就將他晉升為了高階工程師。不久,成為了美國舉重若輕的科學家。
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訪華,馮洪志看見這條訊息後,他認為這是自己回國的好機會,立馬聯絡了駐美的中國大使。馮洪志回國後還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接見,馮洪志想到自己的報國之願,對鄧小平同志請求道:“我在美國已經待了40年了,能否回到中國”。
不料,鄧小平同志卻搖了搖頭,表示希望他能在美國再待一段時間,不要急著回到中國。馮洪志非常不解,自己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不好嗎?為什麼還得待在美國呢?鄧小平同志答道:“你在國外待了40年,積累了大量的人脈,我希望你能夠在外為兩岸統一做出貢獻,這比你回國更加重要”。
想必大家開篇的困惑已經解開了。馮洪志待在美國是為了能夠利用自己多年的人脈,讓其他國家與中國建立友好和諧的外交關係。回到美國,他立馬建立了“和平統一促進會”,這一組織,多次與蔣經國進行聯絡,緩和臺灣與大陸的關係,成功促進了兩岸和諧統一的友好聯絡。
結語
儘管如今的馮洪志依然生活在國外,可是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為兩岸和平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無論他在什麼地方,他一直以中國人自居,並永遠為身為一名中國人而感到無比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