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的一架F-35C墜海事件可謂是賺足了眼球,也讓美國人丟臉丟大了。從“秀肌肉”到“海底撈”,美軍心中的落差有多大,不用多說。然而官方到現在都沒有公佈事故原因,不知道是因為不好意思說還是真的還在調查。
此前就有人猜測是不是F-35出現了故障,事實證明,這也並非無稽之談。有專業人士指出,美軍的F-35C的起落架和尾鉤之間的距離只有2.2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據相關資料顯示,F/A18的起落架和尾鉤之間的距離是5.5米,而我國的殲15約為7~7.5米。另外,F-35的2.2米是近50年來美國研製的艦載機中距離最短的!
那麼,這個距離和艦載機著艦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從著艦原理來看,甲板上能提供給艦載機著艦的距離最長也才200米,比陸地機場的允許著陸距離小多了。為了保證成功著艦,艦載機著艦時通常都需要用尾鉤勾住攔阻索,這樣一來就能縮短著艦時的滑跑距離。艦載機的一般著艦速度都大於200公里,也就是55.55米/秒左右。在這樣的速度之下,後起落架與尾鉤之間的距離越大,著艦就越方便。從理論上來看,以F/A18為例,5.5米加上尾鉤水平延伸距離3米來算,飛行員必須將操控精確度控制在0.15秒之內,否則就會失敗。而F-35C只有2.2米,飛行員需要將精確度控制在0.036秒左右!不得不說,這哪是開飛機,這簡直是在刀尖起舞啊。要麼成功,要麼沉海。
坦白地講,這就是設計缺陷。難怪美國海軍寧願繼續購買F/A-18戰鬥機,也不願意買F35C。顯然,他們自己清楚這其中的危險係數有多大。而一般情況下,艦載機著陸對精準性要求極高,沒勾住尾鉤前時刻要保持警惕,準備踩油門。勾住之後,要立即鬆油門,稍不留神就會把阻攔索拉斷。結合F-35C的設計來看,此次墜機事故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飛行員沒能掌握好這個精確度,導致拉斷了阻攔索。
反觀我國的殲35,似乎完美地避開了這個缺陷。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的殲35的機身長度約為17.6米,其中起落架和尾鉤之間的距離不小於5.5米。再加上尾鉤還可以向後延伸3米,總計8.5米左右。相比於美軍的F-35,我國的殲35的設計要合理的多,價效比高的多。
話又說回來,F-35C的這種設計估計是改不了了。因為尾鉤的安裝位置是根據嚴格的計算設計好的,只能設定在尾軸上。而F-35C是單發機,沒有尾軸。這樣一來,就只能安裝在發動機下面,還不能離得太近。所以才會有這樣奇葩的設計。不得不說,美國的科技確實很先進,包括F-35,但是不代表它就完美。當然這次只是F-35C戰機首摔,到底是不是因為這個設計原因,還得看下次事故。(逸飛)